該區位於揚子地臺西緣,既是古陸塊的增生帶,又是洋殼和陸殼的結合部,地質構造活動強烈,深大斷裂發育。長期構造發展形成的隆起帶和凹陷帶以地殼斷層或超地殼斷層為界。壹系列深大斷裂不僅控制著區域地質歷史的發展和演化,而且直接控制著富堿斑巖型銅多金屬礦床的產出和分布。
該區富堿斑巖銅多金屬成礦的大地構造環境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大陸或陸內古板塊的邊緣環境(如姚安鉛銀金礦);二是大陸邊緣增生帶環境(如寧蒗-大理銅鉬金礦),在此環境下形成喜馬拉雅期富堿斑巖銅多金屬和貴金屬礦床,這是本區成礦的主要特征。
該區深大斷裂以金沙江-哀牢山板塊縫合線為界,發育滇中南北向斷裂帶、三江口-清河東北向斷裂帶和西部蘭坪-思茅西北向斷裂帶,均屬特提斯-喜馬拉雅深大斷裂系。
圖6-1滇西斑巖成礦帶銅多金屬礦床分布示意圖圖6-1滇西銅礦帶礦產分布圖
金沙江-哀牢山板塊縫合線屬於壹條超地殼斷裂,沿金沙江河谷和哀牢山西側延伸,總體呈NW-SE向。其構造特征是逆沖推覆和韌性剪切帶的復合特征。主要活動期為海西期、印支期和喜馬拉雅期,晚期構造活動以形成大陸大型走滑韌性剪切帶為特征,同位素年齡為40 ~20Ma。富堿斑巖的銅多金屬礦化主要產於哀牢山-金沙江斷裂兩側的增生帶,可能與晚期構造活動和走滑剪切構造活動的強烈擠壓有關。
金沙江-哀牢山斷裂帶的晚期構造活動與藏東喜馬拉雅期斑巖銅礦的同位素年齡(33 ~49Ma)和特提斯最後壹次消亡期——始新世末(38。2Ma),表明構造-巖漿-成礦時間壹致。
滇中南北向深斷裂帶位於金沙江-哀牢山板塊縫合線的東北側。自東向西主要有元謀-綠之江斷裂、渡口-楚雄隱伏深大斷裂、澄海-賓川斷裂和京贊河斷裂等。,南北方向平行且略對稱。斷層組合呈地壘地塹形式,分別控制著姚安中生代臺地邊緣裂谷、寧蒗-大理古生代增生褶皺帶和中甸島。
三江口-清河北東向斷裂帶,自北向南主要包括小金河-三江口斷裂、麗江-木裏斷裂、清河斷裂等。該組斷裂形成於早古生代,海西期(二疊紀)活動強烈,並伴有基性-超基性巖漿侵入。古生代-三疊紀可能是壹組伸展的正斷層,和* * *壹起構成壹個海槽。這條北東向斷裂帶可能向南有大姚、南華地區的隱伏斷裂,可能穿越金沙江、紅河斷裂至蘭坪-思茅盆地,可能是沿海太平洋構造的跨區域反映。地臺西緣富堿斑巖帶多呈北東向分布,與這組深大斷裂有關。
南北向和東北向兩組深大斷裂是本區重要的控巖控礦構造,不僅控制著地臺邊緣地體的邊界,而且明顯制約著喜馬拉雅期富堿斑巖的分布和成礦區的劃分。如北衙、馬長慶、姚安等銅、鉛(銀)、金多金屬成礦區受其控制,成為揚子地臺西緣最具特色的富堿斑巖銅鉛多金屬礦。
蘭坪-思茅盆地北西向斷裂帶主要發育在盆地邊緣的晚古生代拗拉槽中,平行和傾斜於板塊縫合線,是壹組北西向和北西向的深大斷裂。自東向西主要有伏交河斷裂、阿莫江斷裂、未夕-橋後斷裂和羊拉-車竹林斷裂。
紅河-喬後斷裂與阿姆江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相互對應,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與金沙江-哀牢山斷裂夾持區在盆地邊緣形成壹條北西向的條帶狀裂谷帶。喜馬拉雅期富堿斑巖沿裂谷帶斷續分布,形成裂谷構造斑巖帶。從南到北依次為金平-盧純斑巖群、巍山斑巖群、劍川老君山斑巖群、未夕斑巖群和德欽斑巖群。金礦化也普遍存在,形成了本區重要的銅金礦化帶。這條富堿斑巖多金屬成礦帶向北延伸,與藏東玉龍礦帶相鄰。
深大斷裂的控巖控礦機制可推斷為金沙江-哀牢山斷裂帶及其兩側的南北、北東和北西向斷裂組合形成的深穿透構造體系,導致深部巖漿和含礦熱水溶液沿該穿透構造體系不斷上升,並在晚期構造活動(如擠壓和相對走滑剪切活動)衍生的次級斷裂帶中形成礦床,顯示了區域構造與控礦構造的不協調性。
深大斷裂的控巖控礦標誌可概括為:多組深大斷裂的交匯復合部位、後期構造活動的強烈擠壓和構造裂隙的發育是最有利的成礦部位。如馬長慶-小龍潭成礦集中區位於哀牢山北西向韌性剪切構造帶與賓川南北向深大斷裂的交匯處,斑巖帶分布於東北部,控礦構造多為東西向張性斷裂。
第二,巖漿巖標誌
巖漿巖標誌包括兩層含義:壹是多旋回火山-巖漿活動的標誌;第二,富堿斑巖石化成礦系列的標誌。
1.多旋回火山巖漿活動的控礦標誌
斑巖銅礦多與廣泛發育的中酸性火山巖漿作用的鈣堿性和堿性鈣系列有關,多數礦床與同時代火山巖漿帶壹致。斑巖建造是淺成-超淺成巖漿侵入的產物,常與區域性深成建造形成統壹的區域性侵入巖帶。因此,多旋回火山-巖漿活動組成的復合巖體標誌與巖漿房保持了長期的聯系,是成礦的重要標誌。
雲南巖漿活動十分強烈,具有多期活動、分布廣、類型復雜的特點。本書範圍內的巖漿活動主要是晚古生代以後的海西期、印支期和喜馬拉雅期,以火山巖為主。
火山巖是海西期的主要巖漿活動,在晚二疊世廣泛分布。巖石多為玄武巖,少數為堿性玄武巖、英安巖和流紋巖,屬於海相和海-陸相噴發巖。同期侵入巖為超基性巖,出露於哀牢山斷裂兩側,產出銅鎳硫化物釩鈦磁鐵礦礦床。
印支期巖漿活動強烈,以火山巖為主,分布於揚子地臺西緣的瀾滄江、江大-盧純、義敦和甘孜理塘。瀾滄江火山巖為中、晚三疊世的中酸性-基性火山巖,屬鈣堿性系列。江大-綠春火山-巖漿帶北部為中-晚三疊世中酸性火山巖,南部為晚三疊世鈣堿性火山巖。義敦帶以中三疊世中-中酸性火山巖為主,甘孜理塘帶為中三疊世基性-超基性巖和中酸性火山巖,均有銅異常,最高可達(70 ~ 120) × 10-6。印支期侵入巖屬中酸性巖石,分為閃長巖、石英閃長巖組合和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組合。它們大多分布在沿下山樂隊南北向斷裂的帶狀基巖中,有銅、鉛、鋅礦化,形成斑巖和矽卡巖型銅、鉬多金屬礦床,如雪雞坪、紅山等。
喜馬拉雅期火山-次火山巖漿作用普遍,劍川、大理、墨江等地有基性-超基性火山巖陸上噴發。侵入巖主要為中酸性淺成侵入巖,沿哀牢山-金沙江斷裂兩側分布。巖石類型以正長斑巖、二長斑巖和花崗斑巖為主,同時期有少量基性、中酸性和酸性巖脈分支,形成大型富堿斑巖帶,帶內巖石類型略有分帶。北段嚴玉龍帶為鈣堿性二長花崗巖,以銅礦化為主;南段為堿性花崗巖、正長巖侵入巖、堿性和酸性巖體,含銅、鉬、鉛、鋅、銀多金屬礦化。
眾所周知,中國大型斑巖銅礦的成礦作用與多旋回火山-巖漿活動有關。例如,藏東玉龍喜馬拉雅期斑巖銅礦床的火山巖漿活動可分為四期:第壹期為中酸性火山熔巖和凝灰巖,第二期為花崗閃長巖和石英閃長巖,第三期為黑雲母二長花崗斑巖(含礦巖體),第四期為二長花崗斑巖、應時鈉長石斑巖和花崗閃長斑巖。
復式巖體(或稱復合巖體)反映了巖漿的多期活動和高度演化,是找礦預測的重要標誌。
2.富堿斑巖系成礦標誌
喜馬拉雅期巖漿作用強烈,發育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帶,屬於淺-超淺的中酸性和堿性巖石,沿哀牢山-金沙江縫合線成組分布,形成富堿斑巖侵入巖帶,大陸及其邊緣有斷層。
揚子地臺西緣富堿斑巖類型在應時主要為正長巖、石英二長巖、正長巖花崗巖和二長花崗巖,巖體呈巖枝、巖管、巖脈和巖墻狀,出露面積壹般小於65438±0k m2。根據75次化學分析計算,Rietmann指數(δ值)從2到7不等,表明大部分為堿性系列,部分為堿性鈣和高堿性。富堿侵入巖的同位素年齡範圍為49 ~33Ma,相當於喜馬拉雅早期和中期的產物。堿性花崗巖(49 ~40Ma)略早於堿性正長巖(37 ~ 33 Ma),巖漿分異自北向南由酸性向中性再向堿性演化(如玉龍為黑雲母二長斑巖,馬長慶為斑巖花崗巖和正長斑巖,銅廠長安沖為斑巖應時正長巖。北段礦化以鉬、銅為主,中段礦化為銅、鉬、鉛、鋅、銀、金,南段礦化為銅、鉬、金,形成與富堿斑巖有關的銅多金屬-貴金屬成礦帶。
哀牢山-金沙江富堿斑巖帶在雲南綿延800多公裏,可分為五個巖區。縫合線東側為姚安、大理、劍川地區,西側為永平、金平地區。各巖區受構造分帶控制,表現出不同的構造巖漿環境和地質背景。大理地區成巖時間較早(67 ~36。3Ma)並持續很長時間。巖體具有高酸度(二氧化矽57。87%-70.54%)和低堿度(δ值為3。平均74)。礦化以銅、金為主,是揚子地臺西緣最重要的斑巖成礦區。劍川區和大理區差不多,只是形成的比較晚(33 ~ 41。8ma),具有較低的酸度和銅、鉬、金、銀的礦化作用。永平區堿性最強(SiO2 46。78% ~ 61.34%),堿度最高(δ值7。95)和高稀土含量(σ REE 74。6× 10-6),含銅、金礦化。金平地區和姚安地區巖石的某些特征相似,形成年齡為35。3 ~ 34 Ma,二氧化矽64。41% ~ 62.51%,δ值為5。41 ~ 5.17,高稀土含量(σ REE (605
從上述五個巖區的巖石系列來看,大理地區和劍川地區堿度較低,屬於中酸性鈣堿性系列,以堿性花崗巖為主;金平和姚安地區堿性很強,屬於堿性巖系。永平區是壹系列的鹽堿地。與富堿斑巖有關的銅多金屬礦床多分布在巖體酸性相對較強的大理地區和金平-姚安地區,這是成礦的重要標誌。
三、圍巖蝕變和礦物元素組合標誌
1.蝕變分帶標誌
與斑巖銅多金屬成礦直接相關的蝕變分帶壹般從斑巖體向外,主要為應時鉀長石(Mo、Cu、Au) →應時絹雲母化(Cu、Mo) →伊犁石水白雲母或藍巖(Pb、Zn、Ag、Au),圍巖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碳酸鹽巖)和角閃石化(碎屑巖)。
蝕變的規模、分帶性和疊加性對成礦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蝕變帶的出現與含礦熱液沿壹定通道上升的滲透、擴散和對流循環有關,蝕變幅度大,反映熱源充足,構造裂隙發育,是大規模礦床成礦的標誌。
祥雲馬長慶斑巖蝕變分帶為強矽化帶—中鉀矽化帶—弱鉀長石矽化帶。銅產於第二帶,巖體外部發育壹條寬接觸變質帶(100 ~600m m寬),由內向外為斜長石-透輝石長英質角巖→黑雲母應時角巖。氫氧同位素研究表明,金屬硫化物的聚集場所是巖漿水和地下水的混合帶。蝕變早期,應時鉀長石成礦熱液以巖漿水為主,中期為應時絹雲母化,晚期為伊犁石水白雲母化,以天然水為主。
2.找礦礦物學和微量元素標誌
斑巖的交代蝕變降低了斜長石的品位,鉀長石由似長石變為條帶狀長石和部分微斜長石,鉀長石的有序度增加,蝕變越強,有序度值越高。
揮發性組分對提高成礦元素的遷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各蝕變帶礦化元素組合:應時鉀長石帶為Cl-S-Fe;應時絹雲母化帶為氯-氟-硫-砷-銻-硒;水白雲母帶是二氧化碳-砷-銻-硒。
副礦物組合:未改造的玢巖有磁鐵礦、磷灰石、鋯石和榍石。蝕變後磁鐵礦和磷灰石減少,黃鐵礦和金紅石大量出現。含礦斑巖以富鐵黑雲母為特征。玢巖中的金紅石和黑雲母富含銅。磁鐵礦和金屬硫化物礦物壹般含有鉑族元素,其中黃銅礦含量最高,某些礦床中的黃鐵礦含Ag和Au,黃銅礦含Au,輝鉬礦含Re和Au。
熱液蝕變過程中,稀土元素發生明顯變化,銪的損失與礦化密切相關。斑巖蝕變後,σ REE增加,σ Ce/σ Y降低,銪虧損明顯,δEu在0。49比0。52.其中,含鉀帶的σ REE增加了0。64倍,而在絹雲母化帶則增加了0。18倍,而蝕變後圍巖中的σ REE均降低,表明斑巖和圍巖中稀土元素的變化是互補的。
四。礦床成礦系列和分帶標誌
在斑巖銅多金屬成礦帶中,礦床往往在同壹成礦時代形成與斑巖型、次火山熱液脈型、矽卡巖型組合有關的斑巖多金屬成礦系列,分別與中酸性鈣堿系列淺成或超淺成侵入巖有關,是成因聯系、不同深度、不同地質條件的產物。
雲南斑巖銅礦可分為印支島弧型和喜馬拉雅陸緣斷裂型。
分布於揚子地臺西緣的喜馬拉雅期富堿斑巖屬大陸邊緣斷裂類型,沿哀牢山-金沙江走滑韌性剪切帶兩側分布,均受深大斷裂控制,可分為三個亞帶:東部姚安斑巖帶受渡口-楚雄南北向隱伏斷裂控制;中部寧蒗-大理斑巖帶受西北金沙江-紅河斷裂和南北澄海斷裂控制。西部的金平-元陽-巍山斑巖帶受北西向的阿麽江斷裂和未夕-橋後斷裂控制。沿這些斷層及其派生的次級斷層出現淺部斑巖帶,同位素年齡為32~62Ma。與富堿斑巖有關的金屬礦物有銅、鉬、鉛、鋅、金、銀、鐵,構成喜馬拉雅期富堿斑巖成礦系列。成礦巖石主要為花崗斑巖、應時二長斑巖和應時正長斑巖。
礦帶中部的馬長慶巖體(主要是花崗斑巖)由67。7%二氧化矽,8。17% K2O+Na2O和2。75 δ,屬於鈣堿性系列。東部姚安巖體(主要為石營正長斑巖)含SiO 2 63.46% ~ 70.06%,9。24% K2O+Na2O和4。23 δ,屬於堿性系列。西銅廠巖體(主要為石營正長斑巖)由66% SiO2和9。18% K2O+Na2O,屬於堿性鈣系列。巖漿分異作用在礦帶內自東向西為堿性-中酸性-堿性-鈣性,相應形成了與正長斑巖組合(以姚安為代表)有關的鉛鋅金銀成礦亞系列和與花崗斑巖組合(以馬長慶為代表)有關的銅鉬金成礦亞系列。
例如,馬長慶銅鉬金礦床中金屬元素的分帶以鉬為中心,銅和金(鉛和鋅)呈不規則環狀分布。金屬礦物分帶為輝銅礦→黃銅礦、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黃鐵礦、毒砂、方鉛礦、閃鋅礦、自然金。金屬元素分為鉬銅、鉬銅銅金鉛、鋅、金、砷鉛、鋅、銀。
馬長慶的主要礦化類型為巖石中的細脈浸染型鉬礦、接觸帶矽卡巖中的含銅磁鐵礦、鈣矽卡巖中的銅鉬礦和角閃石中的細脈浸染型銅礦、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和外圍熱液脈型金礦。
金屬礦物、金屬元素的分帶和礦化類型的分布顯示了從高溫到中低溫的成礦變化。
斑巖銅礦的傳統成礦模式是由不同數量的浸染狀黃鐵礦、黃銅礦和斑巖、裂隙充填脈和應時細脈組成。分帶特征為:①侵入體中心弱礦化或未礦化,含少量黃銅礦、輝鉬礦和黃鐵礦,含量小於2%;(2)周圍環狀礦化結殼為輝鉬礦和黃銅礦的富集部分,金屬礦物含量為10% ~ 15%,黃鐵礦向外增多;③含金銀金屬細脈分布在黃鐵礦暈周圍的徑向破碎帶中。
斑巖型多金屬礦床自下而上從中心向兩側有水平和垂直蝕變帶。金屬礦物和金屬元素分帶是尋找盲礦體、判斷礦體剝蝕程度和埋藏深度的重要標誌。
動詞 (verb的縮寫)火山機構的控制標誌
兩組以上斷層的交匯處往往是火山巖漿活動的中心,控礦構造多與相對隆起的火山機制有關,如背斜地區的火山頸構造、火山穹窿、環狀斷層、放射狀斷層等伴生火山構造。角礫質火山熔巖和次火山熔巖的存在表明深部構造應力強烈,是尋找斑巖多金屬礦床的標誌之壹。如姚安鉛銀金礦床受大陸裂谷收縮期大陸霍山斷陷盆地破火山口和側火山口控制,火山巖有粗面巖、白榴石堿性玄武巖、凝灰巖和火山角礫巖。
從火山機制成礦系統來看,火山成礦系統頂部由爆破角礫巖筒、角礫巖凝灰巖和同源層狀火山錐組成,常發育大型黃鐵礦和鉛鋅銀細脈。斑巖礦柱和蝕變礦化暈構成火山成礦系統的中上部,以發育銅鉬細脈和網狀脈狀裂隙為特征。與斑巖柱有關的等粒斑狀花崗巖基構成火山系統的底部或下部,是浸染狀銅礦化。因此,火山機構和成礦系統的研究也是找礦的重要標誌。
六、地層控礦標誌
富堿斑巖的硫、鉛同位素表明成礦元素來源與巖漿來源壹致,可能來自地殼深部和上地幔。由於巖漿快速侵入,巖體為淺成或超淺成,所以凝結較快。因此認為圍巖對成礦作用影響不大,成礦元素主要來源於圍巖的可能性不大,但圍巖的性質和構造發育控制了礦床類型的組合和礦化的富集。圍巖為碳酸鹽巖,在相對開闊的條件下形成矽卡巖、斑巖或熱液復合礦床。如果圍巖是鋁矽酸鹽,就會形成單壹的斑巖細脈浸染狀礦化。同時,多金屬元素含量高的圍巖也能提供壹些物質來源。源巖的成礦元素越高,巖漿濃度越大。在成礦期,巖漿熱液和地下水的滲透淋濾作用可從圍巖中吸收成礦元素,形成礦床。
揚子地臺西緣富堿斑巖型銅多金屬礦床的產狀地層主要為奧陶系、中下二疊統、中上三疊統和侏羅-白堊系。
1)早奧陶世淺海碎屑巖復理石組、砂質泥質碳酸鹽巖組:大理賓川地區下奧陶世向陽組巖石為砂巖、頁巖夾灰巖扁豆狀,底部為黑色泥質粉砂巖,與中淺斑巖體接觸,有角質化、矽卡巖化現象。它是馬長慶銅鉬金礦的含礦地層,黑色泥質粉砂巖含Au 56。5× 65438+.金平銅廠地區南部以奧陶系和中誌留系為主,容礦巖石為下奧陶統長石應時砂巖夾層,灰巖由韻律層組成。Cu含量為(30 ~ 50) × 10-6,少數為(120 ~ 450) × 10-6,Mo為8 ×。
2)中、下二疊統臺地型淺海-濱海碳酸鹽巖建造和基性火山巖建造:北部華坪-寧蒗地區銅礦床產於玄武巖中夾碳酸鹽玄武質礫巖、碳質頁巖和泥灰巖,礦體呈細脈狀、層狀。
3)中上三疊統碳酸鹽-碎屑巖復理石建造和基性-中酸性火山巖建造:中甸印支期斑巖矽卡巖型銅鉬礦床產於上三疊統砂巖、灰巖、泥灰巖和火山巖中。鶴慶縣北衙鉛鋅金礦床產於中三疊統灰巖和砂巖頁巖中,蝕變灰巖中成礦元素豐度較高,Cu為(100 ~ 200) × 10-6,Pb為(500 ~ 600) × 10-6,Zn為(65438 ~ 200)。Ag為(1 ~ 3) × 10-6,Mo為(1 ~ 4) × 10-6。小龍潭銅礦賦存於上三疊統應時砂巖和泥質粉砂巖中,元陽哈勃多金屬礦床賦存於中、上三疊統碳酸鹽巖、含煤頁巖和火山巖中。
4)侏羅-白堊系河流相-濱海相紅色建造、含銅建造、膏鹽建造:屬陸內裂谷盆地沈積,姚安鉛銀金礦、支苴銅礦產於砂巖、砂礫巖、砂質灰巖泥巖中,含銅砂巖銅礦廣泛分布於中、新生界紅層中,銅源豐富。
七。地球物理標誌
布格重力異常計算的莫霍面呈近東西向分布,地層厚度有南薄北厚的趨勢。莫霍面具有斷塊和波狀偏轉的特征。莫霍面向南彎曲的地段是景東-墨江-金平和德欽-蘭坪線,是地殼突然增厚的地段,即莫霍面凹陷。莫霍面向北突出的部分是雙江-景洪和元江-河口地區。
剩余重力異常較好地反映了本區構造-成礦帶的特征,西部蘭坪-思茅負異常(-5 ~-10 mgal),東部三江口-中甸負異常(-10 ~-15 mgal),中部蒼山-哀牢山正異常(+65438)。均呈西北方向排列,正負異常交替的變化線,即剩余異常的零等值線附近,分別與紅河斷裂、金沙江斷裂、橋後斷裂、瀾滄江斷裂壹致。該區已知的富堿斑巖銅多金屬成礦系列礦床大多位於殘余異常零線附近,如金平銅廠、姚安、馬長慶、北衙礦床,即基底隆起和槽窪的邊緣帶。因此,重力場和航磁場這兩個地球物理場的明顯變化帶是斑巖銅礦帶分布的區域地球物理標誌。礦區地球物理標誌表明,大型斑巖銅礦床壹般伴有較大的磁異常、激發極化異常和自電異常。自電異常是近礦指示異常,與礦體分布範圍大致壹致。激電異常和磁異常可以指示或圈定蝕變和礦化範圍。
八、地球化學標誌
根據區域化探資料,雲南微量元素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分帶明顯,不同分帶具有不同的特征元素組合,時代性豐富。研究區可劃分為五個地球化學分區:大姚區(銅、鉛、砷)、寧蒗-大理區(銅多金屬)、中甸區(銅、鉛、銻、砷)、金平-墨江區(金、砷、銻、鎢、鎳、鈷、銅)和蘭坪-銅。
總的來說,研究區鋅、銅、鎢、錫、鉻、鐵、銻、砷、金、銀等元素含量較高。從時間演化上看,元谷峪富含Fe、Cu,古生代富含Pb、Zn,中生代富含Sb、Hg、As,部分元素具有明顯的繼承性。
礦區或礦田內地球化學異常標誌:形成的礦床地球化學異常規模大,地球化學異常組合分帶與礦區圍巖蝕變帶密切相關。壹般淺部剝蝕區表面以鉛、鋅、銀垂直分帶為主,深部剝蝕區呈環狀分布的水平分帶,由內向外有Mo、Cu、Ag、Pb、Zn的同心殼狀地球化學暈。地球化學原生暈異常可作為直接找礦標誌。
九、遙感標誌
在我國,已知的大型斑巖銅礦床均具有發育良好的環狀圖像,礦區位於環狀圖像的內部或邊緣。除了環狀構造影像外,還常伴有放射狀和切線狀構造影像。通過對已知礦區遙感影像中已知礦化與地球化學場成礦有利條件的對比分析,提出以下認識:
1)線性構造高密度帶反映了地殼的薄弱帶,是斷層、節理、裂隙發育的密集區。其分布位置和方向壹般接近區域構造格局,已知礦床(點)和地球化學異常大多位於線性構造密度帶的交匯處。
2)主要礦床(點)多分布在環狀構造邊緣或其重疊部位,尤其是環狀構造與線性構造的交匯處。
3)揚子地臺西緣富堿斑巖分布區的環形圖像,西北呈條帶狀,東北呈簇狀,集中在東北、南、北三個主要構造的交匯處,反映了富堿斑巖多金屬礦化集中區的分布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