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鴻門宴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壹篇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文章敘述的是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鹹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壹次宴會。 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
2、四面楚歌--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
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
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 說著,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壹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
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3、十面埋伏--亥下之戰(西漢司馬遷《高祖本紀》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臧荼、齊王田廣。
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後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擴展資料:
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
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
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
韓信統壹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範增,終為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百度百科-四面楚歌 百度百科-鴻門宴 百度百科-十面埋伏。
2. 語文文言文關於劉邦的高祖曰:「公知其壹,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壹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出自《漢書·高祖本紀》
譯文: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範增壹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3. 項羽文言文項籍,是下相人,字羽。
開始起兵反秦的時候,年齡二十四歲。他的小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將領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戮的那個人。
項氏好幾輩子做楚國的將領,被封在項地(原為西周時的壹個小諸侯國,後為楚邑),所以姓項。項籍少年時,學習認字寫字沒有完成,便放棄了;又學習擊劍等武藝,也沒有學成。
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
劍術,壹個人就可以抵擋,不值得學。要學習成千上萬人才能抵擋的本領(即兵法)。”
於是項梁就傳授項籍軍事學知識。項籍非常高興,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學業。
……項梁殺了人,跟項籍跑到吳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項籍壹起逃到吳中郡。吳中郡有才能的上層人士,(才能)都顯露在項梁之下。
每當吳中郡有大規模的徭役(古代統治者強迫人民負擔的勞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為他們主持辦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約束賓客和吳中青年,根據這個了解他們的能力。秦始皇遊覽會稽郡,渡浙江時,項梁和項籍壹塊兒去觀看。
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否則)就要滅族了!”項梁因此認為項籍不同凡俗。項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舉鼎,才能、勇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畏懼他。
4. 古文鴻門宴,分析劉邦項羽性格特征壹、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 項羽和劉邦在中國歷史上,是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項羽宰制天下, 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然而,歷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壹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爭的歷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壹再回顧的經典教訓? 二、他們***同特點是敢作敢為,化危機為轉機 他們***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夢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評價的大膽行為、過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但為什麽他們的際遇有如天壤之別? 項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強,做事積極. 劉邦——我行我素,喜歡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出生將門貴族,崛起於秦始皇大秦帝國動蕩之際,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在短短三年內,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鹹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他憑著天賦的軍事才能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在他二十七歲起,就逐步立下驚人的戰功;他用兵別有洞見,敢於行險,善於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強大實力.他本應成為秦始皇之後下壹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與年長壹倍、出身草莽的劉邦對峙爭峰數年後,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嘗到壹敗塗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雖善戰,政治謀略卻不敵老謀深算的劉邦,滅秦之後壹連串失策的擾民、焚宮、封王、殺義帝等舉動,引發了四起的民怨及諸王叛亂,終於讓長於收買人心的劉邦羽翼豐滿,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業曇花壹現,功敗垂成.卻出現全盤皆輸的大逆轉。
劉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寬宏大量,寧願鬥智而不鬥力.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時代裏脫穎而出的原因. 三、項羽失敗的原因 壹、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 司馬遷《史記》得知: 項羽,是壹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誌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幹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壹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範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壹失敗看出項羽是壹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麽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誌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壹生,只宜做壹名叱咤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壹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 ,以後也壹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2、殘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且看壹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範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裏行走壹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樣的例子不必壹壹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壹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壹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
5. 文言文劉邦論成敗翻譯壹下這篇文言文網摘:原文: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壹,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壹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譯文:高祖在洛陽的南宮舉行酒會.高祖說:“各位諸侯將領,請妳們不要隱瞞我,都坦率地說壹說,我為什麽能夠得到天下?項氏為什麽會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項羽仁慈而愛護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給他,和大家利益相***.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賢良的人被懷疑,打了勝仗不論功行賞,攻占了土地不給人好處,這就是他為什麽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說:“妳們只知其壹,不知其二.講到運籌策劃於帷帳之中,取得勝利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調運軍糧,使運輸線路暢通無阻,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傑出人才,而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為什麽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手下就有壹個範增,還不能任用,這就是他為什麽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