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國際貿易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探討論文

國際貿易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探討論文

國際貿易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探討論文

  利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從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方面分析國際貿易中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及表現,提出解決國際貿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以降低國際貿易的風險,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國際貿易;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道德風險

  壹、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由斯坦福大學的邁克爾斯彭斯(MichaelSpence)、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Akerlof)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三位經濟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他們在信息不對稱市場分析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信息不對稱理論,並在2001年因此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期間,這壹新的理論壹直沒有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壹些經濟學家把信息不對稱理論引人到市場經濟的相關領域,才使得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目前該理論已經成為信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信息不對稱理論主要研究信息在相關交易過程中因信息的不對稱性分布而對交易行為和市場效率所產生的壹系列影響。其基礎是人們信息獲取能力的不對稱性,從而導致某些信息參與人擁有另壹些信息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信息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這是信息的基本特征。產生於人類社會實踐並在社會中交流傳遞的的信息的不均衡,我們稱其為信息不對稱現象,對於國際貿易而言,傳統貿易理論說明了企業走向市場的根本動因,從企業的視角來看,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從事國際貿易的根本動力,企業面向國際貿易市場,在充滿各種風險的國際市場,企業通常把防範風險放在第壹位,把營利放在第二位,其主要原因在於企業通常對國際貿易市場信息掌握不充分,在充滿風險的市場環境中不能輕信客戶。另壹方面,相對經驗成熟的企業雖然對貿易市場風險有足夠的認識,也采用了壹些避免風險的工具和手段,但在開拓新興市場時也會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貿易機會信息不充分、貿易合同執行不力等造成的利益流失,如果市場間沒有時間和距離等限制市場機會的壁壘,那麽國際貿易量將急劇增加。

  二、信息不對稱狀況產生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生成普遍非均衡性。從本質來看,任何信息都產生於壹個局部的個體,因此信息不對稱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事物是運動的,信息會隨時反映事物的運動及其伴隨的壹系列屬性。在該新信息通過壹定的渠道傳輸給信宿之前,該信息相較於其他信息就有了壹定的優越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不對稱性。由於新信息的產生是不停歇的,即是信息對稱性的產生是不停歇的,具有普遍性。

 2.信息的海量增長導致了信息不對稱情況的發生。在當前社會信息化進程中,社會信息量,特別是科學知識類信息呈爆炸式增長。英國科學家詹姆斯馬丁曾預言“:人類的科學知識在19世紀是50年增長壹倍,20世紀中期是10年增長壹倍,70年代5年增長壹倍,80年代有專家估計每3年增加壹倍,到了90年代,全世界每年大約有300萬~400萬篇科技論文問世。”在這樣壹個“信息量爆炸”的時代,任何的個體或幾個都無法並且務必要獲取全部完整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推進,不同個體或機構上信息的占有量量差距會不斷加大,信息偏態分布在整個社會呈現加速擴張態勢。

 3.信息占有方的壟斷優勢。在市場交易情況中,交易者占有越多的信息越處於有利的地位。因此,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信息占有方往往采用隱藏信息或向市場提供虛假信息等手段,使交易對方無法及時獲得交易所需的相關信息。在現實中,往往存在消費者或消息弱勢方在交易達成之後才掌握全部真實信息的狀況。

 4.信息獲取的成本擴大了信息不對稱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即:富者擁有的信息越來越豐富,而貧者擁有的信息越來越貧瘠。要了解某壹方面的信息必然需要成本,這就要求人力、物力、財力等經濟資源的投入。這就形成了針對市場環境下部分交易者的信息對稱屏障,信息交易成本過高造成了交易壹方的.絕對劣勢。

  三、國際貿易中信息不對稱的表現

 1.國際貿易中的事前信息不對稱。相關貿易信息掌握的不對稱引發完成交易前產生逆向選擇,也就是使掌握信息相對較多的壹方利用另壹方對信息的無知來獲得額外利益。國際貿易中的多邊或雙邊貿易由於受到自然資源、地理位置、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國際貿易市場的統壹存在很大的障礙。國際貿易中的逆向選擇問題通常表現為:壹是利用廠商對海外市場不熟悉。不了解貿易對方信用狀況,偽造單據,發生國際貿易合同的逆向選擇;二是國際貿易欺詐犯罪分子以各種虛擬公司名義進行欺詐,產生利用貿易所在國管理漏洞的逆向選擇;三是在壹國或者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時的逆向選擇,以不可抗拒的巨變為理由,貿易國拒絕承擔自己的責任。

 2.國際貿易中的事後信息不對稱。事後信息不對稱狀況引發完成交易後發生道德風險。就是指簽訂合同的壹方損害了另壹方的利益,而受損的壹方又無法加以確定。在國際貿易中,由於交易的雙方處在不同的信息儲備中,在交易發生前相互沒有關聯,缺乏互相公開的收益和成本,使得貿易雙方之間建立的互信機制很交易就被打破。在完成交易後買賣雙方都易出現道德風險問題。買方收到貨物後在不完全承擔利益風險時,會采取最有利於自身利益的自私行為,例如謊報收貨情況,暫不付款或惡意退貨,使賣方利益受損。賣方由於在信息占有上處於優勢,在完成合同後,可能發生以次充好,給賣方質量較低的同類商品代替原來買方所看到的商品。總之,買賣雙方占有信息的不對稱是產生道德風險的根本原因。

  四、解決國際貿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

 信息不對稱直接導致了國際貿易中各種問題的出現,但這種狀況並不是不可逆轉的。要徹底減少國際貿易中的相關風險,就必須盡力實現貿易信息的對稱化。使國際貿易交易雙方在獲得成本最小化的信息,即做到信息的透明和公開。

 1.強化信息傳遞技術。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手段,實行電子化信息披露。這對於增強商務信息透明度、提高貿易信息傳播效率及弱化信息不對稱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從技術層面上講,首先,利用防火墻加強訪問控制。通過建立網絡通信過濾原理來鑒別、控制訪問,有效的提高國際貿易過程的安全性。其次,可采取實施數據加密技術。其作為防止國際貿易信息系統信息失真的基本控制技術,提高了國際貿易信息的安全性。第三,完善身份識別系統,控制訪客訪問,防止不擇手段竊取商業信息機密。通常有數字證書、簽名等身份識別技術。

 2.信用量化與公開。信用量化是通過信用評級機構對信用指標體系和信用評價標準進行設計,提供壹個簡單的、直觀的用於判斷對方信用狀況的標準。信用的公開和量化為相關信用的快速識別和判定提供了科學的條件,從而弱化交易風險,順應了國際貿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3.完善信用評價管理體系。商業信用是建立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信用借貸,我們只有深入了解價值鏈,才能真正篩選出優秀的項目和企業,從而進行安穩的貿易和投資。現在許多國家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信用等級評價制度。信息的可量化和公開透明為企業信用的識別和判斷提供了便利。標準的信用管理評價體系,可以對交易前期的客戶資信調查與評估、中期的債權保障和後期的賬款管理與追收進行系統的管理,從而科學有效地促進國際貿易中信息的對稱,把信用風險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也順應了現代貿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4.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從業人員素質對於解決國際貿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來說至關重要。提高國際貿易從業者的信息意識、服務水平是消除國際貿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主要對策。國際貿易活動程序復雜,技術性強,應該強調對工作的操作規範,同時加強外貿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只有從業者精通訂貨、單證、運翰、付款等貿易過程中相關環節的內容和程序,熟練掌握從各種信息源檢索、評價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才可能有效避開諸如距離和時間等限制市場機會的壁壘,從可控人力資源方面預防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產生。5.健全國際貿易相關的法律法規。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將信息不對稱的風險降到最低。伴隨改革開放程度的加深,海外投資、對外貿易、電子商務應用等國際經濟活動日益增加,跨國合同詐編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國際上,應締結雙邊、多邊條約,促進國際貿易遵循統壹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在國內,借鑒其他國家控制貿易欺詐的立法經驗和已取得的成果,在貿易立法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更,運用事前控制、事中阻止、事後懲戒等手段,加強了防範和治理國際貿易風險的力度。

  參考文獻:

 [1]孫國霞.基於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研究[J].現代情報,2007(3):159-163.

 [2]胡美倫.從信息不對稱理論談我國國際貿易風險的防範與治理[J].理論探討,2006(6):84-86.

 [3]房靜靜,苗向林.國際貿易市場信息不對稱及關系網問題探討[J].對外經貿,2014(10):26-27.

 [4]葉艷鳴,劉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成因分析[J].情報雜誌,2007(04):92-93.

 [5]宋暖,肖旭.B2C電子商務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2008(5):42-43.

 [6]訾源.中小企業電子商務風險控制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10):35-36.

;

  • 上一篇:廣州最新賞花去處2022廣州賞花最佳地點
  • 下一篇:2022湖北多景區國慶特別活動及優惠政策匯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