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更趨合理,造就壹大批德才兼備、善於經營、充滿活力的優秀企業家,培育壹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幹企業,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圍繞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要抓好六項重點任務。
壹是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壹。
二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制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
三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壹監管。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
五是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嚴格責任追究。
六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企業反腐倡廉“兩個責任”。
擴展資料
改革背景
工業革命以來近代經濟的發展,從壹定意義上說,就是我們所稱的“市場經濟”的發育和發展過程。當今西方的發達國家,在早期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由中世紀的封建經濟制度逐步過渡到近現代的市場經濟制度。
在這個過程中,盡管不同的國家由於歷史背景不同呈現出過渡的差異。例如,由於國家介入程度的差別而有所謂的“美國式道路”和“德國式道路”的區分,但在總體上,自由企業制度和主張自由競爭、抵制國家過多幹預的意識形態占主流地位,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具有“自然發育”的特點。
十月革命以後特別是二戰以後相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壹批國家,在其初期則采取了計劃經濟體制。其中的壹些國家,如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此前資本主義經濟曾經獲得過壹定程度的發展,另壹些國家如中國,整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只是在局部地區有所發展,更大範圍內則處在萌芽狀態。
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初期和中期,這些國家曾有過工業和經濟的高度增長,但體制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終促使這些國家以不同的方式開始了向市場經濟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