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婚禮首先要定婚期,婚期先由男方選定,吉日俗稱“好兒”,所以定婚期又叫“看好兒”,然後把婚期寫在婚書上通知給女方,叫“送好兒”。送好兒的任務由男方長輩去完成,而且送好兒時間上有講究,如果上半年結婚,要在農歷二月二送;如果在下半年結婚,要在農歷六月六或十月十送。這樣是為了讓女方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嫁妝。
佳期到來,男方請廚師張羅宴席,同門、親戚提前到來,各司其職,為迎親做好準備。迎親的路線要提前勘察清楚,去的路和回來的路不能重復,俗稱“不走回頭路”。新娘家的同門和親戚也要提前壹天聚集在壹起,把嫁妝收拾停當,給新娘梳洗打扮,等候迎娶。
婚禮當天的早上,張貼“喜”字和婚慶對聯。迎親隊伍提前吃飯,去迎親的人數是單數,接到新娘後剛好湊成雙數,以求好事成雙,但新郎再著急也不能親自去。從前迎親用轎子或馬車,後來用卡車拉嫁妝、摩托車開道,再後來就用轎車了。時辰壹到,放鞭炮後出發,壹路上喜樂高奏,放著雷子炮、撒著吉祥帖,浩浩蕩蕩奔向新娘家。
女方方聽到鞭炮聲即出門迎接,男方迎親時要帶壹個機可愛的小男孩,叫“壓轎孩兒”,女方封了禮他才下車,大人提前交代過,等多給幾次禮金後才能下來,小家夥賴著不下車,引得大家笑聲不斷。堂屋備有酒席,但那只是禮節上的擺設,迎親的長輩入席,象征性地喝壹點水酒,和女方的長輩聊天,等待其他人裝嫁妝。
閨女出嫁時,不能沾娘家的土,否則娘家就會變窮,所以新娘上轎時,富家紅毯鋪地,壹般人家用席子鋪地,窮人家則用“傳口袋”的方法:找兩條口袋鋪在地上,新娘踏上前面的口袋,趕快把後面的口袋移到前面,反復向前傳遞,直到上轎。有的幹脆直接用椅子把新娘擡出去。臨行前,新娘要向父母行禮告別,有些地方還要求新娘哭著告別父母,以示戀戀不舍。
新娘入轎,迎親壹方燃放鞭炮,並撒喜糖打發觀眾,然後返回。回去的路上,迎親的人要“搜查”嫁妝,女方提前包有油饃、火燒、雞蛋等食品放在裏面,是怕迎親的人在半路上挨餓而準備的。其實大家都不餓,但還是爭先恐後地哄搶食品,為的是增加喜慶氣氛。
迎親車仗壹到家門口,壹人跑步繞著迎親的車轎放鞭炮,另壹人用鐵絲提著壹個燒得通紅的犁鏵緊跟其後,並向犁鏵上澆醋,稱為“激犁”,取的是“吉利”的諧音。男方也要給新娘下轎禮,也是要給幾次新娘才下來。新娘下來時,地上放有壹塊紅紙貼面的石頭,叫“接腳石”,腳踩在接腳石上,有“腳踏石(實)地”的之意。
新娘下來後,點燃兩堆谷桿,新娘要從中間穿過,傳說谷桿火能夠辟邪。新郎的兄長或本門兄長端壹個鬥在前面引路,鬥裏面放糧食,糧食上插柏枝,柏枝上掛紅棗,也有糧食上插壹桿稱,稱上掛九枚銅錢。這叫“兄長端鬥,越端越有”。新娘在兩名少女的攙扶下,手扶鬥跟在兄長後面,緩步進入家院。到了院子裏,小孩給新娘端洗臉水,新娘給小孩少量的禮金。
拜堂是婚禮的重要禮儀,拜堂之後,男女才正式結為夫妻。拜堂的禮儀大同小異,把拜堂的程序寫在紅紙上,在司儀的主持下完成。基本程序是:
1、鳴炮奏樂,新郎、新娘就位,父母就位。
2、行禮:壹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
3、入洞房。
拜堂儀式結束後,大家就開始忙碌婚宴。喜宴多在中午,宴席非常豐盛。在堂屋安排主宴,招待重要客人。新郎、新娘要給所有的客人逐壹敬酒。
婚宴結束,婚禮完畢。
大見面兒其實就是訂婚儀式,地點設在男方家中,男方安排宴席,本家和親戚前來赴宴,但不能白吃,須準備壹些禮金給姑娘,當媒人向姑娘壹壹介紹他們輩分的時候,見面禮就該出手了,不過數目不大,大數目的禮金由小夥子拿著,等飯後送姑娘回去的路上單獨送出去,家庭情況不同,現金的數目也不等,但壹定不能太小氣。女方收了禮金,也要象征性地回贈壹些諸如手帕、襪子、鋼筆之類小禮品,這叫“換表記”。
大見面兒後,男女就成為公認的未婚夫妻,逢年過節要來回登門拜訪,平時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單獨交往,農忙季節,雙方還要到對方家去幫助幹農活。交往了壹段時間,壹方要反悔,這是允許的,不過,如果男方反悔,多不好意思收回見面禮,而女方反悔,則須主動退還見面禮。婚姻形式由父母完全包辦發展到見面兒後再結婚,同時也不再講究什麽“三媒六證”,這也算是壹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