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華為的兩種模式

華為的兩種模式

汽車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化趨勢“山雨已來”,華為等ICT企業的入局正在讓 汽車 主體架構發生顛覆,攪動起“壹池春水”。

繼與北汽合作打造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與小康合作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之後,堅決不造車的華為再次牽手車企。8月24日,華為與長安 汽車 等聯合發布了旗下高端 汽車 品牌“阿維塔”,阿維塔首款高端智能電動中型SUV—E11同步亮相,將搭載華為HI全棧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8月26日,華為與哪咤 汽車 合作的首款車型哪咤S,將應用華為MDC智能駕駛計算平臺及激光雷達技術。華為與車企目前有幾種合作模式?華為等ICT企業的入局會讓 汽車 江湖怎麽變?

當卡爾·本茨發明了世界上第壹輛 汽車 後,不時冒出白煙的內燃機及其傳動系統就構築起壹道森嚴的壁壘。這道壁壘曾經是國內車企難以逾越的高墻,但現在,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趨勢已經打破了 汽車 行業“閑人免入”的格局。

“ 汽車 最後可能是壹個智能機器人,這輩子碰到第壹個陪伴妳的智能機器人可能就是壹款車。”上汽乘用車總經理、R 汽車 首席***創夥伴楊曉東這樣感慨。

另外,傳統車企自己開發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會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很可能錯過智能 汽車 時代的最佳發展機會。“研發新系統是壹個特別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隊伍和研發費用。那些中小企業很難承擔這些。”許海東認為,從中小車企的角度來說,與華為等ICT企業的合作是壹個快速切入智能 汽車 賽道的機遇。

第壹種模式是Huawei Inside模式,意指華為與車企***同定義、聯合開發智能 汽車 ,“勢均力敵”是其中的主旋律。當前,華為與北汽、長安、廣汽和哪咤的合作采用這種模式。華為與北汽聯手打造了阿爾法S華為HI版,搭載硬件包括34個傳感器、3顆96線車規級激光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3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華為與長安等聯合發布的E11將搭載華為HI全棧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華為與廣汽聯合開發首款中大型智能純電SUV車型,生產出的AH8系列將具備L4級自動駕駛功能;8月25日,華為與哪咤 汽車 宣布合作開發“哪咤S”,在智能網聯、車載計算、智能駕駛、數字能源及雲服務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第二種模式是Tier1與Tier2的合作模式,由華為向車企提供零部件和解決方案,目前涉及動力系統上的合作,華為在產品研發環節的參與程度更深。在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賽力斯帶來了壹款增程電動車——“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這是與華為深度合作的壹款SUV,也是華為動力系統的首次亮相。賽力斯SF5搭載的駝峰智能增程系統融合了華為DriveONE智能增程純電 汽車 的三合壹動力平臺,華為電驅的加持讓車輛的續航能力大幅提升。

華為在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的推廣上仍會遇到難啃的“硬骨頭”。“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曾拒絕與華為的自動駕駛合作。

除上汽這樣的“暫不合作派”外,華為等ICT企業的入局還面臨其他挑戰,入局過程並非壹帆風順。

這其實考驗了ICT企業在 汽車 行業的“底蘊”,因為把關、控制好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長時間積累。

汽車 智能化路上充滿機遇,但稍縱即逝的“戰機”其實蘊藏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目前,國內新興造車企業傾向於在硬件上選擇博世,上汽、長城、吉利、比亞迪等傳統車企都在打造自己的智能網聯子公司,試圖掌握域控制器、底層和中間層軟件等核心系統,華為等ICT企業面前強手如林。

“電動優先原則將徹底改變我們的 汽車 架構和產品陣容。”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曾如是說。在 汽車 工業百年壹遇的變革時代,盡管中間的裏程碑時刻充滿不確定性,但 汽車 行業智能化的最終形態已經確定。設備的聯網不等於車輛智能,而是智能的開端;真正的智能是每壹輛車都具有環境感知、人機交互和決策控制的能力。華為等ICT企業在決策控制等方面具備優勢,他們的加入會讓 汽車 江湖迎來怎樣的變局?

產品生產周期的縮短可能是 汽車 行業中掀起的第壹道波瀾。“剛買了Iphone12,Iphone13又快發布了。”就像消費者不斷追逐功能更為強大的新手機,未來 汽車 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將大幅縮短。由於 汽車 的定義發生變化,傳統 汽車 動力機械部件已經變成執行中央計算平臺和核心控制系統的指令而存在的外設。“ 汽車 壹旦變成電子產品,它的更新周期會大幅縮短,甚至兩三年就要換壹代車型,平時也可以通過OTA來更新軟件功能。”鄒廣才表示,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壹種積極的變化,因為很多新技術和新功能會更快“上車”,得到應用。

不過,對於廣大企業來說,這種變化可能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實力的企業會通過先進技術和前沿意識脫穎而出,但那些思維相對保守,還堅持傳統 汽車 行業發展道路的企業可能會因為技術更新能力差而掉隊。對企業來講,這種技術叠代周期的縮短會導致兩極分化。

突破封閉是 汽車 江湖中翻騰起的第二朵浪花,主要源自 汽車 互聯性的增強。陳虹燕表示,智能座艙的出現使資訊 娛樂 系統不再是單向給予。將信息和內容呈現給車主和乘客後,智能化 汽車 更註重車主和乘客的反饋。比如,通過購物或結合地圖做數據整合後進行精準行銷,智能座艙能讓車主和乘客在收到資訊後有所回應。“ 汽車 打破了過往的封閉生態,與其他生態圈連結。”陳虹燕說,“最明顯的案例是‘車家互聯’。”

第四個潛在變化是造車模式的改變。呂芃浩表示,在新商業邏輯和供應鏈邏輯的背後, 汽車 行業原有價值鏈的產品研發、供應鏈、制造、銷售、後市場等各環節都面臨變革,華為、騰訊、百度等企業在這些環節中都有自己的機會。

  • 上一篇:公司變更所在地,營業執照地址變更需要多長時間?麻煩嗎?
  • 下一篇:經濟和信息化局的全稱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