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呢,舉個深入淺出的例子
——首先,把”坑”和“蘿蔔”分開,在職位上對這個“坑”進行評價;第二步是評價人,也就是“蘿蔔”,看看他適合放在哪個坑裏,然後把合適的“蘿蔔”放在合適的坑裏;第三步是看蘿蔔能長多大,就是評估績效。
(用任正非的話說,華為人為什麽願意這麽玩兒命幹?是“分贓分得好”,利益得到了均衡,這又圍繞著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
壹言以蔽之:以職位價值定工資,以任職資格定晉升,以工作績效定獎金;關鍵績效考核指標與戰略分解相壹致,勞動態度評估與文化、價值觀相壹致。這暗含了其人力資源管理的5大戰略,以下我們來壹壹剖析:
壹、職位價值體系
早期,HayGroup幫華為設計了三張表格,用來客觀評價正常情況下每個崗位的能力要求、風險和責任度,每壹個崗位對應相應的級別,從而建立起了25級的薪酬架構體系。這樣就實現了公司內部價值分配的相對公平。
二、績效管理體系
華為的績效考核表的內容跟和工作目標息息相關,學的是IBM的PBC(Personal
BusinessCommitments)。主要分為業績和行為兩部分。業績部分指的是KPI的各項指標,強調績效評估;行為部分主要指員工每個階段所需要做的事和需要改進的內容,強調能力評估,這就是現在華為的價值評價體系。工資、獎金、股權等等應該怎麽分,都靠這個體系來提供依據。
更具體地說,KPI體系是與戰略地圖掛鉤的。每年公司所制定的戰略目標不同,對應的KPI指標也不壹樣。然後這套KPI指標會由上至下地分解到各個系統、各個崗位,從而成為考核的標準,每個崗位都有所不同。比如同為市場部的銷售人員,班組主任的考核指標更側重高層關系,而客戶經理更側重銷售額。
三、任職資格體系
能力主義工資(或稱職能工資制度,相對於職務工資制度、年薪工資制度、年薪制),其考核工具是任職資格體系。華為的專業人員壹般分為六個等級,壹級最低,六級最高。每個職業都有相應的職業資格標準,且每個級別對應壹套技能結構,壹個職業大概有四到六項技能結構。
(比如作為壹個銷售人員,應該具備信息收集、產品知識、項目管理和影響力等幾項技能,那麽從壹級向二級晉升時,他會非常明確自己應該在哪些方面學習和提高。這是知識分子自我管理的路徑設定。)
現在的任職資格體系其實是把最好的經驗全部總結提煉,形成了壹套標準化的、可復制的模板。從經營人才的企業轉向經營知識的企業。
盡管借鑒了英國NVQ(國家職業資格體系),但華為的這套體系是自己開發出來的,因為每壹個職業都不壹樣,當時花了很多時間。
(比如說銷售人員的任職資格體系,是人力資源部六個人花了半年時間寫出來的。三人壹組,到各班組裏面去呆了三個月,天天和銷售人員吃在壹起,住在壹起,把他們的行為全部記錄了下來。)
四、素質模型體系
任職資格體系和素質模型其實是兩個概念。任職資格體系更多的是壹種對日常工作行為的要求,比如壹個優秀的銷售人員應該如何去收集信息、和客戶的溝通交流、進行項目公關等等,重點在於各類技能。而素質模型更側重人才的內在特質,譬如個體的成就感、影響力等等,這些特質往往不是靠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選擇。所以華為在晉升的時候更多地使用任職資格體系,而在招聘當中會更多地使用素質模型。
五、勞動態度評估體系
每年年末,都會發壹張勞動態度評價表,表上大概有幾十個問題,都是非常詳細瑣碎的,比如“妳有沒拿公司的紙回家”或“上班時間有沒有打過私人電話”。這是壹般員工的評估表,對管理層的要求更加嚴格,比如會有“能不能為了公司的整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這種問題。
這張表每個人自己填,沒有人會督查妳是不是填了真實答案,目的主要是讓大家在填寫的過程中自我檢查。這其實是在潛移默化地不斷傳遞信息、強化觀念,讓公司統壹的文化和價值觀深入人心的過程。
總而言之,知識型員工的管理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企業也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壹是把知識分子老板化,按合夥人的方式進行管理,二是把知識分子工人化,按照流程切割的方式進行兩者,而華為做到了“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