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總部搬遷後融資便利了,但李書福壹直想登陸資本市場。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吉利“借殼上市”的那些事。
2002年吉利汽車銷量達5萬輛,銷售收入30.58億元,雖然增長強勁但利潤偏低,贏利僅有6000多萬元。
由於確定了以經濟適用型轎車為發展重點的經營方向,吉利與意大利汽車項目集團達成了4000多萬美元的外觀設計合作,還花費3000多萬美元從韓國購買技術和各種設備,計劃聯合打造“中韓1號”。
而且,吉利的中長期規劃———“駿馬”、“獵豹”、“雄獅”三大工程也開始實施,僅正在建設中的浙江臺州吉利汽車工業城總投資就高達49.1億元。
可見,當時吉利的資金壓力相當大,上市融資成為吉利不得不面臨的選擇。
2003年3月24日,主營吉利集團汽車產業發展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同時將非汽車產業與汽車產業進行了剝離,在2004年單獨成立了銘泰集團。
圖為安徽全柴動力
起初,吉利曾想借道安徽的全柴動力,實現A股間接上市。
此時的全柴動力主營單缸、多缸柴油發動機業務,也希望引入壹家有發展潛力的汽車企業,謀求更大的發展。
2003年6月10日,全柴動力發布公告,控股股東安徽全柴集團正與吉利就受讓公司股份事宜進行接觸。
如果能整合成功,全柴可以獲得為之配套的整車廠,吉利則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發動機基地,這無疑是壹個雙贏的選擇。
然而,這場股權收購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是當地政府希望由本省的汽車公司來重組全柴動力。
圖為賀學初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另壹個安徽人出現了,成為吉利上市的“關鍵先生”。
這個人叫賀學初,安徽財貿學院畢業後曾供職於香港華潤。1997年離開華潤後,在資本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
在和李書福結識之前,他手中正好有壹個殼資源——國潤控股,大概出價四五個億。
不過,李書福能和賀學初搭上關系,還得感謝他們***同的朋友桂生悅。
李書福給曾在華潤就職的桂生悅談起吉利汽車的發展狀況,說到吉利剛起步不久,資金短缺,暫時也不具備IPO(首次公開募股))上市的條件。
桂生悅建議:“既然IPO上市有很大的難度,是不是想辦法到香港借殼上市?”
李書福雖對此不抱太大的希望,但也沒打算放過這個機會,就委托桂生悅張羅這個事情,剛好碰上了賀學初。桂生悅將賀學初介紹給了李書福。
本來就缺錢的李書福,不大可能掏上這麽大壹筆錢來純粹買壹個殼。李書福想了想,這機會是好的,不過需要換個方式試壹試。
經過雙方接觸和交流,最終選擇了壹個雙方利益最大化的方案:通過合資,逐漸將吉利汽車裝進這個上市公司,李書福成為大股東。
這裏面實際上存在著風險,要是沒有順利實現合資,卻花費很大精力和時間,還不如單純地買個殼資源。但關鍵在於雙方都是有長遠眼光的人,選擇了相互信任,因此能合作成功。
2004年3月,國潤控股發布公告,把公司名稱從國潤控股有限公司(0175.HK)更名為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0175.HK)。
壹年後,吉利控股全面收購了國潤控股母公司PG(ProperGlory))公司,完成對吉利汽車(0175.HK)的控股,順利登陸資本市場,出謀劃策的桂生悅成了這家上市公司的總裁。
李書福謙虛地說,自己不太懂資本運作,幸運的是“有那麽壹幫人在幫自己運作”。
登陸資本市場的作用遠不只是給吉利“輸血”。
作為上市公司分管信息化的董事,尹大慶看重的是通過上市公司本身的頂層設計和管理,來促進整個集團的現代化改造。
李書福第壹次到香港開上市公司董事會,首先拿到的就是壹份董事的行為規範,上面清清楚楚寫著不許幹什麽,要是幹了什麽就追究什麽。而且還不許妳壹目十行地看,需要當面讀出來,這可有點兒像是在宣誓。
李書福還帶回了壹張香港的報紙,上面有自己的形象,旁邊有壹行大標題,意思是說李書福再也不敢口吐狂言了。
寫在最後:
通過家族“轉身”、流程再造以及登陸資本市場等管理與資本層面的動作,壹舉改變了吉利勇猛有余、內在單薄的氣質,同時也推動了吉利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為以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另壹個角度看,從懵懂無知到駕輕就熟,吉利的資本運作成長飛速,這也成為吉利“看不見”的實力之壹,開啟“買買買”模式,實現“裂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