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的大中型國有企業面臨著國外企業技術和價格的雙重壓力。企業只有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和大力的自主創新,才能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才能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
關鍵詞:技術創新,大中型國有企業,對策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大中型國有企業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總體上看,大多數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國際競爭力。人類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壹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科技創新能力和創造力。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雄辯地證明,技術創新是人類財富的源泉,也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中國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大中型國有企業面臨著國外企業技術和價格的雙重壓力。企業只有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大力加強自主創新,才能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
壹,我國大中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國際國內環境
1國際環境
(1)發達國家大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在發達國家,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政府仍然在技術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美國從90年代開始加大國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並於6月成立了國家科委1.993+0.05,負責整個國家創新體系,推動政府參與民間科技發展。1997美國政府和商界投資R & amp;D上的金額高達2056億美元,超過了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的研發經費總和。在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積極的經濟援助政策和組織協調政策;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服務支持,包括技術指導、技術信息和技術培訓;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支持。(2)國外大型企業繼續保持對技術創新的高投入。為了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每年都有大型外國企業在R&D投資。d投入巨資,不斷推出創新產品。R & amp世界百強企業;d投資人壹般占其銷售收入的10%,有的甚至達到15%以上。以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為例。1992中,公司R & amp;d支出高達51億美元,比R&: D總投資(約25.37億美元)高1倍;到1997,公司r & amp;d基金增加到73億美元,而中國的R&: D總投資約為58.27億美元。
(3)全球經濟壹體化趨勢日益增強,進壹步增強了科技人才的流動性。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的趨勢,跨國公司對中國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由於我國大中型國有企業的工資水平和整體工作生活環境普遍遠低於跨國公司水平,在留住和吸引人才方面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4)企業技術創新必須適應WTO規則。加入WTO後,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受到WTO規則的制約。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中國享有以下四項權利:多邊、穩定的最惠國待遇;“普惠制”待遇和對發展中國家的其他特殊照顧;充分利用爭端解決機制;在多邊貿易體制中“參與和討論國家事務”的權利。同時也要承擔以下七項義務:①降低關稅;②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③取消出口補貼,規範研發補貼;④開放服務市場;⑤擴大知識產權保護範圍;⑥調整外資政策;⑦增加貿易政策的透明度。其中,1、2、3、5、6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有直接影響。
2.國內環境b
(1)我國政府的職能還在轉變和完善過程中。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政府逐漸從直接組織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方式轉向宏觀調控、創造環境和條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提供政策指導和服務、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方式,但這些都還在改造和完善中。
(2)國內市場結構不完善。同行產品差異化低。價格競爭很激烈。美國經濟學家卡曼和施瓦茨從市場結構的角度研究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提出最有利於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是壟斷與完全競爭之間的“適度競爭”。中國市場結構不完善,地方保護主義仍不同程度存在,國內市場不同程度被人為因素分割;企業缺乏具有市場勢力的壟斷和有效競爭。這種市場結構不利於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也不利於技術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市場集中度過低,即產業組織或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壹般來說,企業規模越大,創新力度就會越強,而中國“大而全,小而全”的市場結構很難推動技術創新。第二,規模經濟性差。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壹定的規模條件,這是由技術創新過程和市場的風險或不確定性決定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僅浪費資源,增加企業成本,缺乏良好的財務績效,而且在投資、生產、研發、銷售和咨詢服務等方面無法獲得規模效益。只有企業規模大了,才能集中利用自身優勢,加快技術創新步伐。三是國內同行業企業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壹方面造成同行過度競爭,最終兩敗俱傷;另壹方面,容易造成高仿率。第四,企業進退壁壘較高。破產企業並沒有因為地方政府的幹預而退出市場,這也阻礙了優勢企業的擴張。
(3)現代企業制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法人治理結構。由於真正的公司治理結構沒有建立起來或者行為不規範,企業仍然產權不清,缺乏相對科學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後果是,壹方面,企業難以成為自主創新主體,缺乏創新的動力和壓力。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不明顯;另壹方面,企業產權越來越不清晰,滋生了經營者的“道德問題”。
(4)教育科研體系滯後於企業技術創新的需要。
我國教育體制相對落後,創新型人才緊缺,教育、科研和企業缺乏必要的信息連接,產學研脫節。壹方面,人才培養不適應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壹方面,技術和經濟發展人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