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全文如下: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者飲酒習慣的逐步改變,我國葡萄酒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葡萄酒消費量逐年增長,已成為我國工業經濟中增長較快、最具活力的行業之壹。“十壹五”期間,葡萄酒行業發展迅速,呈現出經濟效益和產品產量同步增長的良好局面。2010年,我國葡萄酒年產量達到1089千升,工業總產值309.5億元。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葡萄酒行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為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綱要(2011—2015)》,引導葡萄酒行業提升產業水平,保障質量安全,實現“十二五”健康有序發展,特制定《葡萄酒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壹、十壹五規劃的發展
(1)主要成就
1.產業規模逐步擴大,企業效益穩步增長。
2010年,中國葡萄酒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8家。葡萄酒產量達到65438±0089千升,銷售收入325億元,利稅64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65438±050.7%、265438±07.6%、65438±059.8%,年均分別增長25.8%、33.5%和27.0%。排名前30位的葡萄酒行業企業產量占葡萄酒總產量的43.4%。
2.特色產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快速發展。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逐漸形成了渤海灣、西北、東北、雲南、黃河故道等多個特色葡萄酒產區。由於土壤、氣候、地貌的不同特點,逐漸形成了各種釀酒葡萄品種、種植方式和葡萄酒產品。
“十壹五”期間,葡萄酒行業整體仍保持東部產區為主、西部產區為輔的產業格局。東部產區的葡萄酒產量仍占較大比重,而西部產區的葡萄酒產業處於成長期,但已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0山東省以37.5萬千升的產量位居全國第壹。西部產區中,甘肅、寧夏、新疆占全國葡萄酒產量的比重分別從2005年的0.99%、0.99%和1.38%上升到2065、438+00年的1.54%、2.065、438+0%和3.07%,三省產量均有所提升。
3.原料保障能力提升,質量標準不斷提高。
“十壹五”期間,釀酒葡萄種植是葡萄酒生產加工的第壹車間這壹理念已被業內廣泛認同。2010年,我國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長城、張裕等行業骨幹企業更加註重原料保障,普遍加強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建設,推廣先進種植技術應用和釀酒葡萄品種改良。
《葡萄酒》國家標準(GB15037-2006)修訂發布,規範了葡萄酒的技術術語和定義、產品、分類、包裝、運輸和貯存,並進壹步與國際標準接軌。新標準的發布和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葡萄酒產品質量的提高。
4.產品結構逐步調整,品牌建設成果凸顯。
“十壹五”期間,我國葡萄酒產品結構逐步調整,其中白酒比重逐年上升,甜型、半甜型和汽酒比重下降。與此同時,市場上也開始出現特色酒產品,市場呈現多元化格局。
葡萄酒生產企業積極推進品牌建設。“十壹五”期間,白洋河、五女山、莫高、朱鵬、滇紅、禦馬、華東、新田、長白山、華夏五千年等葡萄酒品牌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5.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綜合利用水平提高。
“十壹五”期間,酒業依托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引進先進技術,建立產學研聯盟,攻關技術,提高了葡萄酒生產技術水平,基本達到世界主要葡萄酒生產國水平。同時,在釀酒葡萄機械化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科技進步和產品質量提升。
企業普遍重視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在釀酒葡萄皮渣等副產品綜合利用、廢水處理和資源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壹些企業利用釀酒葡萄皮渣提取酒精、單寧等副產品,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2)存在的問題
1.產區發展缺乏統壹的科學規劃。
“十壹五”期間,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迅速,但部分地區低水平重復建設,釀酒葡萄品種缺乏特色和優勢。葡萄酒產品仍以幹紅葡萄酒為主,幹白葡萄酒比例較低,尤其是其他類型的葡萄酒。促進全產業鏈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不足,種植、加工、流通等環節銜接不緊密。大部分地區對本地區葡萄酒產業發展缺乏深入分析、統壹指導和科學規劃,對本地區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及其自身規律與合理產品結構關系的認識有待進壹步深化。
2.釀酒葡萄基地建設明顯滯後。
釀酒葡萄種植是葡萄酒生產的第壹個車間,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十壹五期間,我國葡萄酒產量快速增長,但原料質量和保障能力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有穩定釀酒葡萄種植基地的企業少,企業可控原料比例低。赤霞珠等品種仍是主要品種,導致產品相對單壹。“十二五”期間迫切需要加強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建設,實施釀酒葡萄育苗、栽培模式、農藥使用、產量控制全過程。
3.行業科技創新能力相對不足。
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技術裝備的科技投入相對不足,科技投入占葡萄酒生產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仍然較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釀酒微生物研發和產業化進展緩慢;優良釀酒葡萄品種的選育和種植技術、葡萄酒質量控制技術和設備的研究有待加強;壹些大型葡萄酒生產和加工的關鍵設備仍然需要進口。同時,部分地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加工能力持續擴大。但種植、釀造、管理等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和能力不能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4.葡萄酒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我國葡萄酒行業發展時間短,自律意識不強,標準制修訂工作滯後,葡萄酒產品分級制度沒有全面推廣,導致個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缺乏規範性。壹些酒莊,冰酒等。名不副實,消費市場存在質量參差不齊、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的現象,有的企業甚至存在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給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危害。
5.酒文化發展緩慢。
中國的酒業雖然發展很快,但酒文化建設相對緩慢,知名度較低。葡萄酒消費還處於初級階段,普遍存在盲目模仿和跟風消費的現象。科學的消費觀尚未形成,壹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十二五”面臨的形勢
發展機會
1.消費者需求持續增長。
2010年,世界人均葡萄酒消費量約為7升,其中美國為45升,阿根廷為38升,而中國人均消費量不到0.5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費潛在市場。“十二五”期間,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酒文化和知識的普及、消費者對營養健康的關註,低度酒在葡萄酒消費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為行業發展提供空間。
2.科技的支撐作用顯現。
近年來,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受到高度重視,行業技術基礎設施將進壹步加強。國內很多高校開設了葡萄酒專業,並積極建立產學研聯盟。骨幹企業通過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生產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大大降低了葡萄酒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進壹步提高了葡萄酒的質量。
3.相關產業的整合發展
葡萄酒生產企業加大投入,積極延伸產業鏈,促進葡萄酒產業多元化發展。企業利用獨特的生態、地理、文化優勢,加快發展葡萄采摘、品酒、休閑旅遊等相關產業,同時帶動葡萄籽油等相關產品的發展,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
(2)面對挑戰
經過“十壹五”期間的發展,中國葡萄酒行業在管理、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1.工業基礎需要加強。
中國酒業作為新興產業,產品總量小,人口覆蓋面小,產業基礎薄弱。與國際主要葡萄酒生產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釀酒葡萄品種選擇、種植管理、產品質量控制、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範和文化建設等方面。我國東部傳統葡萄酒產區相對成熟,但釀酒葡萄的品種和栽培方式仍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西部產區起步較晚,技術和人才基礎相對薄弱。同時,由於受交通、市場等因素的影響,資源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2.收緊質量和安全約束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全社會關註的焦點。影響葡萄酒質量安全的因素貫穿於種植、釀造、儲存、灌裝的全過程。“十壹五”期間,行業內原料基地穩定、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健全的企業數量仍然較少,葡萄酒質量安全隱患仍然較多。“十二五”期間推進原料保障能力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規範生產操作、建立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全面提升行業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刻不容緩。
3.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增加了。
“十壹五”期間,國際資本利用其資金、技術和產品優勢,迅速進入中國葡萄酒市場。同時,隨著葡萄酒進口關稅的降低,葡萄酒進口量逐年增加,葡萄酒在中國的銷售比重逐年上升,對中國的葡萄酒行業造成了壹定的沖擊。
此外,中國的葡萄酒行業還面臨著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壓力,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壹)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力度,推進產業優化和結構調整,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保護環境;規範行業投資行為,實施品牌戰略,提質增效,保障消費需求;科學規劃發展,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產業體系,促進葡萄酒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2)基本原則
1.科學發展,合理布局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企業責任的作用,逐步改變葡萄酒行業多年形成的種產分離模式,結合產區或基地自然條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發展模式。
2.科技支撐,轉型升級
支持產學研合作,推動建立技術創新聯盟,深入研究產業特點和個性,鼓勵和支持多種形式的科技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3.規範生產,確保安全。
進壹步加強行業管理,規範企業投資行為,加強行業自律,不斷加強企業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4.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
堅持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實現清潔生產,降低資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促進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
5.創建品牌,公平競爭
打造優勢品牌,提高企業競爭力;維護市場秩序,營造公平、規範、透明、和諧的市場環境。
6.發展文化和科學消費
弘揚中國傳統酒文化,吸收外國酒文化精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酒文化;加強宣傳引導,倡導理性、健康、科學消費。
(3)發展目標
1.工業規模穩步增長。
到2015年,葡萄酒產量達到220萬千升,比2010年增長100%,年均增長15%;銷售收入達到600億元,增長85%,年均增長13%;利稅6543.8+02億元,增長88%,年均增長654.38+03%。
2.產業結構趨於合理。
支持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提高自主品牌比重;鼓勵東部地區根據本地區自然條件形成新的增長點。到2015年,中國西部葡萄酒產量占比將提升至20%。重點企業普遍建立了符合市場規律的種植加工壹體化生產經營模式,穩定可控的原料保障能力達到50%以上。
3.產品品種更加豐富
高中檔酒和餐酒同步發展,擴大優質低價餐酒的比重;甜型、半甜型、半幹型、起泡酒等酒類產品占比大幅提升;優質冰酒、低度酒等特色酒產品比重逐漸上升。
4.提高質量和安全水平
葡萄酒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質量控制和檢測體系、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進壹步健全和完善。酒類產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實行分類管理。優良率達80%以上,其中優品率達30%以上。所有規模以上葡萄酒生產加工企業都建立了信用管理體系。
5.競爭力大幅提升。
形成壹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和產品,培育兩個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在各主產區培育1-2個具有區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擁有R&D中心的企業占葡萄酒行業企業總數的30%以上;先進適用技術、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技術在行業內得到廣泛應用。全行業副產品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抵禦市場風險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提高。
6.人才隊伍顯著壯大。
葡萄酒行業通過國家職業資格鑒定1000人,其中釀酒師400人,品酒師600人,逐步實行持證上崗制度,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主要任務
(壹)加強原料保障能力建設
支持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建設,鼓勵釀酒葡萄產區根據本地區特點引進和選育適合本地區的釀酒葡萄品種,建立適宜的栽培方式,制定釀酒葡萄種植規範,推進優良釀酒葡萄品種區域化。按照“規模化經營、規範化管理”的原則,大力推進葡萄酒生產企業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建設,支持企業與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保障葡萄酒生產企業原料供應。
1欄:葡萄酒原料支持能力建設項目
1.加強釀酒葡萄品種區域化和砧木選擇。大力推進釀酒葡萄品種區域化,篩選適合本地區的釀酒葡萄品種,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釀酒葡萄和葡萄酒;按照“適地適種、適種適管”的原則,優化栽培技術,規範農藥使用;在主產區建立壹批釀酒葡萄砧木栽培基地,篩選適合本地區的砧木品種,推廣嫁接育苗種植。
2.建立釀酒葡萄種植示範基地。開展釀酒葡萄區劃管理,支持企業在優良產區建立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在主產區主要區域建立高標準優質釀酒葡萄種植示範基地,完善技術服務體系,提高管理水平;規範種植技術,化肥農藥的使用,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保證釀酒葡萄原料的質量和供應。
(2)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鼓勵企業兼並重組,整合產業鏈。發揮東部地區品牌和資金優勢,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鼓勵中西部地區利用較好的自然條件,開發非基本農田種植釀酒葡萄,積極推進中西部葡萄酒產區種植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企業區域布局。
加強產品結構調整,合理開發幹紅白酒產品,開發推廣半幹、半甜、甜、汽酒,積極發展冰酒、低度酒等特色酒,促進高中檔酒和餐酒同步發展,形成合理的產品結構,豐富市場供應。
(三)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加強葡萄酒產業應用基礎研究,提高我國葡萄酒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高葡萄酒生產技術和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壹批釀酒高級技師,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開展釀酒葡萄品種區域研究,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釀酒酵母,攻克壹批葡萄酒生產關鍵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產品質量安全。推廣葡萄酒行業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技術,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專欄2:酒業科技創新工程
1.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進葡萄酒行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培養葡萄酒行業科技人才。重點突破壹批重大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先進的釀酒葡萄栽培管理技術,適用於本地區釀酒酵母等菌種選育和葡萄酒質量等級標準研究,為我國葡萄酒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關鍵設備自主化。開展葡萄酒行業所需的壓榨、殺菌、過濾、無菌灌裝設備和機械化釀酒葡萄種植設備等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提高我國葡萄酒行業關鍵設備的自主水平。
3.提高資源利用率。按照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建設葡萄酒產業集群,引導現有葡萄酒生產轉型升級,提高葡萄皮渣綜合利用水平,鼓勵主產區建立葡萄酒固體排放物綜合利用企業。
4.節能減排。研發葡萄酒生產用水循環減排技術、洗滌用水流量控制技術。
(四)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
完善酒類標準體系,加強企業檢驗(監管)能力建設,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發布實施酒業準入條件,明確企業在產業布局、原料保障、生產規範、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備條件;制定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技術規範,進壹步提高葡萄酒產品質量標準;建立葡萄酒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支持主產區建立葡萄酒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建設示範中心;鼓勵企業執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食品鏈中各組織的要求》( GB/T22000)、《葡萄酒企業良好生產規範》( GB/T23543)和《食品工業企業建立和實施信用管理體系的壹般要求》( QB/T4111)
方框3:質量和安全保證能力建設項目
1.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構建。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以保障葡萄酒質量安全為核心的追溯體系,實現從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過程的產品信息可追溯。
2 .酒類企業檢驗(監管)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加大原料檢驗、生產過程監控、產品檢驗等設備配置,支持主要葡萄酒產區建立服務企業的葡萄酒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技術示範中心,為企業提供產品檢驗和人員培訓服務。
3.完善葡萄酒質量標準體系。進壹步完善葡萄酒質量標準,規範葡萄酒產地、年份、品種管理,研究制定冰酒等特種葡萄酒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操作規範。
4.建立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誠信管理體系,有效運行覆蓋全產業鏈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切實加強原輔材料采購、生產過程、產品檢驗、廣告宣傳、產品追溯和召回等管理,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構建產品安全長效機制。
(五)加強品牌文化建設
大力推進優勢葡萄酒產區品牌建設,培育和扶持壹批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誠信度高、特色鮮明的葡萄酒生產企業,提高品牌知名度,重視葡萄酒商標等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壹批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壹定知名度和競爭優勢的民族品牌。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的酒文化,註重酒文化與品牌建設的有機結合,倡導合理、健康、科學的消費,逐步樹立中國酒業的整體形象。
專欄4:品牌文化建設項目
1.引導和加強品牌建設。根據各地區的資源條件和企業特點,制定本地區的葡萄酒品牌建設計劃,細化工作重點和實施步驟;明確區域葡萄酒品牌定位,加快優勢品牌的建立和推廣,提升市場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2.支持優勢企業兼並重組。支持有能力的企業通過組合、並購等方式實施行業整合,在產業鏈各環節實施以產品質量和特色為核心的品牌文化,建立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物流、銷售壹體化的產業結構模式。
3.酒文化建設。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地域歷史、民族、飲食等文化,建立中國特色的酒文化。
4.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大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高層次人才力度,鼓勵企業參加國際葡萄酒展覽會,展示中國葡萄酒產業形象。
動詞 (verb的縮寫)保護
(壹)註重政策引導和協調
進壹步健全和完善產業、金融、土地、環保、農業、商務、金融、工商、質檢等相關政策。,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和相關政策的銜接,為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加適宜的政策環境。種植、生產、流通等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促進產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引導產業協調發展。鼓勵釀酒葡萄主產區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大型葡萄酒企業根據本規劃制定區域葡萄酒產業或企業發展實施方案。
(二)加強對葡萄酒行業的管理
實施葡萄酒行業準入管理制度,防止葡萄酒生產加工項目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對新建、擴建的酒類生產加工企業(項目)實行準入管理,不符合準入條件的企業(項目)不得投產(開工)。檢查現有酒類企業(項目)的準入條件,指導督促企業按照準入條件要求限期落實整改。
加強葡萄酒行業的信息統計。相關行業組織對酒類行業生產加工運行情況進行統計管理,定期總結分析酒類行業運行狀況和發展趨勢,及時準確發布酒類行業相關信息,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3)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重點支持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建設和葡萄酒產業科技創新,保障原料供應,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對符合條件的葡萄酒生產企業,應在技術改造、提高檢測能力、清潔生產、節能減排、關鍵設備自主化、品牌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等方面給予支持。繼續推動優勢強勢品牌酒生產企業從金融、
金融等政策給予支持,積極落實兼並重組政策,在流動性、債務核銷、職工安置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業務可持續的原則,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的酒類企業的信貸支持。
(四)開展生產區域管理。
啟動葡萄酒產區的分區管理。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推進葡萄酒產區認定,系統科學地劃分我國葡萄酒產區。鼓勵有條件的葡萄酒產區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推動葡萄酒產區運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制度,保護知識產權,保持特色品質,助推區域經濟發展。實施酒類產品分類管理;管理釀酒葡萄品種,篩選適合不同主產區種植的釀酒葡萄砧木品種,推進優良釀酒葡萄品種區域化。
(五)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推進酒類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信用管理體系;組織企業參與誠信評價活動,做好誠信宣傳,嚴格行業自律;積極支持企業進行必要的信用體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社會資源向信用企業傾斜。在招投標管理、公共服務、項目審批、技術改造、融資授信、社會公示等環節,參考企業誠信相關信息和評價結果,對符合條件的誠信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和優先考慮。
(六)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鼓勵行業組織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法規及相關標準的制定(修訂)。加強對葡萄酒產業發展中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和公益性、基礎性工作的研究。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行業發展、技術進步、人才培養、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及時反映行業的情況、問題和訴求。加強行業自律,引導企業規範行為,幫助推動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加大葡萄酒科學普及力度,普及葡萄酒文化,促進科學、合理、健康消費。組織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不及物動詞規劃和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農業部負責本規劃的統壹協調、組織實施,推動形成部門、地方、行業組織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各地工業、信息化、農業主管部門要認真落實規劃,按照職責分工和本地實際落實相關配套政策。相關行業組織應充分發揮行業自律作用,積極參與相關工作,共同推動本規劃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