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科技工作
“十五”期間,自治區進入大開發、大發展的時期,國土資源工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推動國土資源事業發展、實施自治區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在此期間,自治區國土資源科技工作確定了發展目標和發展任務,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國土資源事業的全面發展。
(壹)土地科技工作
開展了《新疆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新疆後備土地資源調查》、《新疆土地資源現狀、供給和合理配置研究》、《新疆土地資源利用效益研究》、《新疆城鎮基準地價修訂[市、縣(市)]》、《新疆征地補償綜合年產值和片區綜合地價測定》、《新時期新疆油氣資源開發建設用地研究》、《自治區土地利用戰略研究》、《自治區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研究》、《自治區統籌區域土地利用研究》、《自治區加強農用地保護和基本農田建設研究》、《自治區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與布局研究》、《自治區開發區(園區)土地利用問題研究》、《自治區綠洲土地現狀與演變趨勢研究》、《自治區未利用地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研究》、《自治區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保障措施研究》等20多項專題研究。
(二)地質科技工作
(1)開展了《新疆礦產資源規劃研究》、14 個地(州、市)《礦產資源規劃研究》、《新疆水資源現狀、供需與合理配置研究》、《能源礦產資源現狀、優勢、潛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非能源礦產資源現狀、優勢、潛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研究》等專題研究。
(2)開展了30多個地質科學研究項目。如《新疆西天山地區綜合找礦預測》、《新疆東天山地區構造演化與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新疆天山—北山成礦帶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綜合研究》、《中國西部地區固體礦產大型—超大型礦床預測研究》、《新疆土屋礦區尋找深部礦勘查方法技術研究》、《新疆東天山地區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及資源潛力評價方法研究》、《歐亞中部巖相古地理和構造編圖》以及《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中亞7國合作地質編圖》等,其中有12個項目提交了研究成果。
(3)完成了15項地礦軟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有:《加入WTO後對新疆礦業發展的影響與對策研究》、《新疆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下遊產品的對策研究》、《新疆優勢非金屬礦產資源及開發應用對策研究》、《新疆礦產資源可供性分析及對策研究、新疆黃金開發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啟動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研究》等。
(4)參與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的《中國西部中亞型造山與成礦》項目研究。通過選擇天山—準噶爾—阿爾泰等重要成礦帶重點解剖區,建立中亞型造山—成礦理論框架,發展大型礦集區預測體系,為資源勘查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5)進行了《吐魯番市烏勇布拉克鹽湖含硝酸鹵水制取硝酸鉀工業實驗研究》,並取得成功。
(三)科技成果獲獎情況
“十五”期間,國土資源科技工作取得大量成果,壹批重大優秀成果獲得國家,自治區、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1)據不完全統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壹等獎1 項,獲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4項。見表8-1。
表8-1“十五”期間自治區地質勘查部門獲國家、自治區科技成果項目壹覽表
續表
(2)獲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 年)》優秀成果獎”11項。其中,壹等獎5項,二等獎6項。見表8-2。
表8-2 獲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優秀成果獎”名錄
(3)獲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10 年)》優秀成果獎”7項。見表8-3。
表8-3 獲全國“《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10年)》優秀成果獎”名錄
(4)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評出科學技術進步獎20 項。其中,壹等獎8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3項。優秀成果獎90項,其中,壹等獎24項、二等獎30項、三等獎36項。見表8-4。
表8-4“十五”期間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科技成果壹覽表 單位:項
(四)科技合作和交流
依托新疆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向國內外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開放,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開展了與澳大利亞、美國、荷蘭、加拿大、南非的地質礦產科技方面的交流合作、歐亞中部巖相古地理和構造編圖、地質編圖,以及中德、中美、亞太測繪科技合作項目等。
二、信息化建設
“十五”期間,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
(壹)電子政務建設
(1)投資236 萬元開展廳機關信息網絡系統工程建設,建成了覆蓋全廳近200個點的局域網。
(2)實施“陽光工程”,完成了國土資源廳窗口辦文系統,並與國土資源廳內部網絡系統的對接;建立了電子大屏幕信息發布系統,及時公布各類報件接受和審批結果的信息。
(3)自2004年8月28日正式開通新疆國土資源廳網站以來,***發布國土資源信息1258條。
(4)完成了與國土資源部相聯的視頻會議系統建設。
(5)被列為國家“縮小數字鴻溝—西部行動項目”示範單位。
(二)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1)完成了《自治區1∶50萬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
(2)完成了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哈密市、昌吉市、米泉市、博湖縣、焉耆縣、和靜縣、和碩縣、庫爾勒市、輪臺縣、且末縣、若羌縣、尉犁縣、阿克蘇市、新和縣、拜城縣、阿瓦提縣、喀什市、奎屯市、霍城縣、伊寧市、沙灣縣、烏蘇市、和豐縣、布爾津縣25個縣(市)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
(3)完成了烏魯木齊市(含縣)、石河子市、昌吉市、米泉市、瑪納斯縣、呼圖壁縣、吉木薩爾縣、奇臺縣、庫爾勒市、焉耆縣、輪臺縣、奎屯市、伊寧縣、察布查爾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霍爾果斯口岸、烏蘇市、沙灣縣、和豐縣、托裏縣、額敏縣、裕民縣22個縣(市、口岸)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建設。
(4)開展了烏魯木齊市以及昌吉市、伊寧市、庫爾勒市、喀什市4個重要城市土地利用遙感測試點、為政府建立國土資源快速反應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有40個縣(市)利用衛星數據開展土地利用更新調查;開展了克拉瑪依市土地利用數據庫拓展應用試點工作。
(三)礦產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各地(州、市)、縣(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建立了“采礦申請登記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與地(州、市)、縣(市)采礦權管理信息系統連網,並實現了礦山采礦登記主要信息的存儲、查詢、礦區範圍重疊檢查等功能,為科學合理地設置采礦權奠定了基礎。
(四)地質勘查管理信息化建設
(1)完成了“探礦權管理信息網絡系統”升級,有效地避免了礦業權重疊及礦業權糾紛。
(2)建立了“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信息網絡系統”,實現了部省之間的數據傳輸、查詢和***享。
(3)對1997年以來由自治區財政出資的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查明的礦產地,完成了工作範圍及儲量核實,並建立了數據庫。
(4)建成《新疆地下水資源空間數據庫》、《1∶20 萬數字水文地質圖空間數據庫》、《1∶5萬重點城市及經濟開發區水工環地質綜合空間數據庫》。
(五)地質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
完善了自治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建立了《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