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了解新中國(宜春)建立歷程資料

了解新中國(宜春)建立歷程資料

宜春簡介

宜春,古稱袁州,贛西中心城市之壹,宜春市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東經113度54分至116度27分、北緯27度33分至29度06分之間。北毗九江市與湖南省瀏陽市,東接南昌、撫州市,南連新余、吉安市,西鄰萍鄉市。全市東西長約222.75千米,南北寬約174千米,總面積18669平方千米。2004年底,總人口53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8.9萬人。

自漢代開始建縣,迄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宜春市現轄袁州區及靖安、奉新、上高、宜豐、銅鼓、萬載六縣,代管樟樹、豐城、高安三市 。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氣如春,四時鹹宜”之稱。

宜春全境地形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傾斜。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25.49%,丘陵面積占39.05%,山地面積35.48%。靖安縣九老嶺海拔1794.3米,為全市最高點。全年平均氣溫17.3℃,1月平均氣溫5℃,7月平均氣溫28.8℃。年平均降雨量1720毫米。

自然資源豐富。宜春是建設中的江西省第壹個生態城市,袁水兩岸有大面積的綠化帶。全市森林覆蓋率為52.78%,毛竹資源極其豐富,是江西重點林區和全國重點毛竹產區。已探明水力資源60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有38萬千瓦。已探明的礦產有41 種,其中鉭鈮被譽為江西“五朵金花”之壹,宜春鉭鈮礦是我國最大鉭鈮鋰原料生產 基地;鋰礦可開采量占全國89.3%,矽灰石儲量約占全國1/4,原煤、巖鹽、石灰石儲量列江西第壹。宜春體育中心

宜春古稱“農業上郡”,目前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茶、優質苧麻生產基地,以占全省11%的耕地、12%的人口,生產了全省1/6左右的糧、棉、油、豬和水產,在江西省的地位舉足輕重。宜春市工業經濟長足發展,形成了醫藥、食品、建材、機電、能源五大支柱及化工、采礦等產業組成的工業體系。宜春市交通便利,境內京九鐵路縱貫南北,浙贛復線橫臥東西;形成以320、105國道和贛粵、滬瑞、武吉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絡;袁河、錦河直入贛江,水路航程千余公裏。宜春市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正按照72平方公裏、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發展規劃,拉開建設贛西經濟中心城市的框架。

[編輯本段]地域文化

宜春文化積澱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宜春自古以來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的詩句贊美宜春。歷史名人唐代詩人劉慎虛、鄭谷,宋代史學家劉恕,元代學者杜本、詩人揭奚斯、範德機,明代史學家陳邦瞻、科學家宋應星、抗倭名將鄧子龍,清代名臣辛從益、楊錫紱以及清官況鐘。近現代名人有***產黨革命領導人熊雄、民主鬥士楊杏佛、戲劇家熊佛西、物理學家吳有訓,以及夏征農等。

宜春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佛教“禪林清規”的發祥地。諸多禪宗祖庭集中於宜春這方神奇的土地,無數法門龍象開堂說法於宜春的群山峻嶺之間,如袁州區仰山棲隱禪寺、宜豐洞山普利禪寺、黃檗山禪寺、靖安寶峰禪寺、奉新百丈禪寺、等等,可謂雲蒸霞蔚,異彩紛呈。禪宗五家中,宜豐就有兩家:臨濟宗萌芽於宜豐縣黃檗山,曹洞宗揚穗於宜豐洞山。溈仰宗結果於袁州仰山。馬祖道壹、洞山良價、黃檗希運、百丈懷海、仰山慧寂等高僧大德薈萃宜春,使得宜春的禪宗文化豐富多彩。諸多口語、成語和詞句,多次歷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因禪的因緣形成或聯系於宜春。當前近至日韓,遠至歐美,絕大多數禪法都可以直接或間接溯源到宜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壹誠大師現仍是宜春靖安寶峰寺方丈。

宜春市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兩基”教育率先達標,正在向高標準、高質量“普九”邁進;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全省領先;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眾化”行列。宜春學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綜合性本科大學,宜春職業技術學院2003年經省政府批準已正式招生。宜春體育中心是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宜春水上運動場被確定為全國水上運動訓練基地。新世紀中國第壹次農民體育盛會——第五屆全國農民運動會開幕式已於2004年10月18日晚在江西宜春隆重舉行。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出席開幕式並宣布農運會開幕。10月24日,農運會閉幕。 以奧運、亞運、全運冠軍宜春人楊文軍為代表的壹大批優秀本土運動員在國際國內賽事上屢創佳績。文化事業爭奇鬥艷,高安采茶戲、上高農民攝影、袁州版畫、靖安農民詩詞、宜豐根雕、銅鼓漫畫、奉新農民畫、萬載儺舞和豐城書法,***同構成了宜春地域文化特色。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遣大將陳嬰平定江南(舊說平江南者為灌嬰,據宋人趙與時考證,平江南者為堂邑侯陳嬰,非潁陰侯灌嬰)。漢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築城。於是兩座新城出現於今宜春市境在。壹為宜春,壹為建成。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創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設時的宜春縣管轄今袁河流域城區,包括今袁州區、新余市、萍鄉市壹部和樟樹市壹部。晉大康元年(280),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以宜春之名與宣穆皇太後張春華(司馬炎祖母,司馬懿之妻)同名,為避諱,改宜春為宜陽(宜春市區的宜陽大道、宜陽大橋就是這樣得名而來的)。隋開皇十八年(598)復名宜春。初設時的建成縣管轄今錦江流域地區,包括今高安市、上高縣、宜豐縣、萬載縣及樟樹市壹部。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縣名與太子李建成同名,為避諱,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西漢元光六年(前129),漢武帝封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劉成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劉成兄弟劉拾為建成侯。劉成於宜春城中築宜春臺,劉拾亦在建成城東南二裏築金沙臺,均為壹方名勝。今金沙臺已廢,宜春臺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劉拾免,建成侯國除。元鼎五年(前112),劉成免,宜春侯國除。

今宜春市境域,漢代屬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國孫吳寶鼎二年(267),設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區歸安成管轄。隋王朝統壹天下,廢安成郡。開皇十八年(598)設袁州,治所設於宜春縣。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隱居於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設時,袁州轄宜春、萍鄉、新喻三縣。宋開寶八年(975),萬載縣由筠州劃入。淳化三年(992),劃新喻入臨江軍。此後九百余年,袁州壹直管宜春、萍鄉、萬載、分宜四縣。宜春歷史上出現的第壹個州府級行政機構是袁州,其次為靖州,再次為臨江軍。靖州設於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幾,以米嶺產米改名"米州",繼而又以羊山產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廢。南唐保大十年(952)復置筠州。宋寶慶元年(1225),理宗趙昀登基,因州名與皇帝之名同音,為避諱,須改名,此時恰好州衙後山碧落堂長出靈芝壹株,視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轄高安、上高、新昌(今宜豐)三縣。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兩縣之地田置清江縣於蕭灘鎮(今臨江鎮)。宋淳化三年(992),於清江縣置臨江軍(元改臨江路,明改臨江府)。其轄境相當於今樟樹市、新幹縣、峽江縣與新余市渝水區。明清時,奉新、靖安、豐城、銅鼓(其時為義寧州屬地)為南昌府管轄。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四府。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宜春市轄袁州區和奉新、萬載、上高、宜豐、靖安、銅鼓6縣,代管豐城、樟樹、高安3市。市人民政府駐袁州區。郵編:336000。代碼:360900。區號:0795。

宜春市 面積18669平方千米,人口520萬人(2002年)。

袁州區 面積2532平方千米,人口 95萬。郵政編碼336000。區人民政府駐中山中路。轄9街道8鎮14鄉。

豐城市 面積2845平方千米,人口126萬。郵政編碼331100。市人民政府駐工農路。轄5街道20鎮7鄉。

樟樹市 面積1287平方千米,人口 54萬。郵政編碼331200。市人民政府駐藥都南大道。轄5街道10鎮4鄉。

高安市 面積2439平方千米,人口 80萬。郵政編碼330800。市人民政府駐解放路。轄2街道18鎮2鄉。

奉新縣 面積1642平方千米,人口 30萬。郵政編碼330700。縣人民政府駐馮川鎮。轄10鎮3鄉。

萬載縣 面積1714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336100。縣人民政府駐康樂街道。轄1街道7鎮9鄉。

上高縣 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 34萬。郵政編碼336400。縣人民政府駐敖陽街道。轄1街道6鎮6鄉。

宜豐縣 面積1935平方千米,人口 28萬。郵政編碼336300。縣人民政府駐新昌鎮。轄7鎮5鄉。

靖安縣 面積1377平方千米,人口 14萬。郵政編碼330600。縣人民政府駐雙溪鎮。轄5鎮6鄉。

銅鼓縣 面積1548平方千米,人口 14萬。郵政編碼336200。縣人民政府駐永寧鎮。轄6鎮3鄉。

[編輯本段]人口概括

宜春市總人口2001年末為518萬人。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 273人左右。人口密度最高的是豐城市,為每平方公裏431人左右,人口密度最低的是銅鼓縣,為每平方公裏88人左右。市內居住26個民族, 為漢、回、蒙、藏、苗、彜、壯、布依、滿、侗、瑤、白、土 家、哈尼、傣、畬、黎、高山、水、納西、景頗、土、幺佬、 布朗、仡佬、京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9.95%。

[編輯本段]農業資源

木材植物 主要有人工栽培和野生兩種。人工栽培的有毛竹、杉木、馬尾松、火炬松、濕地松、柳杉、池杉、水杉、橡樹、擬赤楊、木荷、苦櫧、楓樹、楊樹、泡桐等。野生的有臺灣松、樟樹、伯樂樹、杜英、重陽木、黃檀、花櫚木、紅豆樹、甜櫧、南嶺栲、大葉青崗、東南石櫟、麻櫟、蕈樹、楓香、楓楊、黃樟、紅楠、楝樹、紫樹、銀鵲樹、湘椴、青檀、榆樹、香椿、南方紅豆杉、香槐、樸樹、鐵冬青等。

經濟植物 木本油料類植物有油茶、油桐、烏柏、木來 木、油橄欖、樟樹、香桂、山蒼子、木姜子、吳茱萸、花椒、柏樹、案樹、松樹;木本澱粉類植物有板栗、櫧類、櫟類、茅栗、錐栗、木本纖維植物有苧麻、桑、榆、樸、山油麻、椴樹、糙葉樹、竹類、梧桐、棕櫚;食用果類植物有柑桔、橙、柚、桃、李、柿、板栗、棗、梨、楊梅、獼猴桃、山楂、無花果、葡萄等。宜春是中國草—苧麻的故鄉,早在公元58年就因其纖維長、“薄如紙、輕如綢”而聞名於世。由大片麻織成的夏布因此而享譽國內外,全國唯壹的苧麻研究所就設在宜春。宜春是江西野生獼猴桃的主要產區。靖安獼猴桃產量居全省之冠。

觀賞植物 主要有華木蓮、柏樹、蘇鐵、銀杏、雪松、羅漢松、夾竹桃、黃楊類、臘梅、杜鵑花類、香榧、繡球、玉蘭、含笑、芙蓉、白蘭花、合歡、茶花、桂花、石榴、薔薇花、繡線菊等。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瀕危植物—落葉木蓮(華木蓮),曾被選為江西省第十屆運動會的吉祥物,其花的形狀已作為宜春市的城標。1999年10月,在昆明“99”國際園藝博覽會上以《多年生庭園觀賞植物—華木蓮》獲銅獎。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截止2008年底,全市生產總值突破600億元,達到615億元,同比增長13.8%,增幅列全省第8位,比上年前移1位;財政總收入超過60億元,達到64.9億元,增長29%,增幅列全省第5位,比上年前移1位,地方財政收入36.5億元,增長28.6%;豐城市財政總收入躍上15億元新臺階,達到16.92億元,樟樹市超10億元,高安市超7億元,袁州區和上高縣超5億元,萬載和奉新縣超4億元,豐城尚莊街辦、高安八景鎮超1億元,實現了全市億元鄉鎮(街道)零的突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12.9億元,增長22.1%,增幅列全省第7位,比上年前移1位。發展後勁類指標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300億元,達到341.2億元,增長4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0.4億元,增長23.4%,增速創12年來新高;實際利用外資 2.94億美元,增長10.1%;引進市外資金146億元,增長12.2%;外貿出口2.85億美元,增長34.9%。民生保障類指標有效落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3元,分別增長10.6%和13.8%;物價漲勢得到控制,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5.6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9‰以內。

工業化強勢推進,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簽約引進重大項目106個,其中投資超5億元的11個。9個工業園區入園企業1159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512億元,增長40.8%;稅收27.7億元,增長39.7%。科技入園深入推進,7個工業園被批準為省級民營科技工業園,“江西上高臺商創業園”由省政府批準設立,奉新縣爭取到全省首個紡織印染集控區;省級產業基地增加到10個,高安建築陶瓷基地被命名為“中國建築陶瓷產業基地”。全市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2%,尤其帶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運行質量的提高,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2.2:50.3:27.5調整為21.7:52:26.3;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0.6%,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90.8%,同比均提高0.7個百分點。城鎮化加速提升,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市城市建設投入達25億元,村鎮建設投入達23億元,城鎮化率達38.2%。各縣市以城市創建為抓手,新建續建了壹大批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建設取得突破,宜春明月山機場通過國務院立項審批,洪屏電站基本完成項目專題規劃論證,武吉高速公路、320國道大萬線、宜春至安福二級公路全面完工,高安至胡家坊壹級公路實現通車,豐城劍邑大橋建成通車,曲江碼頭建設進展順利,滬昆鐵路客運專線正在規劃設計,高安建陶基地鐵路專用線已開工建設,樟樹鹽化工基地鐵路專用線正在招投標。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徐稚(97-168)

徐稚,字孺子。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壹說南昌北瀝徐村人)。東漢隱士。少學今文經學,兼通天文,歷算。家貧務農,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時稱"南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待賓客,特為他設壹榻,去則懸之。後以"懸榻"比喻禮待賢士。王勃《滕王閣序》所雲:"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進賢門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園皆因紀念徐稚而名。豐城隱溪因徐稚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壹說九江人)。晉代詩人。宋代地理總誌《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裏(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裏,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裏。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誌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裏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臺、賦詩灣、顧淵石、醉臥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吳有訓(1897-1977)

吳有訓,字正之。高安市荷嶺鄉石溪村人。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學,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與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康普頓壹起從事X射線光譜研究。1927年,康普頓獲諾貝爾獎。其研究成果,因吳有訓作出過重大貢獻,故國外稱之為"康壹吳效應"。1926年,吳有訓回國,任教清華大學。後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是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者,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科技精英。如參加研制我國第壹顆原子彈的著名科學家王淦昌、彭恒武、錢三強、何澤慧等,都出自吳有訓門下。1988年,中國人民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科學家紀念郵票壹組四張,紀念人物分別是:吳有訓和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

[編輯本段]古代名人寫宜春

宜春山川秀美,田園蔥郁,猶如壹位天生麗質的少女,以其清純的自然風貌成為歷代名人探幽攬勝、題詩著文的對象。

早在公元806年,大詩人韓愈在送同僚王涯任袁州(今宜春)刺史時,就以“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的詩句相慰。其時,韓愈並未來過宜春,可見在中晚唐時期,宜春的山水之秀就已名揚全國了。13年後,韓愈被貶潮州任刺史。8個月後,韓愈請求改調袁州,這也足以證明宜春在他心中印象之深刻了。公元835元,另壹位朝廷重臣李德裕到袁州任長史。他為這裏的壹種鳥作《山鳳凰賦》,其中有這樣壹句:“仰山(今明月山)在郡之坤隅,高松翳景,名翚所集。”意思是說,在袁州西南的仰山,松樹高大得遮蔽了山景,名貴的鳥類成群聚居。其後,晚唐著名詩人鄭谷又在仰山北麓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草肥朝牧牛,桑綠晚鳴鳩。列岫檐前見,清泉碓下流。春蔬和雨割,社酒向花芻。引我南陂去,籬邊壹小舟。“意即早上牧童在草坡放牛,傍晚斑鳩在桑林中鳴叫,站在屋檐下即可看見壹排黛青的峰巒,清澈的泉水從水碓下流過,甚至還有壹葉扁舟,這是何等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啊。唐代的另壹位詩人李華則是這樣描寫宜春的:“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壹路鳥空鳴。”宜春山水之恬靜,可見壹斑。而在南唐詩人韋莊的筆下,宜春又是另壹番景象:“家家生計只琴書,壹郡清風似魯儒”、“煙霞盡入新詩卷,城郭閑開古畫圖。”不僅文風流暢,而且風物典雅。晨霧雲煙中城郊的散淡、城樓街市中的悠閑,讓人恍如進入詩畫之廊,為之陶醉。

到了宋代,吟詠宜春的詩人就更多了。公元1054元,思想家李覯到宜春講學,寫下千古名篇《袁州州學記》。他還登上宜春臺,發出這樣的感慨:“謫官誰住小蓬萊?惟有宜春最古臺,千裏待看毫末去,萬家攢作畫圖來。”壹個被謫貶的官員哪有願住蓬萊仙境的呢?也只有宜春臺這樣古老的地方才是他們所想。站在這裏壹望千裏,風物清晰歷歷在目,眾山逶迤,千家萬戶濃縮成了壹幅畫。唐宋八大家之壹的王安石則以“宜春城郭繞樓臺,想見登臨把壹杯”來表達他對巍巍宜春臺的喜愛。他想站在宜春臺上遠眺縷縷雲霧中的萬頃翠竹,看陣陣夏雨催熟的楊梅,那是何等醉人的江南五月天!在這壹時期來宜春的還有江西詩派的創始人黃庭堅。他在遊歷了仰山的太平興國寺並拜會了簡太師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簡師飛錫地,天外集雲峰。拿石松根瘦,欹窗竹影濃。”他把仰山之奇,雲峰之巍,松石之勁,竹林之秀壹壹道來,令人神往。

公元1173年,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壹的範成大從家鄉吳郡前往桂州時路過宜春,特地遊覽了仰山。他發現仰山“嶺阪上皆竹田,層層而上至頂”,於是第壹次把這種田園景觀稱之為“梯田”。其後他又拜謁了小釋迦塔,寫下了24行的長詩。詩中說,他從渚田村出發,看見的溪流都是深幽清淡,在梅州村問路才知道仰山在那壹片濃雲遮掩的地方。壹路登攀上去,只見“翠微中斷聞澗吼,兩耳不辯供喧豗。林間靜極成斷相,政要萬壑號風雷。山如蓮盆繞金地,龍宮避席余蒼崖……”他深深被仰山的竹海、飛瀑、深壑、蒼松、懸崖打動了,索性“問龍亦借壹席地,解包聽雨眠西齋。”他在另壹首詩《大雨宿仰山》中更是描寫了仰山雨後初晴的勝景:“日光豪萬丈,彈指群峰立。衡山卷陰氣,海市發冬蟄。”將那雲散日出,群峰臨海的壯觀,勾畫得壹鑒無余。21年後,大理學家朱熹應邀到仰山太平興國寺四藤閣講學。他走過仰山那壹片蔥蘢的群山時,這位不太容易激動的老人凝神良久,喟然長嘆,吟出壹首詩:“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山贊 山元不可數,峭絕誰能攀……”仰山的高峻挺拔,已無須多言。老人還詳盡地敘述了仰山林木之茂盛,溪灣之清澈,尤其對那些由於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怪石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認為它們“壹壹神所剜”、“千秋保堅頑”。在鬼斧神工下千年萬載呈現的生動造型,實在是值得玩賞的。

在明代到過宜春的大家中,特別值得壹提的有王守仁(陽明先生)。這位同樣傑出的理學家在他的《登宜春臺二首》中說:“臺名何事只宜春,山色無處不可人。不用煙花費妝點,盡教刊落盡嶙峋。”寥寥數語,卻極為準確地抓住了宜春風光中最為本質的東西,不以季節為轉移的恒久美——山的峻奇蒼翠,讓人不能不佩服他感官之敏銳。同時代的嚴嵩,也是多次在宜春停留,留下許多關於宜春風物的詩句。在其詠嘆宜春臺的詩句中,就有許多諸如“松杉復郭泠風起,樓閣當空淑景移”、“巖樹故因時序改,山雲豈與俗情宜”這樣清麗委婉的句子。他總是用“翠嶺”、“綠江”、“木蒼”、“松嶂”這樣的詞匯來展示宜春的生態之美。

在詩文中寫到宜春的當然不只以上名家。在宜春的文史典籍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壹些名字:李白、柳宗元、劉禹錫、賈島、劉長卿、梅堯臣、嶽飛、楊萬裏、辛棄疾、文天祥、湯顯祖等。他們寫下的文字使宜春這座古城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留下了或濃或淡的痕跡。

  • 上一篇:蘭州大學教授名單
  • 下一篇:廉潔文化故事手抄報圖片大全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