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倫敦最古老的通訊社是

倫敦最古老的通訊社是

通訊社

編輯

通訊社是從國外引進的概念。在英語中,新聞機構被稱為“新聞機構”或“新聞服務”。眾所周知,agency在英文中是“代理”的意思,service是服務的意思。根據這兩個詞,通訊社可以簡單定義為新聞服務機構,即向其他新聞媒體提供新聞服務的機構。至於更正式的定義,有各種各樣的表述。

中文名

通訊社

外國名字

新聞服務

同等等級

世界級的通訊社

性別

消息工廠

目錄

1基本介紹

定義

自然

參考書

二年級

世界級的通訊社

國家通訊社

3發展

簡介

初始期

聯盟時期

形成期

4發展趨勢

5四大俱樂部

哈瓦斯協會

狼社

路透社

美國協會

6每個機構的介紹

路透社

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

法國新聞社

(前蘇聯)塔斯通訊社(Telegraph Agency of Soviet Union)

新華社

合眾社

7中國通訊社列表

世界主要新聞機構

基本介紹

編輯

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3出版的《通訊社:它們的結構和運作》壹書指出:“通訊社是以收集新聞和新聞資料為主要目標的企業,其唯壹目的是向某些新聞企業,在特殊情況下向私人個體表達觀點或提供事實,以便在收取費用和遵守商業法律法規的條件下,向他們提供盡可能完整和公平的服務。

《美國百科全書》(1982):“通訊社是壹個組織,它收集的信息超越了其大多數大眾媒體訂戶、用戶或成員的地理範圍,也超越了他們的財務和物質限制。新聞機構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直接向公眾提供新聞。”

《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1989):“以收集、發布新聞為主要職能,以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為主要對象的新聞機構。”

新華出版社《中國實用新聞詞典》(1996):“是從事收集、加工、提供新聞信息,為其他新聞媒體和各類用戶服務的新聞機構。”

中國兒童百科(文化。Art) by浙江教育出版社:通訊社是專門收集和提供新聞文章、圖片、資料的新聞發布機構,又稱“新聞池”,是報紙、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的主要新聞來源之壹。

自然

現代通訊社不同於報紙和其他新聞媒體,它實際上是大型新聞批發商或新聞工廠。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化分工合作的產物,它為各類新聞出版機構提供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服務。

參考書

世界上最權威的工具書之壹——《大英百科全書》(2005):“為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政府機構和其他用戶收集、撰寫和傳播壹個國家或世界範圍內的新聞的組織。”(收集、撰寫並向報紙、期刊、廣播和電視公司、政府機構和其他用戶分發來自全國或全世界的新聞的組織。-大英百科全書。2005.大英百科全書高級服務。2005年11月28日)

從中外不同時期不同機構的定義可以看出,通訊社的核心業務是提供新聞信息服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服務對象從最初的媒體用戶擴展到了非媒體用戶。

通訊社壹般分為國際通訊社和國內通訊社,有的在壹個通訊社內分為國際部和國內部。

世界上最早的通訊社是1835成立於巴黎的哈瓦斯通訊社。那時,信鴿被用來傳遞信息。1837年電報測試成功後,英國路透社於1872年開始在上海發電報。

中國人辦的第壹家通訊社是1904在廣州創辦的“中興通訊社”。

中國* * *產黨創辦的第壹家通訊社是1931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 65438+10月,中央決定將紅色中華通訊社更名為新華社。

中國大陸有兩家通訊社:新華社和中國新聞社。新華社是面向全世界的通訊社。中國新聞社是面向海外華人和港澳同胞的通訊社。臺灣省中央通訊社是位於臺灣省的通訊社。

等級

編輯

世界級的通訊社

由壹個國家或集團建立,業務範圍覆蓋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通訊網絡遍布全球,人才豐富,設備精良,財力雄厚,工作效率高。

每天都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字的文章發表。他們提供的信息往往能夠影響世界輿論。

這樣的通訊社屈指可數,其中以路透社、美聯社、塔斯社、合眾國際社、哈瓦斯等著名。

國家通訊社

某國設立的、主要在本國境內經營的通訊社,主要收集、發布國內新聞,主要為國內新聞機構服務,同時復制世界通訊社和其他新聞機構發布的新聞,經加工後轉發給國內新聞機構。

國家通訊社給外國通訊社投稿的內容大多限於國內新聞,壹般不向外國通訊社發布國際新聞。

與世界通訊社相比,國家通訊社規模小,設備落後,財力薄弱,對世界輿論的影響力不大。

發展

編輯

簡介

在世界新聞發展史上,通訊社的出現標誌著壹個新時代的到來。

此前,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報紙、雜誌等。,在內容傳播上自給自足。隨著生活範圍的擴大,世界市場的形成,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僅靠報紙上的力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全面報道世界變化的要求。

於是經濟領域的專業分工延伸到了新聞界,壹個為報紙媒體提供稿件服務的通訊社誕生了。這種新的新聞事業首先出現在經濟發達的歐洲,然後出現在全世界,從而將世界新聞業推向了成熟階段。

初始期

第壹,通訊社的性質

現代通訊社是大型新聞批發商或新聞工廠。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化分工合作的產物,為各類新聞出版機構提供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服務。

通訊社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於,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專業的服務,延伸了報紙等新聞媒體的新聞采集手段,擴大了人們的視聽範圍,從而更大程度地滿足了人類的需求。

新聞機構與廣大新聞受眾沒有直接聯系。它與受眾的關系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雜誌來維持的,這是壹種間接關系。從直觀意義上說,決定通訊社興衰的是報紙等新聞媒體。

通訊社的產生和發展對其他新聞媒體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它打破了新聞媒體豐富多彩的個性結構,使它所服務的所有媒體的內容標準化、壹體化,從而成為“壹條標準化新聞的公約數”。通訊社的出現,強化了現代新聞媒體的異同。

二,通訊社產生的歷史前提

通訊社的出現是近代工業革命和近代報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工業革命的進步推動了歐美經濟、金融、貿易的國際化,形成了統壹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加強了各大洲、地區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了解對方的新情況和變化,已經成為現實生活中的壹大需求。

此時的現代報業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最明顯的就是報告內容僅限於國家範圍。雖然其他國家和大洲的新聞很誘人,但是各國的報刊卻無法及時采集,時代需要壹種新型的可以跨國采集新聞的企業。

其次是通信技術的革命(物質技術前提)。

19世紀初,工業革命導致了交通運輸的革命性變化,出現了汽船和火車。

尤其重要的是有線電報的發明及其實際應用。

1832年,德國人韋伯和高斯制作了世界上第壹部電報。

1839年,英國人惠斯通架設了世界上第壹條商業電報線。

1844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莫爾斯電碼,使得電報能夠用超越民族特性的語言傳達人們的思想和情感。

1850年,第壹條海底電纜連接了英國和歐洲大陸。

1866年,海底電纜通過大西洋連接了歐洲和美洲。電報的實用化大大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在壹定程度上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的信息資源共享。

第三是近代報業的初步發展,為通訊社提供了大量的新聞客戶。

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壹方面培養了大量受過教育的產業工人,直接導致了城市人口的膨脹,為報刊的發展準備了大量的潛在讀者。

另壹方面,作為工業革命的結果,印刷業也取得了突破。蒸汽動力取代了手動機械,旋轉機器取代了光刻機,使得短時間內大量配送成為可能。

就這樣,在19的30年代,出現了大量面向大眾的通俗報紙。他們發行量大,廣告收入高,經濟實力強。這些報紙需要多樣化的新聞,這使它們有可能成為現代通訊社的第壹批客戶。

可見,通訊社的誕生和發展是工業革命和現代報紙發展的歷史必然。

通訊社產生的歷史前提

聯盟時期

第壹,締結“掛鉤聯盟”

為了爭奪新聞采集和發布市場,擴大各自的勢力範圍,四大通訊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到1870,四家通訊社達成協議,即三邊四社協議,或聯盟,將世界劃分為四個勢力範圍。在每個勢力範圍內,只有壹家通訊社負責新聞采訪和發布。結果,四大通訊社壟斷了世界新聞市場。他們憑借自己在各方面的優勢,打壓和排擠所在國的新聞機構,迫使許多新聞機構只能從他們的渠道獲取新聞。

哈瓦斯協會包括法國及其領地,以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時、羅馬尼亞、土耳其、埃及(與路透社分享)和拉丁美洲。

路透社包括英國及其屬地、中東、遠東、非洲大部分地區、巴爾幹半島、東印度和南美部分地區。

沃爾夫學會的範圍:包括德國及其領地、斯堪的納維亞、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等地。

紐約新聞協會的範圍:包括美國和中美洲的壹部分。作為協議的第四個參與者,紐約新聞協會的勢力範圍最小。

第二,聯盟的解體

三邊四社協議的簽訂雖然緩解了歐美四大通訊社之間的激烈沖突,但並沒有也不可能消除通訊社之間的競爭。尤其是歐洲三大通訊社,競爭壹直沒有中斷過。

1870普法戰爭並沒有破壞協議本身。然而,法國的失敗仍然使哈瓦斯通訊社和普魯士沃爾夫通訊社的關系緊張。路透社巧妙地利用這壹點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哈瓦斯從狼社得不到的新聞,狼社從哈瓦斯得不到的新聞,都可以從路透社間接獲得。路透社能夠壹下子找到兩端,成為哈瓦斯學會和沃爾夫學會爭奪的對象。隔岸觀火,路透社收獲漁翁之利。

雖然歐美各大通訊社競爭激烈,但都同意秉持1870的三邊四社協議。

所有的機構都認識到哈瓦斯和路透社在南美和遠東的優勢。

沃爾夫也同意將他的活動限制在歐洲。

美聯社將其傳播業務限制在中國。雖然它可以在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的列斯群島自由發展,但它在這些地區沒有壟斷權。

上述情況壹直持續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此期間,由於美國國際地位的急劇上升、經濟實力的擴張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聞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尤其是1907聯合出版社的誕生。新通訊社不受上述協議約束,從壹開始就試圖在拉美、遠東和歐洲發展。

1914年,美聯社宣布退出聯盟,開始尋求南美和遠東市場。

1934年,各大通訊社在蘇聯首都拉脫維亞召開會議,宣布廢除此前所有協議,完全遵循新聞自由原則,允許通訊社根據自身需要和實力發展業務。這樣,在傳播領域,就像報紙壹樣,回到了自由競爭的時代。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為了宣傳納粹意識形態,政府接管了沃爾夫協會,並將其改組為德國通訊社。德國戰敗投降後,德新社也宣布解體。

1940年德國占領巴黎後,德國人接受了哈瓦斯社團。同年,65438+2月,法國維希政府買下了哈瓦斯的全部股份,並將其分為廣告社、法國通訊社和世界電報局,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哈瓦斯社就這樣崩潰了。法國光復後,參與抵抗運動的幾家通訊社在原哈瓦斯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法蘭西通訊社。

形成期

壹,現代通訊社的三種基本類型

通訊社作為壹種以新聞為基本業務的新聞企業,經過二戰前後100多年的歷史演變,在新聞傳播領域確立了獨特的地位。在歐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出現了大量的通訊社。雖然這些通訊社各有特色,但就其業務形式而言,可分為以下三種。

第壹類是純粹的商業通訊社。

第二類是合作性質的通訊社。

第三類是國有新聞機構。

這種通訊社是私人所有,追求利潤是其基本目的。為此,它將新聞或相關新聞資料純粹作為商品出售,將新聞經營活動等同於個體企業或股份有限公司的通常商業活動。新聞機構的經營方針是由其老板根據經濟和新聞規律決定的,很少受到外界的幹涉。

19世紀的路透社、哈瓦斯通訊社、20世紀的合眾國際社就是這類商業通訊社的典型。

第二類是合作性質的通訊社。

這種通訊社是由幾家新聞機構,或者報社、電臺、電視臺聯合經營的。雖然也開展商業新聞活動,但主要服務對象是會員,滿足會員的新聞需求。這類通訊社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和資本歸會員機構(報紙、電臺、電視臺)所有,是委托通訊社。

例如,從本世紀初開始,英國的路透社改組為合作股份公司。其股份分為:代表出版業的報業業主協會、代表縣級報紙的報業協會、澳大利亞報業協會、新西蘭報業協會和印度報業托拉斯。這些股東在路透社的董事會中都有代表。董事會決定新聞機構的業務政策和方針。

其他如美聯社、日本共同社、德新社等二戰後成立的通訊社,以及加拿大通訊社、南非新聞聯盟等都是這類通訊社的代表。

第三類是國有新聞機構。這類通訊社的所有權屬於國家。其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國家財政,事業規模也受到國家宏觀經濟規劃和政治戰略的制約。在報道業務上,他們直接接受政府或執政黨的指導。

這種通訊社實際上是國家機關,或者是現實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

其典型代表有前蘇聯塔斯社、中國新華社、印尼安塔拉通訊社、阿根廷美國通訊社等。

第二,通訊社的分類

上面提到的各種通訊社數量眾多,千差萬別。大型新聞機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新聞采集網絡;小通訊社,有的甚至滿足不了國內新聞的需求。根據通訊社的組織規模、業務範圍和影響力,世界通訊社可分為兩個層次。

壹流的通訊社是世界通訊社。由壹個國家或集團設立,業務範圍覆蓋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擁有遍布全球的通訊網絡,人才豐富,設備精良,財力雄厚,工作效率高。它不僅收集和編輯國內新聞,還收集和編輯國際新聞,並向世界各地的許多新聞機構提供全球範圍內的各種新聞。這種通訊社,數量不多,卻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其著名的有路透社、美聯社、塔斯社、合眾國際社和哈瓦斯。

二類通訊社是國家通訊社。

這是某國設立的,主要在本國境內運作的通訊社。主要收集發布國內新聞,主要服務對象為國內新聞機構。同時,世界通訊社和其他新聞機構發布的新聞,經過加工處理後,復制轉發給國內新聞機構。國家通訊社給外國通訊社投稿的內容大多限於國內新聞,壹般不向外國通訊社發布國際新聞。與世界通訊社相比,國家通訊社規模小,設備落後,財力薄弱,對世界輿論影響不大。

這樣的通訊社有很多,蒙古通訊社、波斯通訊社、阿納多盧通訊社就是典型代表。

發展趨勢

編輯

壹方面,多媒體產品的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用戶希望獲得的新聞資訊產品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生動,使用起來更加簡單方便;另壹方面,技術發展為多媒體產品提供了可能性和條件。於是,通訊社在提供傳統文字新聞和圖片新聞的同時,開始提供圖表、音像制品。進入新世紀後,為適應網絡作為人類信息交流基本方式的變化,集圖形、文本、音頻、視頻於壹體的網絡產品和數據庫產品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各國通訊社的業務範圍和傳播手段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除了報紙和電臺,新聞機構還增加了電視臺。同時,廣播電臺、電視臺也和報紙壹樣,成為合作通訊社的股東。通訊社報道的內容除了傳統的政治、經濟、社會新聞外,還大大增加了科學、體育、氣象、經濟信息等內容。通訊社提供的傳真新聞圖片已經從黑白發展到彩色。

新聞機構的經濟信息也很受重視,這項業務擁有大量私人訂戶。路透社的經濟資訊訂閱用戶有幾萬人,1985 95%的收入來自這方面。美聯社與道瓊斯通訊社建立了合資公司,專門從事經濟信息業務。合眾國際社(1958)和商品通訊社於1977共同組建合眾-商品通訊社,為美國和加拿大以外的國際商界提供經濟新聞。法新社和其他國家的新聞機構也開始並加強了在這壹領域的業務。通訊社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信息傳播的樞紐。

從文字、圖片報道到電視傳播,再到傳播手段的整合,是通訊社系統內各種要素不斷重組、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通訊社將不僅僅是文字和圖片信息的集合,更是圖像和多媒體信息的集散地。在這個信息超市裏,顧客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近年來,新華社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和網絡技術,建設並投入使用了多媒體數據庫等壹批技術建設項目。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已存儲文字信息2000多萬條,新聞圖片和圖表1.3萬張,音視頻新聞信息3000小時。新華社播出新聞信息稿11000余條,圖片900余張,音視頻新聞20余條。網民可以通過新華網瀏覽新華社每天播出的從世界各地收集的新聞信息。

可見,隨著現代傳播手段和技術的成熟與融合,各國信息高速公路終端的多媒體傳播必然成為通訊社發展的新趨勢。

四大俱樂部

編輯

哈瓦斯協會

世界上最早的通訊社壹般認為是法國哈瓦斯在1835年創辦的哈瓦斯通訊社。

1826年,哈瓦斯成立了通訊社,為翻譯外國報紙提供新聞和資料。它的訂戶主要是外交官以及貿易和金融界人士。他建議出版社訂閱手稿,但遭到拒絕。

八年後,廉價的報紙出現在法國。與黨報不同,廉價報紙不重視言論,而重視新聞。根據這壹變化,哈瓦斯在1 835年創辦了哈瓦斯通訊社,招募記者,收集新聞,開始了從外國報紙上快速翻譯新聞文章的業務。壹些廉價報紙也加入了顧客的行列。哈瓦斯本人和哈瓦斯學會因此在法國新聞界確立了重要地位。

巴爾紮克在1840年由他主編的《巴黎雜誌》中寫道:“壹般來說,巴黎的報紙很多,但老實說,嚴格來說,巴黎只有壹家報紙,那就是哈瓦斯通訊社編輯發行的新聞稿,這是哈瓦斯先生辦的,他曾經在盧梭街開過銀行。這家通訊社的辦公室就設在郵局前面,所以世界各地的報紙很快就會到達哈瓦斯。換句話說,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先得到世界各地的消息。從這個意義上說,除了外交當局,哈瓦斯什麽都知道。”

為了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哈瓦斯學會不斷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改進現有的投遞系統,擴大業務範圍。

1840,哈瓦斯開始訓練信鴿,推出了布魯塞爾至巴黎、倫敦至巴黎的信鴿投遞業務。

1845在羅馬、布魯塞爾、維也納、馬德裏、美國設立了分公司。

當有線電報投入實際使用後,哈瓦斯於1848開通了巴黎和布魯塞爾之間的電報傳輸服務。

1857年與法國廣告代理公司和當地報紙簽訂合同,用通訊社提供的新聞換取每家報紙的幾個廣告版面,然後將版面賣給廣告商。這種將傳播業務與廣告業務相結合的方法極為成功,既擴大了通訊社新聞對社會和新聞界的影響,又解決了通訊社進壹步發展的資金需求,從而使通訊社在新聞界站穩了腳跟。

1859年,哈瓦斯與英國的路透社和德國的沃爾夫簽訂了新聞交換合同,並很快開始使用連接歐美的大西洋海底電纜。哈瓦斯的業務已經擴展到全球範圍。

狼社

沃爾夫通訊社是德國通訊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通訊社之壹。它的創始人伯納德·沃爾夫曾在法國的哈瓦斯通訊社短暫工作過。1848回到德國接任柏林《民族日報》社長。為了降低報社的采訪成本,成立了狼通訊社1849。

1856,與路透社交流經濟、股市;

三年後,他與路透社、哈瓦斯和紐約美聯社簽約,交換政治和經濟新聞。

然而,由於當時歐洲大陸缺乏順暢的電信聯系,直到20世紀60年代,沃爾夫才能夠為德國報紙和商業公司提供定期新聞服務。

路透社

路透社創始人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曾在哈瓦斯通訊社擔任翻譯。1849年,他離開該機構,在德國亞琛成立了壹家通訊機構,利用信鴿向布魯塞爾傳送業務和股票行情,但效果並不理想。

1850,英吉利海峽海底電纜鋪設成功。次年,路透社在倫敦正式創辦了路透社。其傳播的內容主要是商業新聞,訂閱者多為銀行家和證券經紀人。後來逐漸增加政治外交新聞,開始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報道。

路透社壹開始沒有得到倫敦新聞界的支持,處境艱難。比如《泰晤士報》就是反對路透社最厲害的壹個。

1858,在路透社的鼓動下,倫敦《廣智晨報》成為該機構的第壹家報紙訂戶。然後是《每日電訊報》、《先驅早報》、《早報》、《旗幟報》等。相繼成為路透社的常客。面對激烈的競爭,時報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新聞。在倫敦媒體的支持下,路透社的業務迅速擴張。美國內戰和歐洲的法德關系成為其國際報道的焦點。與此同時,路透社還將觸角伸向了亞洲、非洲和大洋洲這些未被開墾的地區,與歐洲另外兩大通訊社展開競爭。

在1870之前,路透終於確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

路透社的簡史

1851年,德國人朱利葉斯·路透在倫敦成立。

1858年,它贏得了倫敦第壹家報紙訂戶——廣智晨報。後來《泰晤士報》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新聞,最終獲得了倫敦報業的認可,發展成為提供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新聞的通訊社。

1872年,路透社不僅在歐美設有分支機構,還在埃及、印度、日本設立了分支機構,使其成為連接歐美、亞洲、非洲的“新聞傳播帝國”。

1941年,路透社重組為英國報業協會的信托機構。

美國協會

1848年,墨西哥戰爭期間,為了及時報道戰事,紐約六大報社成立了聯合采訪部。戰後,六家報紙以報道外國新聞為目的,在聯合采訪部的基礎上聯合組織了“港口新聞協會”。六個合夥人* * *租了兩條船迎接入港采訪的歐洲船只,所需經費由合夥人分攤。1856,港口新聞聯盟重組為紐約新聞聯盟。此後,紐約新聞聯盟發展迅速。

哈瓦斯通訊社、沃爾夫通訊社和路透社最初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個體企業出現,與新聞界沒有直接關系。

紐約新聞聯盟,從壹開始,就是作為報紙之間的合作組織出現的;它存在和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報紙提供新聞。

各學會簡介

編輯

路透社

(路透社):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訊社之壹,也是英國最早成立的通訊社。1850年由保羅·朱利葉斯·路透在亞琛創立,1851年遷至倫敦。路透社的創始人原本是德國人,後來成了英國公民。1865年,路透社將他的私人通訊社擴大為壹家大公司。路透社名義上由私人企業家所有,實際上由政府控制,是英國的官方喉舌。路透社新聞報道的主要對象是外國。其國際新聞與英國政府的外交活動緊密配合,對體育新聞也非常重視。該機構的經濟新聞主要是商業報道,服務於英國和西方的大型企業。

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的縮寫,是由多個成員單位組成的合作通訊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7),會員擴大到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允許非會員訂購稿件。總部位於美國紐約。這家通訊社的編輯部包括總編室、國際部、對外部、經濟新聞部、體育新聞部、圖片新聞部、特稿部和廣播新聞部。1994在倫敦設立了APTV工作中心,通過服務於亞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全球的四條專線,為全球電視用戶提供視聽新聞,新聞以六種語言發布。

法國新聞社

全稱是法新社,成立於1944。它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合眾國際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通訊社之壹。其前身是查爾斯·哈瓦斯於1835創辦的“哈瓦斯通訊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歷史最悠久的。英國路透社創始人朱利葉斯·路透和德國沃爾夫通訊社創始人伯恩哈德·沃爾夫都曾在通訊社工作,並成立了自己的通訊社。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瓦斯的業務發展迅速,僅在巴黎就有300多名工作人員。二戰期間,巴黎淪陷,但哈瓦斯並沒有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因戰爭離開通訊社的工作人員陸續返回。

望采納

  • 上一篇:冷鏈物流公司有哪些?
  • 下一篇:金夢公司法人變更需要哪些手續和材料?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