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鴻溝是指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和社區在信息和網絡技術的擁有、應用和創新能力上的差異所導致的信息鴻溝和貧富進壹步分化的趨勢。
數字鴻溝是數字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矛盾的集中反映。彌合數字鴻溝不僅是幫助弱勢群體與時俱進,也是實施壹系列國家發展戰略的客觀需要和迫切要求。
同壹個國家內部也存在數字鴻溝。發達國家的國內分化表現在:
1,階級差別。調查顯示,年收入7.5萬美元的美國家庭中,87%擁有電腦,68%可以上網,而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家庭中,只有7%擁有電腦,2%可以上網。
2.種族差異。美國黑人和拉美裔家庭的電腦擁有率和上網率比白人和亞裔低60%左右。
3.行業差異。美國信息技術行業工人的平均年薪比其他私營部門的工人高85%。從65,438+0,992到65,438+0,998,信息技術行業的工人和其他行業的工人之間的平均年薪差距擴大了65,438+0,000美元。
4.年齡差。在英國使用互聯網的人群中,超過50%的人屬於15~24的年齡段,而這部分人群只占全國人口的15%,每25個64歲以上的人中只有1人能上網。
5.男女之間、城鄉之間、不同學歷人群之間的信息鴻溝日益明顯。
在中國,研究數據表明,數字鴻溝造成的差異正在成為繼城鄉、工農、腦體三大差異之後的中國第四大差異。它本身不僅是壹個技術問題,也是壹個社會問題。
雖然網民數量不斷增加,但其普及和應用主要發生在城市,只有0.3%的網民是農民,城市普及率是農村的740倍。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它與中國的地形梯級分布相似。
我國不同地區使用數字技術的程度也呈梯級分布,但方向正好相反,說明東部沿海城市數字化程度較高,中西部地區相對較低。無論是實際網民數量還是網民占人口比例,東部省區都大大超過中西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