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外部環境因素。
壹是金融機構的“惜貸、恐貸、拒貸”現象仍然存在,致使中小企業缺乏資金支持,融資困難,依然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二是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不健全。金融、財政部門等方面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小,社會化教育培訓、管理咨詢、市場營銷、技術開發和法律援助等方面中介機構支持少之甚少,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健全起來。
三是企業間協作配套關系不協調。大、中、小企業間的組織聯系相當松散,大企業搞“大而全”,而中小企業又搞“小而全”,不能相互協調,無法形成小企業的零部件和中間產品與大企業產品配套,而大企業在發展中常常只顧及自身,不能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大、中、小企業壹般未能形成相互協調、和諧***享的配套生產。
二、內部環境因素(自身因素)。
壹是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家族式模式突顯,管理落後。
二是中小企業總體規模較小,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識淡薄,粗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缺乏名優產品。
三是盲目投資,壹哄而上,看到別人掙錢,不管自己是否適合,更不管產品的市場飽和度壹擁而上,沒有自己的發展優勢,最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倒閉破產。
二、七項措施破解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壹是建立健全社會化法律體系,形成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進壹步提高政府及全民對中小企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形成良好的企業發展的輿論環境;以《中小企業促進法》為契機,積極地制定切合我縣實際發展的配套性法規,改變中小企業的法律保障機制。
二是拓寬融資渠道,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積極協調財政部門,用好中小企業過橋資金、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基金,給以中小企業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協調銀行及華瑞信恒等四家大型擔保公司、壹家小額貸款公司的作用,以有償服務的方式,增加中小企業貸款規模,簡化貸款程序,加大財政資金對企業貸款貼息和擔保機構補助支持力度,確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三是推動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升級。中小企業局聯合其他有關部門加大力度支持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抓住當前有利時機,開展資本運營,進行產業鏈整合,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我縣現有的質檢中心、技術中心、培訓中心、法律咨詢中心及中小企業家協會、中小企業聯合會的服務機能,形成“大服務、優服務”良好局面。
五是發揮好培訓機構的職能,為中小企業發展培訓人才。中小企業多是家族式管理,無論是高層管理人員,還是車間技術工人,很多方面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而它們自身又沒有能力實現在職人員的自我培訓。
六是加快建設。實現中小企業入園管理,發揮規模經營優勢,形成信息、資源等的***享,提升中小企業整體水平。
七是加大技術投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名優品牌生產,形成自己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