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⑥ 住需要的是房子,建房子要水泥,行要開汽車,摩托車,都要燒汽油
問題二: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運用到了航天技術 電節能系統,煙霧檢測器,食品幹燥劑,太陽鏡、鉆頭無線電設備,紙尿褲,太陽能,微波爐,記憶泡沫 ,
問題三:航天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舉幾個例子,尿不濕、方便面中脫水蔬菜、航天育種、太陽能電池板、衛星導航等都有航天技術的貢獻,可謂覆蓋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在航天技術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也就形成了很多的需求,進而推動技術的發展。離人們近的就如上面提到的那幾個例子,還有壹些離人們較遠的,例如航天對新材料的需求,推動了化工業的發展,最初在航天上為了隔絕真空而使用的密封墊材料有機氟,如今已經是中國化工業的拳頭產品。
還有壹些其他的例子,湯姆?克魯斯戴過NASA用半透明材料多晶氧化鋁制成的隱形牙套;姚明借助為空間站研制的“反重力跑步機”進行過恢復訓練;最初是為防止宇航員的眼睛被強光灼傷而發明的太陽鏡,如今早已成為“時尚潮人”之必備;近年來備受年輕人追捧的iPhone手機,其高清攝像頭技術離不開用於太空望遠鏡中的CMOS感光元件。
問題四:航天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衣食住行其他這些怎麽填? 航天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手機,移動通信,導航,定位,太空育種,
問題五:航天技術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 衛星還能為農民提供農作物產量估計與病蟲害預報,為漁民提供魚類的位置信息。“我國的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已經實現了全天候全天時的對地觀測能力,能夠看到海洋的物產情況,哪個地方有魚群,魚群大致有多大都能判斷,作用不言而喻。”
[醫療]
用航天技術研制出人工組織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制了“生物反應器”供研究使用,這些反應器是用來制造韌帶等人體組織的。它們中和了地心引力,所以細胞能夠像在身體裏壹樣生長。微型心臟泵就是利用航天飛機上的燃油泵技術研制出來的。
太空病藥物也能治暈船
第壹例太空疾病緊隨載人太空飛行而來,這就是失重所導致的定向性障礙。宇宙醫學研制了多種藥物和設備,以解決上述及其他由於長期失重所引發的疾病。其中壹些方法還可用於治療暈船等常見的疾病。
智能材料提高制作假肢的技術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有關下壹代航天飛機技術的研究將產生廣泛影響。目前正在研究在被改變形狀後仍對原始形狀有記憶功能的“智能”材料。這種材料可能有助於提高制作假肢的技術。
派生出測量身體狀況設備
用於測量脈搏和其他身體狀況的非侵入式傳感器,就是由監測宇航員用的類似設備直接派生而來的。
新藥研發
“人類近半個世紀的空間活動,獲得了大量的科學成果,有的已經用於改善人類生活,有的將在不遠的將來體現到百姓生活中。”
從人命關天的“人造心臟”、腎透析技術,到腳上的壹雙旅遊鞋,無不是空間技術的“傑作”。
[太空蔬菜]
太空具有在地球上難以模擬的、獨特的高真空、強輻射、微重力等環境,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壹個理想的實驗場所。利用太空特殊環境誘導植物性狀變異,培育性狀優良的新品種,就是太空育種。
自1987年以來,我國進行了300多種農作物種子衛星搭載試驗,完成了50多個品系大面積種植推廣。
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已有43個品系在大面積種植推廣,北京、上海、黑龍江、江蘇和甘肅等地都有太空育種基地。“航椒三號、四號”“太空葫蘆瓜”“航茄壹號、三號”……這些可口的太空蔬菜,營養成分普遍提高了30%~46%,已經擺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在人體的幾百萬種蛋白質中,人類已經了解的不足百分之壹。“空間微重力環境下,蛋白質可以生長出很大的晶體,可以用來進行結構分析。如果應用到制藥上,每分析成功壹種蛋白質的結構就會生產出壹個新產品。”
據悉,美國用於開發壹種新藥的研發費用壹般在5億到10億美元,平均耗時5年左右。空間環境下研究蛋白質無疑會大大提高效率和質量,其成果可能用來改變人類健康狀況,解決食品、醫藥等問題,大大提高人的生存質量。胡文瑞估計,把這些變為現實,“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然而,成果壹旦應用,對人類生活的改變將是難以估料的。”
太空食物方便了日常生活
超市中的許多凍幹食物就是宇航員們吃的食物。
[生活]盯 可釋放壓力的床墊誕生
以聚氨酯材料制成的“記憶泡沫”床墊,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明的。用這種泡沫制成的床墊可以釋放壓力,給身體各部位完好的支撐。
發明更聰明的機器人
相對於光速來說,人類與探索整個太陽系的機器人的通訊時間太長了,地面控制難以作出“即時決定”。因此,宇宙飛船上的工程師們發明了越來越聰明的人工信息系統,這樣,機器人可以在不需要人類控制的情況下自動作出決定。
帶人類看更遠的東西
“哈勃”太空望遠鏡1990年剛發射的時候傳回的影像還是模糊的。但是在發......>>
問題六:航天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事例 壹提起航天技術,大家的第壹反應肯定是高深莫測,就像太空給人們的感覺那樣,遙不可及。事實上,許多航天領域的技術,已經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啦!就跟我去見識壹下,看看那些陌生的航天科技是怎樣應用到我們生活中的吧!
防劃痕眼鏡
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的空間環境中飄浮著許多灰塵和小顆粒,美國宇航局為此發明了壹種特殊的塗料,用來保護空間設備免受其害,特別是航天員的頭盔。後來,美國的壹家太陽眼鏡制造商得到美國航天局的技術授權,用這種特殊塑料塗層做出了太陽眼鏡。太陽眼鏡的耐劃痕能力比普通眼鏡強十倍以上。妳們明白太陽鏡跟普通眼鏡的不同之處了吧!
衛星電話
大家知道我們為什麽能跟大洋彼岸的朋友打電話嗎?這可是衛星的功勞。在人類能夠進入太空之前,美國航天局就建造了衛星,讓人們觀察外部空間的狀況。後來,利用這種衛星技術,衛星電話應運而生。現在每天有200顆左右的通信衛星運轉在地球周圍,為我們提供跨國衛星通話的服務呢!
耳溫計
大家還記得嗎?在甲型H1NI流感盛行的時候,同學們每天進入校園都要測量體溫。有沒有細心的小朋友觀察過測體溫的體溫計呢?傳統的水銀溫度計使用的時候不僅費時,而且難以辨認,總讓人感到不方便。自從有了耳溫計,這個難題就解決啦!耳溫計是美國宇航局與美國Diatek公司於1991年研制的,它利用紅外線在測量溫度方面的優勢,只需要兩秒就可以準確測量人體溫度。有了它,我們就能又快又好地測體溫了!
彈性鞋墊
妳們知道宇航員的鞋墊中有什麽奧秘嗎?原來啊,美國阿波羅計劃中宇航員穿的月球靴裝了特殊的鞋墊,它不僅為宇航員在月球行走提供彈力,而且通風透氣。自從登月成功後,許多運動鞋公司都采用了這項技術,在鞋底放置彈性軟墊,受到了廣泛歡迎。現在這些鞋墊廣泛地應用於我們的運動鞋中了。現在,是不是覺得現在的鞋子走起路來越來越輕便呢?
水過濾器
我們每天飲用的純凈水,是怎樣被凈化的呢?這還要感謝美國人。他們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就發明了水過濾技術。為了使幹凈的水在更極端的情況下,能保持較長的清潔時間,美國航天局又進壹步改善了水過濾技術。水過濾器內置有大塊的活性炭,這種木炭經過專門的活性處理,能消除在水中的病原體並殺死細菌。同時,木炭也可以防止細菌進壹步生長。眾多的水過濾器生產廠家利用這種技術,每天給全球無數的人提供純凈的飲用水。有空的時候,妳們可以仔細觀察家裏的飲水機,看看裏面有沒有活性炭呢?
望采納!
問題七: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找了很多,最簡潔是這個了,選著抄吧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壹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壹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壹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壹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壹次次快速躍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國壹樣,我國的航天事業也是從研制導彈開始的。
50年代中期, *** 主席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總理組織制定了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56年2月,剛從海外歸來的錢學森博士提出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專家和1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組成了壹支科研隊伍,在簡陋而又艱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國科技人員和工人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制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制的第壹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國第壹種自行設計和研制的中近程導彈首次發射失敗。然而,航天技術發展道路上這第壹次重大挫折卻並未使科技人員氣餒。
1964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制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它標誌著中國戰略導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此後,我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捷報頻傳:1966年,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這壹切為我國地地戰略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80年代以來,我國遠程戰略導彈全程試驗和水下潛艇發射固體戰略導彈相繼成功,表明中國已經掌握了有效的核反擊能力,提高了國防現代化水平。同時,各種戰術導彈研制也獲得重大進展。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5月17日, *** 主席在 *** 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5年,在我國地地導彈取得壹定發展的基礎上,開始了第壹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