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平方公裏臨空經濟區空間如何布局?10年的發展目標是什麽?企業入區發展會有哪些政策支持?目前臨空經濟區的招商建設進展如何?.....昨日下午,江西省發改委和南昌市人民政府聯合召開“南昌臨空經濟區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會上,《南昌臨空經濟區發展規劃(2014-2025)》正式公布,首次揭開了223平方公裏臨空經濟區規劃的神秘面紗,解決了公眾對上述社會各界關註問題的疑惑。
三大區域總體布局
根據《南昌空港經濟區發展規劃》(2014-2025),空港經濟區以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及其周邊服務區為核心,包括桑海經濟開發區、新建縣橋社鎮、樂華鎮、金橋鄉部分區域,以及南昌經濟開發區白水湖管理處、觀山管理處,總面積約223平方公裏。
臨空經濟區的總體格局是空港樞紐區、集聚發展區和空港輻射區。機場樞紐區包括昌北機場周邊約23平方公裏(機場區域面積13.3平方公裏,機場周邊直接相關產業和服務區9.9平方公裏);集聚開發區總面積約200平方公裏,其中桑海經濟開發區58平方公裏,新建縣橋社鎮68平方公裏,樂華鎮23平方公裏,金橋鄉22平方公裏,南昌經濟開發區白水湖管理處、觀山管理處29平方公裏。機場輻射區域主要延伸至南昌新建縣、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永修縣等周邊地區。
規劃體系初步形成。
新規將臨空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明確為:中部地區重要的航空樞紐和對外開放門戶;長江中遊高端產業集群和綠色智慧機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試驗區和改革創新示範區;長九壹體化發展的戰略支點和強大引擎。
因此,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推動下,按照“統籌規劃、區域啟動、同步招商、早見成效”的思路,南昌空港經濟區以10平方公裏產業核心區建設為引爆點,以政策和資源為重點,通過短短幾個月的努力,壹個現代化的產業園區在昔日的荒山大漠中初具規模,各項建設工作進展順利。
據悉,根據省政府批復的《南昌臨空經濟區發展規劃(2014-2025)》,南昌市已起草《南昌臨空經濟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任務分工、時間節點和責任體系,經市委、市政府討論後將立即組織實施。同時,即將啟動南昌臨空經濟區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
明年昌北機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10萬人次。
“發展目標是分階段制定的,每五年‘裂變’。”據相關人士透露,到2015年,昌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10萬人次,臨空經濟區生產總值將達到80億元;到2020年,昌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15萬人次,臨空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300億元,初步形成臨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到2025年,昌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3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30萬噸。空港經濟區實現GDP 6543.8+000億元,人口6543.8+000萬。
未來,南昌將建設成為國內大型客運航空樞紐和中部國際貨運航空樞紐,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臨空產業體系,臨空經濟區基本形成。
功能布局為“壹心壹廊兩軸兩區”
構建“壹心壹廊兩軸兩區”,形成面向鄱陽湖的扇形開放功能布局。
壹心:以昌北國際機場為核心,重點建設航空客貨樞紐、多式聯運設施和旅客換乘中心,形成多功能立體交通樞紐。
廊道壹:沿梅嶺-西峽水庫-白馬廟休閑旅遊中心-象山森林公園-南磯山濕地候鳥景區-環鄱陽湖西側生態旅遊帶,形成西南向東北的弧形生態屏障,打造集生態保護和休閑旅遊為壹體的生態廊道。
兩軸:沿昌九高速、昌九城際鐵路、昌九大道,形成昌九城市發展軸;沿贛江,依托港口形成贛江黃金水道發展軸。
兩個區域:先進制造業集群,包括生物醫藥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綜合保稅區等。,重點發展以空港為導向的先進制造業;產城融合區包括機場周邊城市化地區和上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物流基地、總部基地、商務基地、休閑基地和配套基地。
爭取盡快批準設立綜合保稅區。
據悉,《規劃》制定的政策措施涉及體制機制創新、航線航班發展、產業發展引導、擴大開放合作、保障建設用地等方面。
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支持建立精簡、統壹、高效的開發建設管理機構,推進企業化經營管理;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支持開展環境評估、能源評估試點等。;在航線航班發展方面,省市財政共同出資設立航空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航線航班發展,鼓勵培育機場航空口岸,開辟客貨新航線航班。
產業發展導向政策尤其值得關註。“對進入臨空經濟區的重大項目,優先安排省內重大項目,在專項資金安排上給予特殊支持。”相關人士透露,南昌臨空經濟區將建立臨空產業投資項目庫,明確準入條件,重點引進符合臨空產業發展導向、帶動性和創新能力的知名企業。研究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高新技術、新產品和快速成長的創業投資企業。
此外,爭取盡快批準設立綜合保稅區;落戶省外的高新技術企業可申請按15%的優惠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並頒發我省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省、市政府還將保障建設用地,統籌安排空港經濟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切塊保障空港經濟區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
形成“航空、鐵路、公交、水運”四位壹體的交通優勢
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位於臨空經濟區核心區的湖濱北路、肖偉大道、建業大道、瓜洲大堤,圍繞肖偉工業園區尹福快速路以南的環形路網,已全面對接。對肖偉工業園區尹福高速以北7平方公裏範圍內的主要路網進行了梳理,並對臨空經濟區現狀進行了測繪,形成了臨空經濟區內肖偉工業園區與桑海開發區路網銜接的初步意見。連接昌九大道幹線的道路工程正在分五個標段同時施工;港口北大道工程6月1前通車。
“建成後,擁有4個2000噸級泊位的領先港口碼頭將與贛江黃金水道相連,真正形成臨空經濟區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的立體融合和多式聯運優勢。”相關人士透露,臨空經濟區核心區的水、電、氣等配套設施建設也在快速推進,確保路修到哪裏,水、電、氣就跟到哪裏。同時,支撐產業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專用標準廠房65438+10萬平方米13單體建築主體已全部完工。鄰裏中心的概念規劃已經發布了第壹階段的成果。
吸引深圳歐膜科技有限公司、lt、北車項目入駐。
在招商引資方面,南昌在產業定位上確定了“1+X”的發展戰略,其中“1”是指臨空經濟特征明顯的電子信息產業,“X”是指相關產業或其他臨空高端制造業。在政策支持和交通優勢的吸引下,南昌空港經濟區大力開展定向招商,引進了壹批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高端、前端、深端產業項目。
其中,總投資53億元的深圳歐菲光產業園已落戶,總投資11億元、壹期投資60億元的深圳賴寶高科,中國北車、快遞物流園、艾維特、電商產業園等投資項目進展順利,6000萬臺酷派手機生產線(壹期3000萬臺)即將進入中小企業孵化基地壹期。
空港經濟區管委會下轄五個園區。
南昌空港經濟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空港經濟區管委會下設電子信息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綜合保稅區、航空物流產業園和其他產業園五個園區。空港經濟區管委會對所轄園區實行統壹規劃、制定和監管,統壹產業布局和準入,統壹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統壹投資政策和考核。
同時,將58平方公裏的桑海生物醫藥產業園、10平方公裏的肖偉工業園起步區(含綜合保稅區3.3平方公裏)劃歸南昌空港經濟區管委會直接管轄,負責開發推進;其余範圍統籌管轄,各縣(新建縣、經開區)並行推進。
管委會內設機構采取“四部壹局”的多部門制:即綜合協調部、產業協調部、規劃建設與資源環境協調部、社會管理部、財稅局。同時,管委會加掛南昌空港經濟區建設投資集團公司的牌子。管委會管轄的工業園區全部采用企業化管理運作模式,專門從事招商引資和園區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