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內蒙古第十地質勘查院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
內蒙古第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隸屬於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由原內蒙古第二區域地質調查院和內蒙古第三水文地質調查院合並而成。員工952人,其中退休員工454人,在職員工498人,管理人員28人,服務人員33人。
(1)形成了以地質勘查為基礎,以礦業開發為核心,以工程地質勘查施工為支柱的新型產業結構。
以地質勘探為基礎。組織壹支精幹的隊伍,配備精良的設備,提高核心競爭力,開展了壹大批地質勘查項目,取得了重要的地質勘查成果,對礦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5年,第十地質勘查院承擔了29個礦產勘查項目,1: 5萬,同時承擔了十幾個礦產勘查項目。鉆探工作量1.5萬米,物化探量200平方公裏,地質勘探貨幣工作總額4500多萬元。僅2005年完成的實物工作量和貨幣工作量就相當於之前10年的總和。世紀之交以來,已獲得100多項探礦權。
以礦業發展為核心。內蒙古第十地勘院探采壹體化始於八五末,五年進入快車道,2003年開始爆發式擴張。承擔主要開發工作的金源公司成立於1995。先後勘探開發了茂東螢石礦、林西新林鎮螢石礦和巴林左旗四方城銅礦,但規模較小,效益不明顯。1999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先後勘探開發了赤峰市巴林左奇哈拉拜齊鉛鋅礦、赤峰市松山區白面山膨潤土礦、西烏珠穆沁旗華敖包特鉛鋅礦,並將運營礦權轉讓給阿魯科爾沁旗膨潤土礦,礦業開發產業初具規模。從2003年開始爆發式發展,投資近億元在華敖包特鉛鋅礦建設了1萬噸選礦廠,形成了1.4萬噸礦石/日、30萬噸礦石/年的生產能力。2006年總產值達5億元,利稅達1.5億元。2005年,內蒙古地質勘查局、第十地質勘查院和當地壹家企業共同出資成立有限責任公司,開發赤峰翁牛特旗黃花溝鉛鋅礦(內蒙古地質勘查局持股30%,第十地質勘查院和第十所職工持股45%,當地企業持股25%)。到2006年底,年產值5000萬元,利稅10萬元。2005年投資3.4億元購買了北京碧溪集團投資勘探的西烏旗道倫壩銅礦探礦權。對0.32平方公裏的面積進行詳細調查後,提出銅儲量為654.38+萬噸,鎢為654.38+00萬噸,錫為4000萬噸,銀為300噸。壹期工程完成銅鎢選礦廠654.38+0500噸。截至目前,內蒙古第十地勘院礦業年產值近6543.8+0億元。
以工程勘探建設為支柱。工程勘察施工是地勘十院的另壹個比較優勢產業,在赤峰地區的市場份額超過50%,並且已經在赤峰市和自治區外承包工程。在地質災害評估和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近兩年市場收入達10多萬元。2005年,工程勘察施工行業市場總收入為15萬余元。
(二)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職工收入大幅提高。
第十地勘院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整體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均以兩位數以上的平均速度增長。通過市場獲得的預算外收入大幅增加,經濟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職工收入大幅提高。近三四年來,地勘十院企業發展速度遠超前十年,經濟增量相當於前二十年的總和。
從市場收入來看,內蒙古第十地質勘查院2006年達到5億元,比2005年增長100%,是2004年的3.4倍,是2003年的17倍。2006年,內蒙古第十地質勘查院完成利稅6543.8+0.2億元,是2005年的4倍,僅為2004年的654.38+00倍,是2003年的40倍。與此同時,員工收入大幅增長。2007年人均收入7萬元,是2003年2萬元的3.5倍。企業投資也連年翻番,從2003年的4000萬元到2004年的8000萬元,從2005年的2億元到2006年的3.5億元。幾年來,地勘十院的市場收入、實收利潤、員工收入、企業投入都增長了十幾倍。這個發展速度無論是在地勘單位系統,還是在各個地方企業,都是比較快的。壹方面說明了地勘十院幹部職工近兩年來為單位發展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時也說明了企業的新機制有效激活了企業自身發展的巨大潛力和活力,有力推動了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截至目前,第十地勘院有生產礦山企業2家,在建礦山企業2家,工程勘查施工企業1家,二級地質勘查單位1家,技術咨詢服務企業3家。其中,年產量超過1億的企業1家,年產量超過1000萬的企業4家,年產量超過500萬的企業1家,年產量超過200萬的企業2家。隨著赤峰市黃花溝鉛鋅礦、西烏旗道倫壩銅鎢礦、外蒙烏蘭鉛鋅礦的建成投產,地勘十院控股礦山企業總開采能力可達3000噸/日以上。年產量(單位:金屬量):鉛鋅50000噸,銀100噸,銅5000噸,鎢1000噸,總產值超過654380+00億元。
(三)抓住機遇,更新觀念,推進校辦企業股份制改革。
轉型是前提。根據國家和上級有關企業轉制的政策,大力推進二級經濟實體的轉制。除地質勘探公司外,具有壹定規模的校辦企業全部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內部實行模擬法人制度。截至目前,十院擁有獨立法人控股或相對控股的企業6家,其中3家迅速發展成為年產值超千萬、利潤超100萬的企業。
全體員工的股份參與是基礎。在有限責任公司,企業職工合並占大股,全院職工都成為股東。地勘單位相對控股,社會資金適當參與參股。改制後,有限責任公司全部獨立註冊,取得獨立法人資格。
改變經營模式是關鍵。目前,地勘十院的管理模式發生了變化,由以投資控股為補充的以具體經營為主轉變為以具體經營為補充的以投資控股為主。地勘十院作為投資矩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正在逐步實現以企業為基礎,以主業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的集團投資公司管理模式。
貫徹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從法律程序上明確地勘單位與企業的經濟關系、產權關系和隸屬關系是核心。地勘十院推進企業內部體制改革,使企業管理規範化、科學化、現代化,積極進行三項內部體制改革,大力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以新的機制激活地勘企業的巨大潛力和活力。企業改制只是形式,不是目的。企業改制的關鍵問題是以新的企業運行機制激活企業自身的巨大潛力,為企業發展創造壹片新天地。地方地勘單位企業管理的基本模式是:“決策中心”體現在地勘單位領導,“利潤中心”體現在地勘單位,“成本中心”體現在企業。也就是說,企業建成後做什麽,不做什麽,是由地勘單位領導決定的。企業盈利後,利潤完全由地勘單位支配,企業管理者充其量只是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改革後,三個中心整體下移。企業的“決策中心”體現在股東會和董事會,“利潤中心”體現在企業,“成本中心”體現在企業的班組、車間、工段。該模式體現了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從法律程序上明確了地勘單位與企業的經濟關系、產權關系和隸屬關系。再者,可以充分發揮縱向聯系和橫向層級的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激活二級經濟主體的創業激情和潛力。這種激情和潛力可以直接轉化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企業投資的高回報率,最終以量化的形式體現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逐步將地勘單位的企業管理推向規範化、科學化和現代化。
(四)建設和諧地勘單位,提高職工收入,解決下崗職工困難,落實退休人員政策。
地勘十院確立了經濟發展造福員工,員工受益的人本理念。目前,地勘十院職工收入已呈現多元化趨勢,工資收入僅占壹部分,各種補貼和獎金也占壹定比例。大部分是股份分紅。現在不僅企業職工有股份,醫院其他職工(包括下崗職工)在企業也有相應的股份,每年可以分到相應的企業利潤。
隨著企業經濟狀況的好轉,地勘十院不斷提高下崗職工的生活費,從2004年的每月246元提高到2005年的340元(男職工工齡滿30年,女職工工齡滿28年,每月領取生活費650元)。2006年實行內退政策,壹次性內退188名下崗職工,內退養老金是下崗職工原有生活費的壹倍多。
落實退休人員政策,讓退休人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美化工作生活環境。
在內蒙古地勘局、國土資源廳和赤峰市國土資源局的支持下,特別是部/局出面幫助解決用地問題,地勘十院在職工住房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
2001至2005年,第十地勘院連續五年被內蒙古地勘局評為“先進黨委”、“先進單位”,2005年晉升為赤峰市文明單位(標兵),2006年榮獲“全國經典地質隊”榮譽稱號。
新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後,企業員工表現出壹種與企業共興衰、共進退的真誠意願。他們主動關心企業的大事小事,關心企業的壹切,自覺把企業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互相監督,互相配合,愛崗敬業。
(五)開拓市場,分散風險,積極“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礦產資源。
為了開拓市場,分散風險,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內蒙古第十地勘院積極“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礦產資源。2004年,地勘十院和其他幾家礦業公司共同出資5400萬元購買了蒙古國的4個礦權,初步控制鉛鋅儲量300萬噸,銀3000噸,金8噸。2005年對烏蘭鉛鋅礦進行了綜合勘探,成果十分喜人。實際儲量遠遠大於預期儲量。2006年轉入開發,總投資5億元,十院持股65,438+00%。此外,2006年,內蒙古第十地勘院等地勘單位聯合取得了非洲阿爾及利亞和贊比亞的銅、鉛、鋅等有色金屬采礦權。
二、內蒙古第十地勘院探采壹體化成功的主要經驗
把握市場機遇,充分利用政策優勢,自主創新,是內蒙古第十地勘院探采壹體化成功的主要經驗。其中,抓住機遇是前提,充分利用政策是基礎,自身努力是關鍵。同時,三者要起到良好的互動作用。
(壹)抓住市場機遇
抓住市場機會是前提。事實上,地勘十院的礦業開發起步更早,以礦業開發為主的金源公司成立於1995。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開始了所謂的“探采”,先後勘探開發了茂東螢石礦、林西新林鎮螢石礦和巴林左旗四方城銅礦,但規模小,效益不明顯。主要原因是當時采礦業不景氣,礦產品市場價格低。從國際上看,20世紀90年代後期是世界礦業結構調整時期,大量礦產勘探開發公司倒閉或被兼並、合並。
經過長期的市場鬥爭,內蒙古第十地勘院抓住了兩次機會。
壹是時機合適。2003年,內蒙古第十地勘院加大發展力度的時候,正是國際礦業進入新的增長周期,我國新壹輪重化工業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旺盛,礦產品價格高位運行的時候。20世紀以來,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進入新壹輪工業化,世界礦業壹改過去20年的低迷,進入新的繁榮期。目前,全球礦業正處於繁榮期,礦產勘探投資增長迅速。自2002年以來,全球礦產勘探開始了新壹輪的周期。2002年,全球固體礦產勘查投資不足20億美元,2006年增加到75億美元,增長近300%。國內方面,2004年以來,我國國內勘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勘探工作量大幅增加,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06年固體礦產勘查投資達到6543.8+00.8億元,首次居世界第十位,同比增長63.0%,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壹年,是2006.5438+0的5倍多。當年內蒙古地質勘查投資6543.8+0億元(同比增長208%),地勘十院地質勘查投資4500萬元(同比增長60%)。礦產勘查投資的快速增長源於礦業的繁榮。2006年,石油、鐵礦石、銅、鉛、鋅、鎳等世界主要礦產原材料價格分別比2001前後上漲了2-4倍。全球礦業利潤空前高,資源股持續升值。目前,這壹機遇期仍然存在,無論是世界礦產勘查投資還是國內礦產勘查投資都有巨大的增長空間。當然,這種增長趨勢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所以我們應該盡早抓住機會。
二是找對地方。赤峰市,位於內蒙古第十地質勘查院,地處大興安嶺南麓中段西坡有色金屬成礦帶,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內蒙古第十地質勘查院掌握著豐富的大興安嶺中南段和華北地臺北緣地質資料,擁有西烏特旗華敖包特鉛鋅礦、紮魯特旗水泉銅多金屬礦、翁牛特旗黃花溝鉛鋅礦、寧城縣東北溝金礦等多個具有經濟和開發價值的采礦權。礦帶位於克什克騰旗黃岡鐵良錫礦至巴林左旗白音諾爾鉛鋅礦西北側,穿越克什克騰旗、西烏珠穆沁旗、紮魯特旗,西起哈爾楚魯圖銀鉛鋅礦(達日諾爾湖),東至朝浩圖銀銅多金屬礦(霍林河),東西長約200公裏,南北寬約50公裏。
(二)充分利用政策優勢
充分利用政策優勢是基礎。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近年來采取的壹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為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創造了機遇,註入了活力,收到了實效,極大地提高了地勘單位的市場競爭力。壹方面,政府加強了對地勘單位的領導和管理,另壹方面,國有地勘單位加快融入地方經濟,服務功能進壹步增強,形成了地質工作與區域經濟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新局面。
壹是充分利用了2004年自治區政府提出的以“三個不變”為核心的地勘單位壹系列改革政策。在內蒙古,根據國務院關於地勘單位企業改革的大方向和《自治區關於自治區直屬事業單位改革試點的意見》(內黨辦〔2005〕13號)精神,實行內部政企分開,退休人員和在職人員分開管理,積極推進企業化管理。基本原則是“三不變”(業務品牌不變、地勘經費不變、現有職工身份不變)。將地勘單位的社會職能移交給地方政府;退休人員和在職人員資金分開管理;在職人員自負盈虧;擴大用人自主權;地勘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內蒙古地勘單位改革促進了地質工作的加強,有利於地勘單位的發展,職工享受到了改革的好處。地勘局各隊建職工住房,辦公室出面幫助解決用地問題。
二是充分利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提出的地勘單位取得礦業權的壹系列優惠政策。國土資源部門決定優先安排地質勘查單位承擔自治區內的地質勘查項目;支持地勘單位爭礦權、管礦權;國家出資礦產地有償出讓時,將價款的10%返還地勘單位,支持地勘工作。這些優惠政策為地勘單位推進改革、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國土資源部門對地勘單位申請探礦權給予壹定的優惠政策。每隊可以跑三個礦權。如果地勘單位找不到合適的申請範圍,該部門還組織地勘院幫助篩選。
三是與赤峰市國土局保持了融洽的關系。壹個例子是內蒙古第十地質勘查院與赤峰市國土資源局簽訂協議,共同開展地質礦產技術咨詢服務,共同成立了地質礦產技術咨詢服務部。
(三)自身努力創新
自我創新是關鍵。有了市場和政策,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努力。在同樣的環境下,地勘十院取得了耀眼的成績,這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創新。
壹是致力於發展比較優勢產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地勘十院在優勢與劣勢結合中,把礦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和“企業發展戰略的主基調”,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地勘單位融入市場的產業優勢不多,但相對而言,礦業開發應該是最有優勢的產業。而地勘單位找礦難度更大,缺乏資金,沒有社會影響力,無法協調地方關系。不過地勘單位也有優勢。特別是地勘單位懂技術、有人才,積累了大量地質資料,持有多項礦權,控制了礦點和遠景目標區,有進壹步勘查開發的可能,有國家政策法規的傾斜。這些有益要素的有機結合,無疑構建了地勘單位在礦業開發中的核心競爭力,預示著地勘單位在礦業開發中要有所作為。基於這樣的認識,近年來,地勘十院牢牢把握企業發展戰略主基調,冷靜分析形勢,積極整合各種有利要素,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大力推進礦業發展支柱產業的確立。沒有優質的采礦權,就不可能發展礦業。內蒙古第十地勘院有過去地區調查隊的老底子,這也是它的優勢之壹。
第二,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將礦業權市場與礦業資本市場有機結合。首先,內蒙古第十地質勘查院較早啟動礦業權市場運作,於2001至2002年轉讓阿魯科爾沁旗膨潤土礦和巴林左旗哈拉拜鉛鋅礦礦業權,獲得原始積累。沒有這“第壹桶金”,後續的壹系列礦業開發項目都是烏托邦。目前,地勘十院對礦業權轉讓壹直非常謹慎,除非不符合企業發展戰略,認為前景不大,壹般不會輕易轉讓。這方面也有教訓。第十地勘院曾以幾十萬元的價格轉讓效益較好的道倫達巴銅鎢礦采礦權,但在2005年又以3.3億元的價格回購了該項目的采礦權。其次,轉讓采礦項目中的部分股份以籌集資金。黃花溝鉛鋅礦就是這種情況。再次,全員持股,既籌集了必要的資金,又進壹步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最後,為尋找更大更好的經濟發展空間,探索新的資本運作模式,打造對接國際經濟活動的新平臺,當地第十地勘院計劃於2007年完成其控股的鑫源公司在香港的h股上市,這也是驗證企業是否正常科學經營,是否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長期盈利能力的標誌。地勘十院的這種做法基本符合國際慣例,國際上很多成功的資源公司也在這種模式下運作。
三是通過股份制改革和職工持股,突破了制約地勘單位發展的“資金短缺”瓶頸。地勘單位創辦大型企業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資金。股份制企業成立後,企業職工必須成為企業的主要投資者才能成為企業的大股東,承擔主要投資義務。地勘單位退居二線成為二級投資者,可以資質、設備、場所、礦業權等作價出資。,不足部分將吸引社會資金作為補充,從而自然構建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模式,有效拓展地勘單位融資渠道和能力,充分挖掘地勘單位資本潛力辦大項目、辦大企業。近年來,地勘十院主辦的企業投資上億元。在所有投資項目中,成功確保項目資金及時到位,從未發生違約,但未形成任何新的債務,賬面資金余額不減。相反,他們在企業發展中獲得了更大的增長。
四是註意處理好地方關系。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與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礦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在稅收和就業方面。沒有地方政府、社區和當地人民的支持,礦業發展也很困難。在礦業開發過程中,地勘十院更加註重地方利益,妥善處理地方關系,保證了礦業項目的順利進行。如赤峰翁牛特旗黃花溝鉛鋅礦開發項目,在與當地政府反復協商後達成開發協議。最後由內蒙古地質勘查局、第十地質勘查院和當地壹家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了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15萬元,內蒙古地質勘查局占股30%,地勘十院及其職工占股45%,地方企業占股25%。
第五,高度重視地質找礦。作為礦業發展的源泉和持續礦業活動的必要條件,地勘十院高度重視地質找礦工作,把地質找礦作為首要工作。第十地勘院不僅用政府資金為國家找礦,還用社會資金為業主找礦。更重要的是,它還用自己的資金為自己找礦。目前,這三個區塊在地勘十院的地勘投資中所占比例大致相當。當然,從機制上來說,用自己的錢找礦肯定比用別人的錢找別人的礦更有效率。第十地勘院規定加大自勘投入,每年從當年賺取的利潤中拿出65,438+00% ~ 20%作為專項勘查資金,對現有礦業權不斷進行分析研究,確定重點項目加大投入,工作做深做細(內蒙古第十地勘院勘查礦區不再以淺地質條件為依據,壹般為-500m或直至見到花崗巖)。隨著不斷發展,地勘十院已經不願意再承擔地質找礦的“民工”身份。
第三,壹些想法和體會
(壹)探采壹體化是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
探采壹體化是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意義重大。首先,這是發展礦業的有效途徑。目前地勘行業“百局千隊”。試想,如果壹個局有壹個隊,壹個礦,十個大型選礦廠,全國礦業經濟壹定會快速發展,湧現出壹批現代意義上的資源公司,對緩解資源約束起到重要作用。其次,礦業權、技術、人才和長期積累的地質資料是地勘單位參與礦業開發的核心競爭力。相對重視開源節流,有利於保護礦產資源和環境。第三,探采合壹的地勘單位相對重視地質找礦,從礦業收入中拿出壹部分資金支持礦產勘查的可持續發展,符合國際慣例,也是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重要支撐。
(二)進壹步發展需要擺脫經營機制的束縛。
內蒙古第十地質勘查院實行政企分開,礦山實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是其成功的重要經驗。但是,從全國來看,到目前為止,地勘行業“百局千隊”的體制結構基本沒有改變,沒有壹家地勘單位在企業轉制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現有的體制結構在產權制度、分配機制等方面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導致激勵約束機制不足,留住人才,行業小,企業弱。目前,全球和中國礦產勘查開發市場競爭激烈,地勘單位面臨著與礦山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競爭:爭奪采礦權、爭奪市場、爭奪人才。以前地勘單位人才流失是流失到其他行業,現在還是從事礦產勘查開發,只是從地勘單位流失到礦山企業和民營企業。目前內蒙古地質勘查局和內蒙古地質勘查院10所實行的激勵機制是比較有效的,也扭轉了近幾年十幾年來大學生考不上的局面。但是,從經營機制的角度來看,這是壹個“擦邊球”。同時,如果做大了,產權會進壹步制約發展(比如雲南的例子)。的確,事業單位體制的分配機制和用人機制制約了發展。在雙重轉軌體制下,擁有技術人才和資源的國有地勘單位不可能像紫金礦業和西部礦業那樣發展成為礦業企業和有活力的資源公司。事業有事業機制,企業有公司機制。如果不走現代企業轉型之路,不完善體制和轉換機制,“小富即安”,同樣在市場中掙紮,可能會有壹些“後患”。短期來看,“戴事業帽,走企業化道路”可以使雙方受益,但長期來看,不利於地勘單位的持續健康發展。事實上,在探采壹體化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內蒙古第十地勘院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如果必須做出選擇,他們寧願選擇企業身份。
(3)切實完善礦業權制度。
國有地勘單位,如內蒙古第十地質勘查院,有長期積累,局(國土局)關系好,國土部門在取得采礦權方面有優惠政策,但他們仍然認為探礦權的取得是制約其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談到“走出去”開發利用內蒙古礦產資源時,提到的主要原因是拿不到分散在國內的采礦權的風險。雖然自治區政府鼓勵地勘單位取得采礦權,但由於采礦權審批在內蒙古已經前移,主要審批權在各盟市政府,新設立的探礦權提高了門檻,地勘單位取得采礦權實際上很難。這就需要我們進壹步思考問題出在哪裏。礦業行政管理體制建設需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適應市場原則。而我們現行的礦業權招標拍賣制度卻沒有做到這壹點,被盲目擴張。從不同類型礦產資源的自然屬性來看,油氣適合招標拍賣制度,但我們沒有實行。固體礦產壹般不適合采用招拍掛制度,但目前大多采用招拍掛方式出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下列情況可通過招標/租賃方式授予采礦權:石油(包括廣義的特許礦種,包括天然氣、煤炭等壹般呈層狀分布的礦床);砂石等普通建築材料(壹般不需要所謂的“高風險”勘探過程,價值相對容易確定);因礦業權人的違法行為導致礦業權土地被礦業管理部門“沒收”或礦業權被“撤銷”(此時礦業權土地前景較為明朗,可申請招拍掛。最近澳大利亞著名的威帕鋁土礦礦床已經被州政府收回,然後通過競價出售);在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過程中,偶爾會發現前景光明的礦產地(但這些礦產地是稀有的,具有“偶然”性質,因為公益性地質調查壹般不延伸到礦產勘查。例如,普羅迪的萬火油田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地質調查局發現。但對於這種情況目前是有爭議的);在國家投資形成的前景光明的礦產區(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巴西、印度、瑞典、土耳其等國),國家直接從事壹些礦產勘查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前期的投入沒有爭議,但未來要建立的地勘基金的工作程度,對商業性礦產勘查是起到“拉動”作用還是“擠出”作用,則有爭議。除這五種情況外,采礦權的取得實行“先申請者優先”的原則,不收取任何費用。但中國目前的做法是邀請所有能投標的人投標,甚至是空格。這本身就不符合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基本規律。礦業權招標拍賣,最初模仿土地的做法,本身就不合邏輯。在規制設計之初,兩個目標都沒有實現:第壹,維護礦產資源國有資產是壹個混亂的邏輯,更何況礦政部門沒有這個職能;第二是防止礦業權行政授予的腐敗,但實際上招標拍賣後,腐敗有增無減。制定規則的時候沒有界定範圍,地方政府後期盲目擴張是很自然的。要研究梳理礦業權招標拍賣出讓工作。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