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企業發展模式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企業發展模式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企業發展模式:基於企業組織和交易關系的視角

(1)引言。

從企業發展演變的歷史中我們註意到,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場結構的變化,“所有制”等因素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日益減弱,而產品技術特征、資產專用性特征、交易特征等因素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強,並由此形成不同類型的企業模式。可以推測,在未來的發展中,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中城鄉分離的“鄉鎮”特征將越來越模糊,而市場中“企業”的特征將越來越突出,企業的發展將遵循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發展演變的壹般規律。市場競爭的結果是,企業會逐漸分化或兼並,從而形成多元化的市場進入方式。用制度經濟學理論解釋為什麽企業組織交易的方式如此之多,其實質是分析和總結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模式。

從企業組織其貿易關系的角度看待企業發展模式。

1.基本分析框架。在這壹部分,我們把企業看作是資源配置的場所。按照科斯的企業理論,用企業制度代替價格機制進行資源配置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業的存在是因為需要用市場價格機制進行支付交換。科斯的觀點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論中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威廉姆森提出,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等交易特征是影響企業交易關系選擇的主要因素。具體來說,當沒有特定交易的投資或交易頻繁發生時,“市場”作為壹種治理結構具有優勢。當投資具有交易專用性時,企業契約更為重要,隨著專用性資產投資的增加,契約安排將從短期契約轉向長期契約,最終轉向縱向壹體化,因為當資產具有高度專用性時,由於資產的“鎖定”效應,市場治理的風險很大,其中資產專用性包括場所專用性。在威廉姆森的基礎上,曲笛的新交易成本經濟學將交易成本擴展到壹個更廣闊的理論框架。與威廉姆森將交易成本最小化作為研究企業、市場及其混合形式的核心不同,迪庫奇非常強調企業是生產和銷售活動的核心,並將“利益”的概念引入對企業、市場及其混合形式等不同交易模式的分析中,指出壹種組織模式的適宜性並不壹定取決於交易成本,還必須基於各自利益的比較,而企業的管理利益主要取決於獨特的技術優勢和壟斷力量。當技能和資產利用具有獨特性時,企業組織內部產生的收入會更高,盡管內部組織的管理成本可能高於可以替代它的市場化管理成本。但是,無論是科斯、威廉姆森還是迪庫奇,他們對企業交易方式的分析有壹個相似之處,就是建立在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而企業是在缺乏市場交換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的,正是企業的發展為中國註入了市場經濟的活力。因此,這壹部分在分析企業發展模式時,不僅會應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企業理論,還會強調制度環境的重要性,將社會經濟制度作為企業發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之壹。也就是說,企業協調類型的形成不僅受到產業技術特征的影響,還受到更廣泛的社會制度的影響,因為制度之間存在互補性和自我約束性。

基於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假設:(1)宏觀經濟、社會和政治制度決定了企業選擇的基本空間;(2)當外部制度環境約束逐步解除時,企業發展模式的選擇越來越依賴於企業自身的基本屬性,表現為資產的專用性、資產的交易頻率、產品獨特的技術優勢和壟斷力;(3)由於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和制度之間的自我約束與互補特性,即使企業的自然屬性相同或相似,企業也完全有可能選擇不同的組織交易方式,這就是不同的發展模式。

2.企業發展的基本模式類型。根據企業組織產品交易和與市場協調的方式,企業的發展模式初步分為自我獨立發展、準(半)獨立發展和完全依賴。其中,自主發展是指企業自主經營,擁有自己的品牌或獨立的產品。企業進入市場不是依靠某個特定的交易市場,而是通過開辟銷售渠道,建立自己的市場網絡,產品直接面向國內市場甚至國際市場。采用這種發展模式的企業,通常以經營實力較強的大中型企業為主;準-(半)自主開發是指依托當地專業市場的“前店後廠”企業,以及依托當地資源和傳統技術,以當地區域市場為銷售半徑的傳統產品生產企業,包括專門為大型企業生產和供應原材料、零配件的承包企業;依賴是指企業本身不獨立生產產品,以為其他企業主要加工產品,收取加工費。大量企業資產有限、技術含量低的中小鄉鎮企業是依附性或準自主性發展模式的主體。

對於企業發展模式的演變,本研究試圖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第壹,企業發展模式的形成是外部制度環境、歷史文化傳承,以及企業自身的產品技術特征、資產專用性特征、交易頻率特征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各種因素在不同發展模式和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平等的;其次,從微觀層面看,企業的發展遵循著從依賴、到準(半)獨立、再到獨立的演化路徑;各類企業的發展模式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但它們之間存在相互轉化,尤其是當企業發展階段發生變化,外部市場條件發生較大調整時。第三,對於壹個特定的企業,其發展模式可以同時采用兩種模式,但兩者之間總有壹個主體模式;第四,各種發展模式都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長久的生命力。

(三)形成各種類型的企業發展模式。

從企業歷史發展的主流來看,企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壹個從依附性和準自主性為主體,到自主性、依附性和準自主性並存的發展模式的過程。

1.改革開放前,宏觀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微觀的人民公社組織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社企業(企業前身)發展模式的自由選擇空間。可以說,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經濟制度環境對企業發展模式的影響超過了產業技術特征的影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把企業依賴型和準獨立型發展模式定義為企業的主要發展模式,而農民對技術、管理和資本供給的有限儲備進壹步強化了企業這兩種發展模式的主體地位。

企業的前身是人民公社時期的公社企業。企業發展模式的形成對公社企業奠定的發展基礎和發展方向有很強的“自我約束”,即路徑依賴。因此,探索回到人民公社時期公社企業發展的企業發展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社隊企業誕生於人民公社時期,是65438年到0958年大躍進的產物。1958八屆六中全會《關於人民公社若幹問題的決議》指出“人民公社必須大辦工業”,公社工業開始脫離農業,成為農村產業結構中的獨立產業,不再是依附於農業的副業。而且很多人民公社黨委設工業書記,公社管委會設工業管理機構,形成了鄉鎮政府直接辦工業,政企不分的管理體制。當時在鋼鐵的宏觀背景下,公社工業的發展基本上是圍繞著鋼鐵工業,興辦小煉鐵廠、小煤礦、小水泥和小農機修理等。,並把農業合作社建立的許多小手工業和農副產品粗加工無償改造成公社工業。1962,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後,公社工業轉為公社企業。按照當年中央的有關規定,社隊企業主要在生產隊壹級作為副業經營。主要經營領域為:壹是淡季短途運輸等活動,二是農副產品粗加工。因此,這壹時期的社隊企業又回到了“副業”的位置,沒有自己獨立的發展空間。他們的經營活動半徑基本局限在社隊內部,以服務社員為主。在這個階段,社隊企業的發展是依附於公社經濟的。

雖然60年代初公社企業發展進入低潮,但人民公社煉鋼積累的興辦工業企業的經驗,成為以後各類企業發展模式形成的豐厚制度遺產。對於很多以前從未涉足工業的公社企業來說,公社企業的發展已經不再是壹個很陌生的新生事物,他們已經開始對其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壹旦出現新的發展機遇,往往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壹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壹群社會集體和城市返鄉人員共同組建壹個面向大行業、大企業的服務型團隊企業的發展小高潮。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在經濟調整時,放了壹批城市工人及其下屬回村。壹些“社隊”利用這些人力資源和他們帶來的社會網絡和信息資源,與城市企業建立聯系,為大型企業加工生產零配件或為企業設備提供維修服務。雙方的結合初步形成了企業依賴型和準獨立型發展模式的雛形。這種進入市場的發展道路壹直延續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城市知青下鄉鍛煉。據巫溪縣的典型調查,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創辦的社隊工業企業中,有城市工作經歷的老技術工人約占1/3。再比如遼寧省海城市福安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初,大隊成立的建材廠和鑄造廠,分別利用了鞍鋼等外地歸來工人的技術力量和信息來源,以及知青的家庭網絡。生產原料要麽由生產大隊生產(如建材),要麽由廠家直接提供(如鑄造),工廠產品銷售直接供應給當地相關建築生產單位或鞍鋼大型企業。

1970年,國務院北方農業會議提出,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社隊企業發展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會議要求各地建立縣、社、大隊三級農機修理廠,發展小鋼鐵、小煤礦、小水電、小化肥、小機械修理等地方“五小”產業。除公社自籌資金外,國家扶持人民公社所需資金應主要用於發展農業機械化。據統計,到1971年底,全國96%的縣建立了農機修理廠,地方人民公社設立了農機修理(經銷)廠(站),大隊壹級設立了修理點。而他們中的壹些人也歷經艱辛,脫穎而出,最終逐漸發展成為擁有自己定型產品的獨立企業。因此,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確立的“五小”企業發展戰略,為當時社隊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大的機遇。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終於有了名正言順的獨立發展、自主創業發展工業的機會,拉開了80年代企業大發展的序幕。雖然按照當時國家的規定,“五小”企業的經營宗旨是為當地農業機械化服務,但新的農村產業發展政策與1962以來壹直作為農村副業的“社隊工業”發展定位相比,是壹個飛躍。它改變了公社企業對農業的服務領域,從以農民生活和農具修理為主轉向以農業生產為主,使公社企業的青年機會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廣泛進入機械、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的生產。在滿足人民公社內部需求的基礎上,向外拓展了經營空間,壹旦外部制度環境放寬,市場放開,企業就能大步步入健康發展的正常軌道。許多社隊農機廠從最初的簡單加工機械零件和農機修理,發展到後來制造農業機械和壹些非標準機械產品,最後生產批量標準定型產品。

但是,在人民公社體制下,無論社隊企業的技術和產品水平有多大的提高,社隊企業內部的制度建設都沒有實質性的突破,社隊企業的發展始終依附於社隊集體經濟,而不是壹個獨立核算的經營實體。社隊企業勞動力主要從各生產隊調入,實行內部用工制度;社隊企業不單獨進行經濟核算,職工在廠內仍像在生產隊工作時壹樣記(工)分。年底回到各自生產隊參與收益分配。職工同工不同酬,收入水平取決於生產隊的經營水平(70年代以後,許多社隊企業開始進行獨立核算,但企業的利潤分配比例仍控制在公社或大隊手中);而且在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統壹的管理體制下,社隊企業的原材料很難通過國家的計劃供應渠道獲得,只能自己想辦法。他們有的采取與城市企業“以物易物”的方式,即以農副產品和企業生產的產品換取原料,有的利用與大中型企業合資直接互相供應原料,有的利用大企業和城市的下腳料。同時,社隊企業的銷售也不能正常進入市場。受計劃經濟宏觀體制和人民公社會徽制度的限制,社隊企業難以形成獨立的發展模式。除少數企業外,絕大多數社隊企業的發展是依靠公社或大隊內部的經濟,依靠大中型企業的發展。

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70年代末,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公社制度開始瓦解。宏觀經濟體系也開始松動。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國民經濟發展要以計劃經濟為主,同時充分重視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後,社隊企業發展模式的確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隊企業終於開始擺脫體制的束縛,更多地從自身的技術和貿易特點出發選擇進入市場的方式。

2.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農民個人財產權利保護制度的建立,特別是中央轉發農牧漁業部《關於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1984後,體制性障礙在企業發展方式選擇中的作用在逐步減弱,而市場約束、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要素以及企業產品結構調整的影響在逐步加強。特別是買方市場結構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對企業發展模式的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企業發展模式的建立越來越顯示出市場化的結果。

當阻礙企業發展的體制羈絆被打破後,20世紀80年代中期,企業的發展進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壹些在人民公社時期積累了壹定數量的企業開始向自主發展模式演變,但從整體層面看,由於自身要素供給特征的制約,企業基本上仍在以壹種依附性、準自主性的發展模式前進。壹方面,沿著既定的發展路徑,企業在原有社隊企業的基礎上不斷做大做強;另壹方面,企業充分發揮當地的自然、區位和人力資源優勢,積極開拓市場,尋求新的發展路徑。

在利用當地資源創辦的企業中,發展自己的途徑主要有兩種。壹種是利用大中城市的產業輻射,為企業生產加工配套零部件,來料加工,成為城市大中型企業的附屬車間,另壹種是直接獲得外貿加工產品的加工費。選擇這種發展模式的企業大多集中在東部工商業發達地區,其中壹些企業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壯大,擺脫了對大中型企業的依賴,演變為獨立的發展模式。相當壹部分企業要麽倒閉了,要麽還停留在原來的依賴和半獨立的發展模式。

對於那些遠離大城市、大工業的傳統農業區,企業通過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走上了壹條準獨立甚至自主的發展模式。他們的生產通常依靠當地的農副產品資源、地下礦產資源和傳統手工藝品。產品以大型大宗產品為主,相當壹部分企業依托當地產品專業市場進行銷售,或者企業直接與用戶建立長期供貨關系,或者通過廠商、經紀人進入市場。同時,也有大量的企業仍然保留著原有的傳統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企業沒有自己獨特的產品,而是壹個賺取勞務加工費的生產加工車間。

通過開采當地地下資源發展起來的企業,大多采用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企業的發展還停留在原始的依賴發展模式階段。以采煤為例。在有著上千年采煤歷史的山西省,相當壹部分企業煤礦是在沒有生產設備和安全措施的情況下人工開采的,這種狀況多年來沒有得到改善。生產的原煤通常直接銷售給大型運銷企業或指定的企業和單位。在沒有自主產品和自我營銷渠道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水平非常有限。潞城市調查顯示,據山西省統計,截至1999年底,全省已關閉2851企業煤礦,減產6867萬噸。再比如貴州畢節。據地區企業局介紹,2000年,每個企業平均員工只有4人,企業從事的行業基本都是礦產資源。主要產品有煤、鉛、黃磷、生鐵等。,而科技含量不足1%的產品。進入市場的主要方式是通過供應商或用戶直接銷售資源。如果實施關閉3萬噸以下小煤礦的政策,會受到影響。

3.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期以來,經過人民公社時期和改革開放的多年發展,壹批優秀企業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走上了自主發展的道路,成為我國同行業的排頭兵。有的是從零開始,通過自我滾動,從壹種準獨立甚至完全依賴的發展模式壹步步發展起來的。有的是高起點起步,創辦企業就直接面向國內(國際)市場。創辦這些企業的老板,往往不再是普通農民,而是早已通過各種方式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企業家。這些企業的特點是擁有同行業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生產規模大,產品系列化。

據農業部統計,截至1999年末,營業收入超過100萬元的企業超過5.2萬家,占企業總數的0.3%,營業收入2.3萬億元,占全國企業營業總收入的23%。

(D)分析形成各種企業發展模式的主要因素。

從本節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發展模式的演變是非常復雜的。雖然企業發展的主導方向是沿著從依賴到準獨立再到獨立的路徑演進,但仍有相當壹部分企業經過多年發展仍停留在依賴尤其是準獨立模式;也有大量的企業從壹開始就選擇了自主發展模式。此外,也有壹些企業從獨立發展模式退至準獨立發展模式。為什麽企業的發展呈現出如此多樣的發展模式?什麽因素決定了企業發展模式的選擇和演變?這裏,分析將基於第(2)部分建立的基本框架。

第壹,企業發展模式的形成首先受制於制度環境規定的基本框架,制度的互補性和自我約束性起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前,為了實現優先發展趕超型重工業的戰略,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沒有任何自主權的微觀管理機制,即全社會的資源配置以計劃配置為基礎,不允許市場配置機制的存在。企業只是壹個按計劃要求生產產品的單位,而不是資源配置的基本場所。企業生產所需的所有勞動力、資金、場地和技術都是通過高度集中的計劃渠道來分配生產的。在這種高度集權的傳統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發展方式基本局限於人民公社體制,企業的生產側重於服務於公社的經濟和公社社員的生活。即使跳出了人民公社的交易範圍,企業的生產要素配置也無法進入計劃分配的主渠道,而且由於壹般商品交易的自由市場被禁止,企業只能在夾縫中生存發展,如“以物易物”產品(如福安村),直接與供應商掛鉤(如淄博長亞造紙機械、福安村), 而即使試圖擠進國家計劃資源安排(如海陽三宇泵業)在制度環境的約束和制度互補、自我約束的影響下,企業幾乎不可能選擇自主發展模式,只能采取依附性和準自主性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後,當束縛企業發展的體制羈絆逐漸解除,企業發展模式的形成不存在體制障礙時,企業發展模式的演變更多地受到自身特點的影響,這是壹種市場化選擇的結果。

第二,資產專用性和交易頻率是決定企業發展模式選擇的主要因素。對於大量的小型家族式企業來說,企業的主要投入是勞動者體力或基本技能的輸出。因為企業特定資產的投入非常有限,比如生產場地使用家庭院落,基本沒有特定場所的投入;生產資料通常使用簡單的生產工具或簡單的設備,實物資產的具體投資規模很小;產品的技術含量通常很低甚至不存在,勞動力也不需要長期培訓。壹般以熟練制作為主,基本沒有具體的人力資產投入。至於針對特定買方的特殊資產投資,幾乎不存在。此外,企業的交易頻率相對靈活,在市場景氣時,企業可以通過加班加點增加產量來進行相對頻繁的交易;當市場不景氣時,企業可以立即停產,勞動力會立即轉向農業生產或勞務輸出。因此,企業面臨的機會主義威脅幾乎不存在,市場風險程度相對較小。在這種條件下,采用產品專業市場的批發商或銷售商直接進場的方式,或直接為大中型企業提供加工件,更為有利。依賴或準獨立發展模式成為企業的有效選擇,不僅降低了企業為尋找信息、談判和簽訂合同而付出的成本,而且,直接銷售費用大大降低,甚至為零,因此企業有可能將產品價格保持在最低,在相當多的情況下,他們只獲得勞動力的基本報酬,有效地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

隨著企業資產專用性的增強,企業沈澱成本的比重也明顯增加,企業承擔的市場機會主義風險成本也隨之增加。由於鎖定問題,企業不能再只專註於生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交易合同的簽訂上,尋求更多的營銷渠道,而資產專用性投資的增加也意味著企業生產需要保持相對穩定的產出規模。為了降低資產專用性投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重,企業從自身的技術特性出發,要求交易頻率穩定且較大,否則,如果產品市場較小,專用性資產的投資將難以收回。因此,無論是資產專用性的特點,還是企業交易頻率的特點,都要求企業建立專業化的、相對獨立的市場渠道,而不是僅僅依賴於某個市場的當期交易。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主動占領市場,利用各種現代營銷手段建立自己長期穩定的營銷網絡,企業從此走上了獨立發展的模式。

再次,企業產品技術的獨特性也是影響發展模式選擇的重要參數。對於那些生產大宗產品的企業來說,由於缺乏獨特的技術含量,企業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企業的產品更接近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所以市場選擇企業產品,而不是相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往往需要利用現有的產品市場,以價格或質量在市場上獲得壹席之地,於是企業以壹種依賴或準獨立的發展模式推進。對於那些能以獨特技術生產產品的企業來說,利用自己產品的特殊功能或特殊品質開拓新的市場領域是可能的。雖然交易成本會增加,但由於產品差異而獲得的壟斷價格可以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凈收入。因此,擁有獨特產品技術的企業通常會選擇自主開發模式。值得指出的是,資產專用性投資和產品技術獨特性往往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企業產品的技術獨特性往往是由於企業的專用性資產投資而獲得的,如名牌葡萄酒的專用場所投資、納米技術和新材料的專用人力資產投資和專用實物資產投資、滿足某壹特定客戶需求的專用資產投資等。

(五)企業發展模式的演變趨勢。

第壹,未來企業發展模式的演變將遵循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變化的壹般規律,阻礙企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將逐漸消亡。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企業的發展方式將是以自主發展方式為主,以依賴和準自主發展方式為主的基本格局。

二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國內買方市場結構的進壹步固化,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將進壹步嚴峻。壹些已經完成工業化原始積累,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的企業,將有可能逐步形成或建立獨立的發展模式,而對於大量生產大宗產品,企業規模有限的企業,其依賴或準獨立的發展模式不會有大的改變。特別是對於那些從未涉足非農的農民創業者來說,由於依附型和準獨立型發展模式的低成本擴張的特殊競爭優勢,幾乎是農民進入非農創業、創辦新企業唯壹可以選擇的發展路徑;創業門檻會明顯提高,“赤手空拳放白狼”的時代已經過去。企業發展的主題將是調整戰略,正確定位,而不是擴大數量,“騎馬占地”。

第三,在未來的發展中,企業分化和整合的速度將進壹步加快。在路徑依賴和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作用下,依賴型或準獨立型企業向獨立型進化的難度會更大,在競爭中被淘汰的企業數量也會增加。走上自主發展模式的企業與仍然采取依附或準自主發展模式的企業之間的差距將會拉大,企業內涵的異質性將更加突出。

分析企業發展模式演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應以更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如根據企業規模或根據其從事的行業)制定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政策,而不是從城鄉二元性的角度。通過前瞻性的產業政策,我們可以改變當前企業部門活動的路徑依賴性質,引導和鼓勵更多的企業家或投資者將投資轉向國家支持的產業,如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最終實現政府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

  • 上一篇:企業保密承諾書範文
  • 下一篇:企業盈利能力分析的公司案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