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援華專家早川先生。
1992年春天,日本造紙專家早川先生作為日中友好協會的援助專家之壹來到安徽淮北造紙廠。作為當時這家造紙廠的壹名普通工人,我與早川先生並不熟悉,甚至沒有個人接觸。但是早川先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為我從他身上看到了日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快速崛起的壹些東西。
棗房先生當時60多歲了,大概1.60米,看起來很隨和。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是日本造紙專家,妳肯定會認為他是壹個老實低調的普通退休老工人,不符合我對“專家形象”的想象。起初,我對竈房先生的了解來自於壹些傳聞——關於那次飯局的傳聞:竈房先生到來的當晚,造紙廠的主要領導和造紙車間的骨幹迎接竈房先生,十幾個人圍著壹張大桌子。席間,導演壹壹介紹了棗房先生。棗房先生很有禮貌,鞠了壹躬。介紹給某司機的時候,棗房先生很疑惑。我怎麽能和壹個馬車夫壹起吃飯呢?“當場就很不愉快。宴會快結束的時候,棗房先生抱怨說,菜太豐盛了,吃不下,太浪費了!這種事情以後不應該發生。裴早芳先生第二次吃飯的時候,大概有七八個人,菜有點涼。但是當結束的時候,還剩下壹些。竈房先生站起來,把剩下的食物平均分給大家,說:“壹點也不剩。”他先吃了自己的那份,然後用饅頭把湯粘在盤子裏。因為這件事,大家以後都會對裴早芳先生的飯局失去興趣。在隨後的壹個多月裏,竈房先生和普通工人壹樣,拿著飯盒在食堂做飯。沒人見過他把剩菜扔掉。相反,我們低收入工人經常看到我們扔掉剩菜。
造紙廠的大班是早上8點到下午4點,中午除了吃飯沒有休息時間。早芳先生每天到造紙廠後,先換上工作服,背著工具包八點準時出現在造紙車間,然後開始機器的日常維護,下午四點下班。這位論文專家在哪裏?明明是機修工(可能他就是機修工)!但在接下來的壹個多月裏,發生的事情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我被早川先生看似普通而刻板的舉動所震驚,讓我明白日本書寫日本經濟崛起的神話,正是因為早川先生這樣壹代人的努力。
作為壹個造紙專家,他不需要每天像普通工人壹樣做技工的工作,也沒有人會督促他這麽做!但是,他做的事情是那麽的兢兢業業。在八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裏,他不停地在造紙車間檢查機器流水線,那裏調的調,地方緊。當壹個工人向他征求意見時,他總是認真地解釋。只有當他確認機器真的沒有故障,而且很累的時候(他已經60多歲了),他才會偶爾坐在機器旁邊休息三五分鐘,然後繼續檢查。在他的建議下,造紙機采用了穩定速度的方法。壹周後,造紙車間的壹切都變了。其他技工沒有工作。上夜班的機械師可以睡壹晚上(只要平時機器不壞)。造紙車間的造紙工人除了卸紙,不用幹別的活(也失去了咨詢的興趣)。造紙車間裏很難見到人,他們做的紙基本都是壹等品,二等品很少,沒有浪費。所有這些驚人的變化讓人不得不對棗房先生刮目相看!他確實是壹個高水平的論文專家,像普通機械師壹樣的高水平論文專家。就在棗房先生要離開的時候,淮北造紙廠生產的牛皮箱板紙(用作紙箱最外層)參加中國造紙工業全國評比活動,獲得最高獎“蔡倫杯”。
早坊先生走了壹段時間後,造紙車間的工人又開始忙碌起來,二等品和報廢率大大增加,車間裏廢紙成堆,技工師傅也開始忙碌起來,夜班技工很少能睡個好覺(讓人懷念早坊在的日子)。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1997+00年6月造紙廠破產。
與日本人相比,中國人並不比他們笨,我們的技術在某些方面也不高,但這顯然不是根本癥結。我們缺少的是“造房先生”的敬業精神,當然還有管理和社會環境的原因,這也可以歸結為計劃經濟的體制因素和腐敗因素。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大量的國有和集體企業破產、倒閉,被迫轉型。十幾年過去了,但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早川先生這些看似普通而呆板的舉動,我也常常喜歡反思這個讓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簡單而無足輕重的因素。
2009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