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請幫我盤點2010年社會熱點問題

請幫我盤點2010年社會熱點問題

國際十大新聞

1 上海世博會精彩紛呈 文明大展示美輪美奐 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創造了多項世博會紀錄: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境內外參觀遊客逾7308萬人次,單日最大客流量達103.28萬人次。 上海世博會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壹主題,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發展經驗,傳播先進城市理念,探討城鄉互動發展。這場被譽為“成功、精彩、難忘”的世界性盛會,不僅傳播了“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世博理念,也是壹場精彩紛呈、美輪美奐的世界文明大展示。

點 評 2010年,行進在中國最浩大的人流,當屬進出上海世博園的7000多萬人次。歷史上的世博會,教育和啟蒙了幾代率先睜眼看世界的國人,它曾是中國眺望西方的望遠鏡,感受現代文明的力量,目測與世界的遙遠距離。如今,當中國人熱誠為世界博覽會貢獻美輪美奐的壹軸四館、出色的協調能力與建設速度、空前的參展與參觀規模時,中國已經天翻地覆。 面對世博,中國如饑似渴。國人排七八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隊,不為果腹和物質欲求,只為看壹場10來分鐘的影片或半個多小時的展覽,令參展方感動不已。在這個課堂上,城市學習如何低碳,國家學習如何開放,政府學習包容精神和法治觀念,國民學習反省意識和互尊互諒,孩子們學習創新、突破和成長。通過世博,國人的視野跨越千山萬水,接納五湖四海,經歷了壹次醍醐灌頂般的思想洗禮。(李泓冰)

2 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 亞洲區域合作有突破 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該自貿區涵蓋19億人口、6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以及4.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是全部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後,中國與東盟之間90%的貿易產品可享受零關稅待遇。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從9.8%降至0.1%,東盟成員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也從12.8%降至0.6%。 自貿區啟動以來,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大幅提升,1月至9月,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43.7%,全年貿易額有望突破3000億美元。

點 評 中國與東盟10國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高,全球經濟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和適應區域經濟壹體化的快速發展,中國—東盟自貿區應運而生。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不僅有利於鞏固和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也有利於進壹步促進中國和東盟各自的經濟發展,擴大雙方貿易和投資規模,促進區域內各國之間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區域市場的發展,提高本地區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同時也有利於推動東盟經濟壹體化,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率先建立,還促進了日本、韓國與東盟之間的自貿區建設進程。

3 天安號與炮擊掀風浪 半島安全局勢弦緊繃 3月26日,韓國“天安”號警戒艦爆炸沈沒,46名船員遇難。韓方稱該艦遭到朝鮮魚雷攻擊,但朝方予以堅決否認。雙方妳來我往,劍拔弩張,半島局勢驟然升溫。11月23日,朝鮮和韓國在半島西部海域有爭議的“北方界線”附近發生相互炮擊事件。11月底至12月初,韓美在韓國西部海域(黃海)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12月16日,韓方宣布將在延坪島海域舉行海上實彈射擊訓練,朝方隨即發出反擊警告,高度敏感復雜的半島局勢呈千鈞壹發之勢。盡管在中國、俄羅斯等多方積極斡旋下進壹步升級的危險得以避免,但半島持續緊張的局勢不僅對東北亞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安全格局產生影響,也牽動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

點 評 在迎接2011年到來的時候,人們慶幸2010年朝鮮半島沒有爆發大規模沖突,祈願在新的壹年裏半島局勢朝著和平、安寧的方向發展。今年的半島局勢可以用壹個關鍵詞形容,那就是“緊張”。面對緊張的半島局勢,美國成功地展示和強化了韓國“安全保護人”的形象,繼續掌控著韓國戰時軍事指揮權,並且趁機搞定日本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加強其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存在。韓國借此加強韓美同盟,“矯正”了10年左派政府的對朝政策。中國、俄羅斯則與國際社會壹道,以負責任的態度,積極斡旋,做了大量勸和促談的工作,避免了局勢的失控,為半島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 董向榮)

4 IMF世行改革獲進展 發展中國家分量加重 世界銀行投票權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份額改革取得重大進展。4月,世界銀行決策機構表決同意,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的投票權整體增加3.13個百分點,將其投票權提高到47.19%。發展中國家在這兩大國際金融機構中的代表性顯著增加。根據IMF執行董事會11月通過的份額改革方案,發達國家將向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移超過6%的份額,其中,中國的份額從3.72%上升到6.39%,名列美、日之後,位居第三。同時,歐洲國家同意在IMF執行董事會中讓出兩個席位給發展中國家。這是65年來擁有187個成員的IMF最具根本性的治理改革,也是針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份額轉移方案。

點 評 作為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創立的兩大國際金融機構,IMF和世行的改革具有重要歷史意義。這是兩大機構60多年來首次以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為主要改革目標,反映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上在世界經濟版圖中分量加重這壹現實。但是,改革力度依然不夠,美國在IMF和世行重大決策中仍擁有“壹票否決權”,而且兩大機構的領導職務依然由歐洲人和美國人擔任。因此,國際金融機構份額和投票權改革還只是壹個起點,還將經歷壹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國際金融機構在完善自身職能、采取公平擇優原則選擇管理層、推進內部工作人員多樣化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吳成良)

5 歐債危機現蔓延之勢 救助計劃保歐元穩定 4月27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再次調低希臘信用評級,隨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信用評級也相繼被下調,2009年底在希臘首先爆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呈蔓延之勢。5月2日,歐盟啟動希臘救助機制,由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聯合向希臘提供1100億歐元援助。5月10日,歐盟決定與IMF***同設立壹項總額為75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以保歐元穩定。10月,愛爾蘭也申請援助。11月28日,歐盟批準了總計850億歐元的對愛援助方案。為應對債務危機,歐元區多國被迫采取財政緊縮政策,引發民眾強烈不滿和抗議。

點 評 歐債危機發端於希臘,後向愛爾蘭蔓延,並有向其他國家擴大之勢。這場危機真正的導火線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深層原因則是歐盟成員國發展參差不齊和結構性矛盾凸顯以及歐元區的體制性缺陷,加之美國評級機構推波助瀾,連連調降債務國的信用評級。為制止危機蔓延,歐洲打響了歐元保衛戰,建立穩定機制,修改《裏斯本條約》,急推財政緊縮政策,加強泛歐金融監管,建立了應對債務危機的永久機制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管機制。 事實上,歐債危機是私人債務向主權債務蔓延的次生危機,還只是發達國家整體債務鏈的冰山壹角。西方債務危機,尤其是美國債臺高築,是壹顆巨大的“定時炸彈”,壹旦引爆,全球債權人的財富將被吞噬。(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陳鳳英)

6 南非世界杯成功舉辦 非洲贏尊重意義深遠 6月11日至7月11日,第十九屆世界杯足球賽在有“彩虹之國”美譽的南非***和國舉行,西班牙首次奪冠,成為世界杯歷史上第八支冠軍球隊。南非優美的環境、熱情的百姓、獨特的文化,與世界杯賽融為壹體,深深地印入全球觀眾的腦海。第壹次在非洲大陸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不僅為全世界提供了壹場盛況空前的競技盛宴,更打開了壹扇窗口,讓世界重新認識壹個和平、友好、開放的非洲,將非洲推上了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中心舞臺。 成功而精彩的南非世界杯,不僅為南非贏得了國際聲譽,而且也為整個非洲贏得了尊重,被認為是非洲走向復興的標誌。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認為,南非世界杯必將成為非洲大陸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壹。

點 評 與壹些國際事務中的爭吵、摩擦相比,南非世界杯足球賽給世人帶來的是更多的愉悅。沒有人認為這種興奮是持久的,可是,人類太需要和平、文明,太盼望遠離貧窮、悲傷。現實生活決定了全球民眾的理想和追求,南非球場上壹陣陣嗚嗚祖拉的鳴響,釋放出郁悶和壓抑。不管是不是喜愛足球,不管是不是推崇西班牙隊的拉丁踢法,要的就是那種歡樂的感覺。世界杯賽使數十億人得到了滿足。同時,盡快走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困境,不僅需要智慧和主觀努力,還要在客觀上適逢良機。世界杯賽為南非乃至整個非洲大陸帶來了空前的人氣和利益,借此振興經濟,借此重塑形象,借此推進民族振興。如此好事,難道不是2010年值得記憶的大事麽?

7 地震火山洪澇頻肆虐 人類發展經受大考驗 1月12日,加勒比島國海地發生裏氏7.3級地震,造成20余萬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首都太子港變成壹片廢墟,8名中國維和警察不幸犧牲。9個月後,震後的海地霍亂疫情大面積蔓延。截至12月22日,***有12萬人接受治療,2600余人死亡。2月以來,智利、印度尼西亞明打威群島附近海域先後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4月14日,冰島埃亞菲亞德拉冰蓋冰川附近火山噴發,火山灰覆蓋歐洲多國上空數日之久,導致歐洲空中交通癱瘓,經濟損失超過10億歐元。10月,印尼的默拉皮火山連續噴發,直接影響到亞太區域內的航空交通。夏季,巴基斯坦遭遇81年來最嚴重的暴雨洪澇,1/4以上國土變為水澤,約2000萬人受災。入冬,歐洲、美國等遭遇空前雪災,當地的交通運輸和日常生活經受巨大考驗。

點 評 今年全球自然災害頻發,是對各國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發出的嚴重信號。不容忽視的是,這些災難大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尤以亞洲和拉美國家居多。聯合國第四屆亞洲減災部長級會議上發布的《2010年亞太災害報告》顯示,亞太地區創造了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4,但也承受著全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的85%和經濟損失的42%。由於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正在增加,發展中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因抗災、減災能力相對落後,必然面對更多的風險。如何提高發展中國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對地震、颶風、洪水、火山噴發等災害的預警,成為人類需要***同面對的重大課題。(王小光 王佳可)

8 維基解密網站連泄密 信息數據安全遭挑戰 4月5日,“維基解密”網站公開美軍在巴格達向平民開火的視頻,引發軒然大波。隨後,“維基解密”多次曝光針對美國的機密文件:7月25日,公開9萬多份與阿富汗戰爭有關的秘密文件;10月22日,公布近40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文件;11月28日,曝光逾25萬份美國外交機密文件。這些文件的曝光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外交與軍事形象。美國政府不斷“滅火”,並加強封堵打壓該網站。壹些商業網站和公司相繼宣布停止同“維基解密”合作。12月7日,該網站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英國倫敦因性侵犯指控被捕。16日,他被批準保釋。“維基解密”堅持繼續正常運營,並將數據中心轉移到瑞典的壹處地下核設施內。就在阿桑奇被捕前壹天,“維基解密”還公布了壹份美國官方機密名單,列出了全球各地對美國國家安全可能具有重大影響的設施。“維基解密”的支持者組織黑客,通過攻擊網絡支付網站和相關政府網站展開報復。因“維基解密”而展開的角力不斷升級。

點 評 泄密王阿桑奇“劍走偏鋒”,選擇公開美國戰爭秘密和外交文件的方式,試圖達到其“改變這個世界”的目的。這固然令奧巴馬政府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外交尷尬,但也使阿桑奇成為歐美各國憎惡的對象。他因泄密成為美國“公敵”,並成為《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候選人。互聯網等科技手段的發達,加速了信息流動,但同時也對保護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實上,“維基解密”只是提供了壹個泄密的平臺,而堵住泄密者獲取信息的源頭才是問題的關鍵。(羅春華)

9 墨西哥灣漏油5個月 生態災難危害難估量 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位於美國墨西哥灣水域的“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發生爆炸,引發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11名工人在爆炸中喪生。英國石油公司曾采取多種辦法封堵漏油,但效果壹直不理想,直至9月19日漏油井被封,總***約490萬桶原油泄入大海,嚴重汙染墨西哥灣水域,對沿岸的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和佛羅裏達5個州的生態系統、漁業和旅遊業造成重大影響。 英國石油公司為應對漏油事件前後***支出近百億美元,公司聲譽嚴重受損。事件直接導致美國政府宣布中止新的深海石油勘探計劃,並將工作重點放在確保墨西哥灣及沿岸地區“完全從災難中恢復過來”。

點 評 封堵墨西哥灣漏油井前後耗時長達5個月,整個過程壹波三折。如果說事件本身暴露的是英國石油公司受利益驅動而不負責任的做法,封堵漏油井的過程之漫長,則表明美國政府反應遲緩和效率低下。 漏油事件不僅重創英國石油公司,使其股票價值大幅縮水,企業信譽壹落千丈,同時也令美國政府飽受詬病,形象嚴重受損。尤其是原油大量泄漏給該海域造成嚴重生態災難,影響持久而深遠,經濟損失更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話說,漏油事件發生後導致的尷尬形勢不亞於“9·11”事件。此事雖已結束,但如何避免此類事件重演,值得世人深思 。(羅春華 張 蕾)

10 33名智利礦工困深井 69天成功營救創奇跡 8月5日,位於智利北部城市科比亞波附近的聖何塞銅礦發生嚴重塌方,33名礦工被困井下700米處,17天後被發現,69天後全部獲救,刷新了世界礦難史上被困時間最長50天的紀錄。礦難發生當天,智利即對被困礦工展開大救援。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籌劃和準備,33名礦工於10月13日陸續搭乘“鳳凰2號”救生艙緩緩升上地面。多個國家伸出援手,參與了這次救援行動,中國制造的救援機械設備也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場持續近23個小時的最後大營救受到全世界關註,被稱為“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跡”。

點 評 33名礦工,在地下近700米的深處被困69天後成功獲救,這其中沒有偶然,沒有僥幸。如果井下沒有緊急避難所等相對完善的安全設施,不能提供食物、水和氧氣,就不會有被困69天礦工的生存奇跡;如果沒有縝密的營救方案和堅持不懈,這33條生命就不會“走向新生”。智利被困礦工的營救過程,處處展現人性的光輝和跨越國界的愛心凝聚。美國營養師的菜譜、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技術支持、日本的特殊內衣……愛心和信心創造了“智利奇跡”,完美的細節確保了救援的成功。從災難開始,以奇跡告終。智利創造了人類礦難營救史之最,也因此凝聚民心,提升了國家形象。 這次成功的救援行動,對於全世界的礦山企業和高危行業來說同樣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 上一篇:檢方需要了解對方的哪些信息?
  • 下一篇:求問淺談檢察機關如何主動為企業發展服務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