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壹個企業
壹看基本面
這個對壹個企業的初步了解,通過對他們的產品、銷售額、人員等情況的大致了解,就可以把企業的輪廓勾畫出來,再談論和分析中就不空洞了。這些信息,上網baidu壹下,很快就出來了。要註意看以下幾點:
1、企業規模(可以簡化為銷售額)大小,在同行中的排位、在所處區域(省、市)經濟中的地位。(壹個企業在當地是龍頭企業的話,受當地政府重視,象戶口、治安問題什麽的都比較好辦,員工在當地比較有自豪感喲!) x
2、員工數量、技術人員數量、外包工程隊的人數情況。現在造船企業,通常采用外包工的方式,壹般企業規模與其正式工、外包工總數成正相關的。 4] ?
3、基本生產設施、設備。 規模多大; ;NC設備如何。基本生產設施是其真實生產能力的體現,
4、主要產品。有沒有自己拿手的主打產品? 為什麽首先要看規模?
壹是“馬大不死”的道理。這誰都知道,企業大了,虧損、破產可能性較小,而承擔風險的能力大。壹年打十條船,壹兩條虧損幾千萬,其他的還彌補得過來;壹個小廠壹年就造壹條,虧個千把萬,估計就得關門大吉了。
二是企業太小,畢業生們沒有學習和發展的空間。 去了能幹嘛?好好學技術、等著排輪子,熬到壹定程度,還是有希望的。相比而言,當然是到大企業去好,今後要跳槽,把工作過的企業招牌來出來,也還是有用的。
二看團隊
這裏說的團隊,可以分作三個層面:
壹是高層管理團隊,以總經理為代表,包括副總經理等公司級的管理成員。這個群體,屬於決策和指揮的層面,公司發展的路徑和重要決策主要由其制定。
對高管如何評判呢?
1、有豐富的行業工作經驗。正如巴菲特曾說,他不和40歲以下的投資銀行家做業務。Why?因為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同樣股票市場也隨之波動,年紀青青的連壹個經濟周期都沒有經歷,何來對證券業務的認識?豐富的行業經驗,經歷過行業的冷暖,親歷過行業的發展,就可以對行業形成壹種不可捉摸而又存在的知覺。比如,就有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說“學習戰略規劃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那些卓越企業家作決策的思維過程”。當然這種行業的感覺,其實是建立對行業的熟悉、對信息的充分把握和內在消化後,經過思維的判斷得出的。尤其象造船這種傳統行業,其行業閱歷更是必不可少的。
2、具有人格的獨特之處。人格上的獨特之處,不是說壹定是那種寬容、慈祥、慷慨等品質,而是說作為公司的領導(特別是總經理),應該具有壹種特質。這種特質,就如同道家所說的“氣”,用現代生物學的說法叫“生物磁場”。這種東西,是人的本質的體現。舉個例,有時妳第壹次看到某人後,就有似曾相識並象和他/ 她繼續交往的感覺。每個人的“氣”不壹樣,有些能影響很少壹部分、有些則能影響壹大批。正式因為有了這種氣質,才有壹大批人才追隨著他,***同進退。人聚財興!另外,在目前中國的市場環境中,做業務還是主要以個人感情為主,商業交往多是認人(認定商業夥伴值得交往),而非認企業;企業中擁有這種富有魅力的領導,也可以擴大業務面,在船市低迷的時候也能接到單子。
3、具有商業頭腦。 (造軍品的國企除外),必然要具有商業常識和商業思維。保持對市場的敏感、了解財務、人力資源管理、了解管理技巧。
二是看中層團隊。
中層團隊是企業中真正的執行層,人員指揮、物資調配、工作計劃均是他們完成的。中層的力量是否強大、人員是否專業、職業素養的程度往往決定了企業的戰略能否落實。
三是看員工隊伍。
員工是直接創造財富的來源,體現著企業真正的文化素養。 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外包工在壹線生產中的主導作用,企業對工人管理能力的高低,通過對外包隊伍的管理可以看出來壹些征兆。
五看空間
大學畢業,走向企業,這個時候,我們都懷揣著壹個夢想,或者模糊、或者清晰,但都是她指引著我們往前奔去。這個夢想,我們用理性把她整理,就成為了“職業規劃”。在這個企業中,能否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呢,那就要看她給妳的空間有多大。
職業發展空間,應註意:
1、公司是否有清晰的職業發展的晉升通道,看看有沒有這方面的制度規定;
2、公司是不是存在“玻璃屋頂”,看似能夠向上發展,原來卻被壹層玻璃隔絕。產生玻璃屋頂的原因很多,比如公司政治、學校派系、性別差異、地域差異等等。壹般來說,企業歷史越長,這種現象就越有可能;國有企業普遍比民營企業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選擇企業時,看看這家企業的主要領導畢業學校、主要招用學生的學校,以前師兄師姐過得怎樣,都有助於自己的選擇。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