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制造在世界的地位無可替代:
中國制造給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美國方面的測算,中國制造近幾年裏為美國的消費者減少了7000億美元的支出。正是在這樣大量廉價消費中國產品和中國資源的同時,這些國家的企業也產生了抱怨,中國制造在壹定程度上沖擊了他們本國的制造。由於中國產品比本國產品價格要低的多,又很實惠,所以有很多國家的商店壹般到年底都沒有什麽收入。
這些年來,我國的礦產品也不收資源稅,使我國的能源價格十分低廉,電費、油費都相對便宜,從而導致所有在中國生產的出口商品價格都相對低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保證中國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必須提高本國的資源稅率,避免外國企業過度廉價利用中國資源。
主宰這場轉變的必須是中國政府行為,政府必須盡早快速地出臺各項法律法規,調整國內生產要素的價格,從而影響出口產品的價格,強迫中國制造產生升級換代,進而提升中國的產業結構,最終改變高消耗、高汙染、廉價出口的局面。
和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10年才發展起來的房地產業相比,“中國制造”不僅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還吸收了壹億左右的就業人口,其中大部分是來自農村的農民工。“中國制造”的前景關乎社會穩定和改革的未來。只有將“中國制造”留在中國,才能為進壹步的改革和經濟升級贏得時間。
二、譽滿全球:
制造業產品成為出口商品的主體,為國家換取了大量的外匯;我國財政收入的近壹半來自於工業;2010年,僅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就超過9000萬,解決了大量的城鎮人口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大大緩解了我國沈重的就業壓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化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發展方向,工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主導地位顯著加強。201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達40.1%,比1952年的17.6%增加22.5個百分點。
中國制造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把航天員送進了太空,並研發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已經在國家發展進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報告顯示中國創新能力穩步上升,國家創新指數排名在全球40個主要國家中升至第19位。中國研發經費達到10298.4億元,穩居世界第三位,高技術產業出口占制造業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知識服務業增加值居世界第三位。從國家的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可以看出,中國發明專利的申請已經連續3年超過美國,處在世界第壹位。
事實證明,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政府在重視“中國制造”的同時,更加重視“中國智造”,在政策上支持產業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正逐步向“中國智造”轉化。
曾經,在外國人的眼中,長久以來中國市場給人帶來的印象就像是壹座為全球公司生產和加工產品的“大工廠”,各種貼著“中國制造”標簽的產品從這裏走向海外市場,卻幾乎沒有什麽東西帶有自主創意和領先優勢。但在今天,這種情況已經開始發生改變。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既可以產出優質的“中國制造”,更可以創出獨特的“中國智造”。
2016年1月,伊朗中資企業商會秘書長唐嶽震表示,目前在商會正式註冊的中資企業數量已達到85家,其中制造業企業近半數,涵蓋基礎設施建設、裝備制造、汽車、通訊等各個領域。沒有在商會註冊的中國中小企業更是不計其數。中國商品不僅在市場占有率上不斷開疆擴土,整體形象也有了根本的改變。如今,“高科技、高品質、有保障”已替代了“低端、廉價、劣質”,成為越來越多伊朗人對“中國制造”的新印象。同時,中國高鐵——將讓伊朗人民體驗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