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法修改的壹個重要制度突破是建立了實質性的衍生品種制度。
“簡單來說,實質衍生品種(EDV)就是對原品種進行簡單改造而育成的衍生品種。”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菊丹介紹,1991年,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鑒於利用生物技術改造他人授權品種,建立了實質性的衍生品種制度,目的是建立原始品種權人與衍生品種權人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鼓勵育種的原始創新,減少仿制修改。
李菊丹認為,實行這壹制度意義重大,時機已經成熟,條件是:
壹是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種業基礎的制度安排。當前,糧食安全這根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張,確保種子來源自主可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迫切需要從戰略上對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進行制度安排,用法律制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二是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動力機制。當前,我國種業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種業創新發展基礎仍不牢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不足,種業企業競爭力不強。業界強烈呼籲建立EDV制度,大大提高保護水平,有效激發原始創新活力。
三是迫切需要打擊侵權套牌等違法行為。近年來,種業侵權糾紛占比明顯上升,行業內對假冒套牌、仿制現象反映強烈。據統計,2016年至2020年,全國法院審結的植物新品種糾紛案件由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權糾紛占80%以上。迫切需要強化保護手段,從體制和機制上加大警示、震懾和懲罰力度。
第四,實行EDV制度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種子法2015修訂實施以來,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進壹步完善,開發了壹批植物品種分子鑒定新技術,技術支撐條件已經具備。
李菊丹建議,要結合種業發展實際,以“積極穩妥、有利有序”為原則,分類作物、分步實施,加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實質性衍生品種體系模式和實現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