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當前經濟需要什麽政策組合

當前經濟需要什麽政策組合

壹、財政政策:

由“穩健”轉為“積極”

2009年財政政策將由“穩健”轉為“積極”,重點要以擴大消費需求為核心,以加快改革為重點,綜合運用各種財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來改善經濟結構和拉動經濟增長。

首先,加大對民生的投資力度。導致目前中國居民低消費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醫療。根本原因就是長期以來財政支出中對經濟建設投資占的比重較高,對關系民生的社會公***支出較少。此外,由於住房、教育、醫療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國居民消費預期差,被迫儲蓄,消費難以啟動。因此,明年的財政政策將重點解決居民的低消費問題,通過建設保障性住房、加快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發展等投資,減少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在教育、醫療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既在短期內拉動經濟增長,又能夠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實現長期增長。

其次,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改善經濟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服務業發展以及產業技術進步。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增加節能減排投入力度,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實施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發展,鼓勵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發展可再生能源。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幫助中小企業融資。

第三,積極減稅,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減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通過減輕企業負擔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可以考慮進壹步加大紡織服裝、高科技、農產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業退稅力度,對個別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大力支持出口增長;適時推出對居民的減稅政策,比如徹底停征儲蓄存款利息稅。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財政補貼力度,從財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購買力。

二、貨幣政策:

從緊縮向適度寬松轉變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最重要的兩大政策工具,在宏觀經濟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和較大滑坡風險情況下,國家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內涵而言,實際上是適度放松銀根,降低融資成本,為企業提供較為寬松的融資環境,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具體的實施手段上,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擴大銀行信貸規模。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加大對重點工程、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自主創新、三農、中小企業、基礎設施及服務業等的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其次,進壹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擴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平臺。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再次,繼續下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為防止經濟出現倒退,央行將進壹步放松貨幣政策,而下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最為有力的貨幣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後者可以為銀行提供更多的信貸資金,央行將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加大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有效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合理需求。

最後,實施差別化貨幣政策,促進經濟轉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對所有行業和企業壹視同仁,而是會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原則,以此來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結構向政策預期方向轉變。貨幣政策將通過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差別化利率、窗口指導、信貸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導資金流向,通過政策引導或者直接幹預,以較市場金融更為優惠的條件將資金投向戰略領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等,同時嚴格對“兩高壹資”等政策限制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投放。

三、投資政策:

總量擴張與結構優化並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總額達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各地方政府計劃投資額合計也超過了18萬億元,實行擴張性的投資政策將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調,同時註重投資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投資政策趨向將堅持既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於推動結構調整;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既有效擴大投資,又積極拉動消費。其中,投資重點主要在以下幾個領域。

首先,交通設施項目。在中央已出臺投資計劃中交通設施建設是最主要領域。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壹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幹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安排中西部幹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

其次,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啟動農村消費。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再次,加大社會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資力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長期重生產、輕生活,直接為城鄉居民消費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政府投資將適當向有利於促進城鄉居民消費的重大民生工程傾斜。如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利用稅收和金融優惠政策,引導大型流通企業到農村建立便民流通設施。

最後,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環境建設等其他政府鼓勵領域。運用補助、貼息、稅收、價格等扶持政策和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投向自主創新、產業升級、資源節約、民生工程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把政府投資引導作用與發揮民間投資積極性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城鎮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

四、消費政策:

增收、減負雙管齊下

對我國這樣壹個人口眾多、內需龐大的發展中大國而言,經濟增長更應立足於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的大背景下。而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則應當成為內需擴張的重點,因為投資需求最終還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費來支撐和拉動的。擴大消費壹方面要想方設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錢消費”,另壹方面應當努力改善消費環境,積極拓展新的消費熱點,使居民“有處消費”。

首先,想方設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調整政府、企業與勞動者之間收入分配關系,收入分配適當向勞動者傾斜,以提高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對農村居民而言,應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增加農村低保補助,擴大“家電下鄉”服務範圍,增加對農民的購物補貼。對城鎮居民而言,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中央決定明年元旦起連續第5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業單位等公職人員工資水平;進壹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同時改革工薪所得費用扣除辦法,費用扣除適當考慮納稅人的贍養人口、健康狀況、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負擔等;建立住房貨幣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住房貨幣補貼標準要根據各地區普通商品住房價格變動等因素適時進行調整,房價高的省市還可根據當地情況適當上浮;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可以考慮免征上市公司派發紅利的資本利得稅,籌建股市平準基金。

其次,進壹步完善養老、醫療、住房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由於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後,居民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負擔比較重,人們對未來收入和消費的不確定因素考慮較多,從而導致國內居民的儲蓄率居高不下,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當前消費。因此,要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的社會保險參保率,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辦法;妥善解決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障問題;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擴大覆蓋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約消費的制度和政策障礙。加快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對事關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費安全的商品和服務領域依法重點整治,堅決打擊商業欺詐、假冒偽劣等不法行為,建立生產經營者責任制,發展消費者權益保護中介機構。取消各種違反規定收取的增容費、管理費、建設費等政府性收費,規範收費行為,尤其要努力減輕居民購房、購車環節的各種稅費負擔。加強對壟斷企業的監管,降低電訊資費標準,降低收費公路收費標準,制止公路逾期收費,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通過限制壟斷利潤來還利於民,釋放被擠占的消費能力。

最後,積極拓展新的消費熱點。合理引導消費需求,把消費需求引向國家鼓勵發展的消費熱點和領域,引向能啟動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的領域,引導消費層次和質量的提高。根據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需求結構變化不同步的特點,豐富各種檔次的商品和服務,適應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如最近國家旅遊局擬推出國民休閑計劃,該計劃包括獎勵旅遊、福利旅遊、修學旅遊、銀發旅遊等。

五、外貿政策:

促進出口平穩增長

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對我國外貿進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我國出口增長逐步放緩,未來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確定性,我國的外貿出口形勢仍很嚴峻。從穩定經濟增長的角度說,盡管面對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國還要采取措施穩定出口增長,避免下滑勢頭過快。

首先,綜合運用出口退稅、外貿發展基金、財政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的產品和大型機械設備以及農輕紡等有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支持企業開展營銷、研發和並購,加快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其次,促進出口產品結構優化。調整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進壹步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機電產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建立加工貿易產業準入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汙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

再次,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擴大境外投資,進壹步完善促進境外投資的政策措施和協調機制,對於鼓勵類的境外投資,我國政府今後將從外交、外匯、稅收、海關、信貸、保險以及多雙邊合作等多個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資監管體系。對有利於緩解經濟發展瓶頸的境外資源類投資;有助於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夠帶動國內產品、設備和技術等出口和勞務輸出的境外生產型設施和基礎設施投資;能夠通過境外投資學習國際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專業人才的境外研發中心等投資;中國的優勢企業到境外從事貿易分銷、銀行、電子信息、物流航運等業務,將予以重點支持。

最後,通過調整進口關稅、擴大進口信貸規模、設立進口融資擔保等政策,積極擴大國內需要的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增加重要戰略物資儲備。

六、價格政策:

逐步擴大由市場定價的商品

和服務範圍

我國絕大部分商品已經形成了市場定價,政府主要是進行有效的價格監管,防止價格欺詐和市場失靈;對於部分關系國計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實行政府定價制度,如部分資源性產品、公***品、壟斷企業產品等。此外,在特殊時期,政府為維持社會經濟穩定,可能會實行暫時性的價格管制。未來我國價格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價格管理體制,具體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逐步擴大由市場定價的商品和服務範圍。堅定不移地堅持市場化的價格改革方向,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幹預,堅決放開那些能夠形成有效競爭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以充分發揮價格信號在引導資源流動、調節利益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要切實加強價格監管,嚴厲打擊各種亂漲價、亂收費行為,維護群眾合法價格權益。

其次,對於壟斷行業價格要加強監管,強化成本約束。嚴格限制壟斷行業的高福利、高成本、高價格,限制石油、電訊、交通、醫療、教育等國有壟斷企業的壟斷高價損害消費者的行為,通過限制壟斷利潤來還利於民,釋放被擠占的消費能力。

再次,對於資源類產品,要在考慮社會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推進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及環境修復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資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價格變動涉及經濟全局和社會穩定,其重要性、復雜性和敏感性決定了資源價格改革必須控制節奏,審慎推進。要在公用事業(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務行業探索建立差別價格制度,對低收入群體生活必需的消費給予適當的價格優惠和補貼,減輕其生活負擔。

最後,繼續清理整頓涉農價格和收費。按照中央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對現行涉農價格和收費政策,凡不利於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發展的收費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廢止;價格或收費標準過高的要予以降低。提供經營性服務必須堅持自願原則,嚴禁強制服務並收費或只收費不服務的行為。要清理規範涉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收費項目和標準,嚴禁有關部門和單位借新農村建設之名加重農民負擔。

七、農村政策:

促農民增收以激活農村內需

我國擴大內需最大潛力在農村。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格局”拉大了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已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農民的收入遠遠低於城市居民,消費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只有激活7億農民的消費需求,我國內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擴大。因此,要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及時出臺強農惠農政策,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首先,繼續加大“三農”投入力度。鞏固和強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加快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從長期看,應加快建立城鄉統壹的公***服務體制,建立完善制度統壹、標準有別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明顯提高社會消費預期。

其次,增加財政補助規模。針對當前農民收入增幅持續下降和今年糧食減產較多的事實,國家應選擇適當時機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考慮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參考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建立農業“價格-直補”綜合聯動機制。確保農民種糧收益為正,既可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和農資生產企業的合理利潤,也從根本上為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奠定基礎,在擴大內需上產生穩固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八、就業政策:

以創業促進就業

第三季度以來,企業用工需求出現明顯下滑,農民工返鄉正逐漸增加;預計2009年失業率將繼續上升,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就業問題壹直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大問題,就業矛盾如果進壹步惡化,不僅對經濟發展不利,而且將對社會穩定產生深刻影響。創業是最積極、最主動的就業,它不僅能解決勞動者的自身就業,還能通過帶動就業產生倍增效應。

首先,完善創業促進就業機制。從鼓勵勞動者創業出發,政府要在稅費征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並加快制定面向全體城鄉創業者的優惠政策,擴大幫扶創業範圍。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登記個體經營(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自籌資金不足的,給予小額貸款及貼息;盡快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自主創業和不斷創新的政策支持體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體系。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必須加強創業技能培訓,這是勞動者掌握創業技能、提高創業能力和創業成功率的重要手段。應盡快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各方面參與,培訓適應市場,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培訓機制。要進壹步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將創業服務工作延伸到農村鄉鎮。創業培訓是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要面向全體勞動者開展培訓,在促進勞動者創業能力提高的同時,將就業觀念教育培訓貫穿於創業培訓的始終,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就業或創業就業。

最後,進壹步整合創業實訓和孵化基地,提高創業實訓質量。多方吸納社會資本,為缺乏經驗和資本的創業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們的創業成功率,降低創業風險。繼續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創業實訓和孵化基地的引領作用,在創業資金、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政策法規等方面為創業者提供支持和服務。

九、區域政策: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盡管近兩年來,中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但是相對於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抗風險能力較弱,應對經濟社會矛盾回旋余地較小,金融危機造成的沖擊可能會更大。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政策和區域政策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制定實施宏觀調控和區域政策時,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體現區域差異性。

首先,加強對重點地區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綜合運用區域政策、區域規劃、區域立法三大杠桿,推進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重視對區域產業集聚的扶持與調控,培育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重點推進促進中部崛起規劃,制訂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的相關政策措施。

其次,繼續做好區域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推動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間開發結構。加強區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進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發展格局。提出促進異地聯合興辦開發區和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政策建議,促進區域間產業有序轉移。在繼續關註老工業區、落後地區就業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重視區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堅持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十、經濟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於內需擴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礙

我國經濟改革將圍繞“擴大內需”這個重點,以“增收、減負、調結構”為主線,清理投資、消費、外貿、民生等領域不利於內需擴大的政策障礙,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從制度上保障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推進經濟結構優化。改革將力爭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突破:

首先,從2009年元旦起,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以降低企業設備投資的稅收負擔,鼓勵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經測算,明年實施該項改革增減相抵後將減輕企業稅負***約1233億元。

其次,加快改革醫療衛生及文化教育體制。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組織好改革試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抓緊出臺各項具體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第三,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辦事效率。研究制定進壹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框架、階段任務和實施步驟,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科學劃分政府機構的職責,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提高辦事效率。強化行政問責制度,積極推動事業單位改革試點。

第四,進壹步推進財稅、投資體制改革。調整和規範各級政府事權和財權劃分,健全中央和省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抓緊制定出臺政府投資管理條例,建立政府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實施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國有保險公司和保險資金運用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創業投資基金相關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場化的金融企業退出機制,統籌協調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市場發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支持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幫助中小企業融資,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最後,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實用好國有資本收益。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投資風險控制機制和內部監督管理機制,加大國有獨資和壟斷行業的改革力度,放寬市場準入,推進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應大力提高國有企業利潤分紅比例,國有企業現金分紅必須納入到財政預算或財政專項資金,用於充實社會保障基金。

課題負責人:範劍平

執筆:楊**

我國經濟正處於壹個歷史性重要關口,短期看面臨著經濟快速下滑的風險,長期看面臨著經濟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非均衡發展向協調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巨大壓力。為了防範經濟景氣持續惡化,同時也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最近壹段時期政府各部門高強度、高密集地出臺了大量的宏觀調控政策,我們去繁就簡,從十個方面對宏觀政策進行了粗線條梳理,給出了壹些簡明扼要的概括,以饗讀者。

  • 上一篇:“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定量分析
  • 下一篇:top case的引用解釋top case的引用解釋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