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壹個特大城市擬實施差異化落戶政策。
日前,杭州市政府官網發布《關於構建***建***享公***服務體系的專項計劃(征求意見稿)》(下稱《計劃》)公開征求社會意見的通知,引發廣泛關註。
《計劃》提出,要建立差異化落戶政策體系。嚴格執行核心城區落戶限制政策。“九大星城”分類執行控制、適度放開和鼓勵落戶的政策,完善“政策性落戶 人才入戶 居住證積分落戶”政策體系,實行支持區域重點產業(企業)發展的差異化落戶政策,對“星城”內的龍頭企業人才落戶降低條件、增加名額,引導核心城區過度密集區塊人口向“星城”疏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星城”集聚。
杭州實施差異化政策
6月25日,杭州召開市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審議並原則通過《杭州爭當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同富裕示範區城市範例的行動計劃(2021—2025年)》,推動“優核強星”、錯位協同發展。這次全會首次對杭州“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壹核九星”有了明確的具體功能定位:“壹核”即核心城區,由上城、拱墅、西湖、濱江四個區組成,“九星”即蕭山、余杭、臨平、錢塘、富陽、臨安、桐廬、淳安、建德等“九大星城”。
杭州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湯海孺對第壹財經分析,差異化落戶政策主要著眼於整體的統籌布局。從特大城市發展格局來看,杭州經濟發展比較好,吸引了大量人口、要素流入。但當前中心城區發展潛力空間比較有限,容量已經比較高。因此杭州還是希望引到壹些新的發展要素到杭州中心城區的周邊,即“九大星城”去發展。壹方面,可以有效緩解中心城區本身過窄的壓力,同時也促進新城的發展。
湯海孺說,在這個過程中,差異化的落戶政策就是壹個重要推手。九大星城發展也需要有更多的要素集聚。通過差異化的落戶政策誘導更多人口往新城方向集聚。
除了落戶政策,在用地指標方面,《計劃》提出,增加“九大星城”的住房用地供給。新增規劃和供應居住用地指標向“九大星城”傾斜,探索多元化土地出讓模式,增加租賃住房用地供應。在保障城市環境品質和公***服務能力的前提下,適度提高重點功能區、大容量公***交通廊道節點600米範圍以內規劃居住用地開發強度。
《計劃》還提出,實行差異化購房政策。選擇湘湖·三江匯未來城市先行實踐區等特定區域開展“職住平衡”試點,優先保障戶籍和工作在本區域的居民購房需求。探索研究特定區域購房政策,制定特定區域的差異化購房措施。
差異化的落戶政策,也有助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對杭州來說,近年來,杭州經濟快速發展仰賴的是三產尤其是數字經濟的拉動作用,但在數字服務業以外的領域不盡如人意。對杭州而言,以數字服務業帶動數字制造業發展是壹個重要方向。
湯海孺說,杭州的“九大星城”中,余杭、蕭山已經與主城區緊密連接在壹起,甚至有壹部分區域已經成為城市中心,這些地方未來還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科技創新以及部分先進制造業。但因為中心區地價高,工業生產很難長期留下來,員工招聘也會比較困難。因此,從大規模的裝備制造產業分布來看,壹般在中心城區外30公裏的範圍之內,相對來說會穩定壹些。這方面杭州有富陽、錢塘等以制造業為主導的新城。對這些新城制定差異化的政策,也可以鼓勵制造業所需要的人才等要素往這些區域集聚。
多城放寬外圍區、遠城區落戶門檻
不止杭州,從去年底以來,多個超大、特大城市已紛紛提出制定或實施差異化落戶政策,放寬遠城區或外圍區落戶門檻。
在我國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上海,今年3月2日,上海市政府印發的《關於本市“十四五”加快推進新城規劃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制定差異化的人口導入和人才引進政策,完善居住證積分和落戶政策,加大新城對緊缺急需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的引進力度,拓寬海外人才引進渠道。探索出臺與中心城區差異化的購房和租賃政策,研究完善租購並舉、租售銜接的人才住房政策。因地制宜制定涉及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人才的壹攬子公***服務配套政策。
在另壹個超大城市廣州,去年12月,廣州發布《廣州市差別化市外遷入管理辦法》,準備在白雲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7個區實施差別化入戶政策。
南京是江蘇省唯壹的特大城市。2月18日,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公開的《市政府辦公廳關於進壹步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放寬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區城鎮地區落戶限制,對持有上述四區居住證、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6個月以上的人員,即可辦理落戶。
3月15日,青島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進壹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按照“繼續放寬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四個中心城區,大幅放寬黃島區、城陽區、即墨區三個城區,全面放開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三個縣域”的思路,實施分區域、分類別、差別化落戶政策。
黃島區即西海岸新區。7月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青島西海岸新區進壹步深化改革創新加快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青島西海岸新區進壹步降低落戶條件,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實現落戶“零門檻”。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壹財經分析,超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心城區主要是發展商貿、高端服務業,生產型服務業,外圍區空間比較大、土地價格比較低,適合發展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不能完全分開,距離太遠就會增加生產交易成本。
牛鳳瑞說,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必須要有人才和技術的支撐,必須依托於大城市的現代服務業,才能有更好的服務配套。中心區的現代服務業和外圍區的先進制造業結合,帶動高質量發展。相比之下,遠離中心城市的中小城市由於缺乏技術、人才支撐,應著重發展對技術、研發、創新要求較低的普通制造業。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壹財經分析,先進制造業需要研發人員,也需要大量壹線生產人員,因此放寬外圍區落戶,有利於這些區域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同時,放寬外圍區落戶,也有利於吸引年輕人,青年人才是消費、創新創業和就業的主體,有年輕人的城市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