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邯鄲市行政調解辦法

邯鄲市行政調解辦法

第壹章 總 則第壹條 為規範行政機關的行政調解,及時、有效化解爭議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市各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下簡稱行政機關)開展行政調解,適用本辦法。

受委托的行政執法機構,在委托機關的監督指導下,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實施行政調解。第三條 市、縣(市、區)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行政調解工作的領導,保障行政調解所必需的工作條件和經費,健全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的銜接機制,加強行政調解隊伍建設。

市、縣(市、區)政府法制機構和部門法制機構負責指導、協調本行政區域、本系統行政調解工作。

市、縣(市、區)政府工作部門要保障開展行政調解工作必備的調解室、記錄設備、辦公經費等,加強對本領域、本系統行政調解工作業務指導和協調推進。第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確定專門機構統籌本機關的行政調解工作。

行政機關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聘請行政調解輔助人員,保證行政調解工作正常開展。

行政調解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單位預算。第五條 行政機關開展行政調解,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機關調解民事糾紛,應當保持客觀中立,不得偏袒、包庇壹方當事人。

行政機關調解行政爭議,不得影響法定職責的行使,不得以行政調解代替行政執法。第六條 行政機關在行政調解中,發現糾紛有可能激化的,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對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糾紛,應當及時通知當地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第七條 當事人在行政調解中應當遵守調解秩序,如實陳述爭議糾紛事實,自覺履行達成的調解協議。

行政機關在行政調解中不得拒絕當事人提供證據,不得拒絕當事人終止調解的要求。第二章 民事糾紛調解第八條 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可以由行政機關調解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下列民事糾紛,行政機關可以依法進行調解:

(壹)可以進行治安調解的民間糾紛;

(二)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

(三)合同糾紛;

(四)醫療事故賠償糾紛;

(五)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產品質量糾紛;

(六)土地承包經營糾紛;

(七)侵犯商標專用權、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的賠償糾紛;

(八)環境汙染賠償糾紛;

(九)電力糾紛、水事糾紛;

(十)其他依法可以調解的民事糾紛。第九條 前條規定的民事糾紛,當事人或其代理人可以向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調解。申請調解民事糾紛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壹)與民事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

(二)有明確具體的調解請求、事實和理由;

(三)民事糾紛尚未被人民法院、仲裁機構、人民調解組織或者其他行政機關受理或者處理。

當事人申請調解民事糾紛應當說明基本情況、調解請求、事實和理由等。行政機關應當自當事人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征求對方當事人意見,並決定是否受理。

最後壹方當事人同意調解之日,視為行政調解受理之日。第十條 行政機關在履行行政管理職責過程中發現屬於行政調解範圍的民事糾紛,應當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後啟動調解。第十壹條 行政機關調解民事糾紛,由其具體承擔行政調解工作的機構2名以上工作人員擔任行政調解員,經雙方當事人同意,也可以由1名工作人員擔任行政調解員。第十二條 行政機關決定調解的,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調解的時間、地點、調解人員等事項。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理由。第十三條 行政調解人員有下列情形之壹的,應當主動回避;不主動回避的,當事人有權申請其回避:

(壹)是民事糾紛當事人或者與當事人有近親屬關系的;

(二)與民事糾紛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民事糾紛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調解的。

當事人申請回避的,行政機關負責人或其授權的人員應當及時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決定回避的,應當及時更換行政調解人員;不需要回避的,告知當事人理由。第十四條 當事人之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民事糾紛有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調解或者由行政機關通知其參加調解。

行政機關調解民事糾紛,根據需要,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專業人員或者其他有關人員參與調解。

  • 上一篇:國內書號
  • 下一篇:合同中知識產權條款的審查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