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期待的鴻蒙系統終於在6月2日正式商用了,離第壹次發布鴻蒙系統,已經過去將近2年了。從1.0時的概念到如今的2.0商用版,華為在被美國極限制裁的險惡環境還能為我們帶來了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壹代移動設備操作系統,真的是不由得讓人欽佩。然而,對於鴻蒙的挑戰其實才剛剛開始。其挑戰有來自內、外兩個方面。
外部
-來自iOS和android
作為美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兩大 科技 巨頭:蘋果和谷歌,對鴻蒙系統的商用自不可能無動於衷的。作為全新研發的系統,鴻蒙是在萬物互聯概念下基於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辦公、運動、社交、 娛樂 等)研發的分布式操作系統,而安卓是基於linux宏內核設計的主要用於手機的操作系統,蘋果的iOS也是基於類unix宏內核的系統。華為最為後來者,鴻蒙系統的後發優勢顯而易見。
谷歌和蘋果也是知道自己現行系統的種種弊端的,這不近幾年谷歌在研發基於微內核的Fushia系統,蘋果也在依托M1芯片積極整合自己的各種終端的協同能力。HarmonyOS其實是華為早就在布局的自有操作系統,只是美國的極限施壓讓這個系統得以提前投入使用了。美國政府的行為表明,競爭對手已經感受到了來自華為的強大競爭壓力,萬般無奈,只能依托國家之力,使用流氓行徑對華為進行極限打壓,妄圖壹招斃命,殊不知華為是“打不死的小強”,在近三年的制裁中非但沒有倒下,反而越挫越勇。
既然美國政府出手都沒打死,那接下來谷歌和蘋果有可能會通過自己在移動端系統的支配地位強行要求軟件開發者選邊站 :即要求合作方不能做基於harmonyOS的開發,否則將予以制裁等等諸如此類的強制手段 。目的只有壹個:即妄圖將鴻蒙系統扼殺在搖籃之中。此外,還有可能升級現有系統,制作出更多與鴻蒙系統不兼容的可能性,讓現有用戶有壹種鴻蒙系統兼容性不佳的印象(現在鴻蒙系統跟android的兼容性做的很不錯,而且很容易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過度到鴻蒙系統的使用陣營來)。
面對鴻蒙的多多逼人,谷歌和蘋果也會加快自身系統的叠代的速度,有可能會在近期推出基於物聯網開發的新操作系統。與鴻蒙展開直接競爭,妄圖憑借自己現有基本盤優勢將鴻蒙系統徹底擊潰。眼下鴻蒙已經開始商用,谷歌的Fushia系統估計也快要推出了,不過作為既得利益者,面對現有android和iOS的巨大收益他們也是顧慮重重的(如果推出新系統取代原先系統,壹旦有失,有可能會滿盤皆輸)。所以谷歌和蘋果現在還在觀望,不過鴻蒙步子邁這麽大,他們估計也有可能會加快推進步伐,未來基於物聯網的系統之爭將更加激烈。
源自網絡
--來自芯片廠商
華為作為壹個集生產、芯片設計、軟件開發、手機終端和通信設備制造等於壹身的超大型企業,實力已經讓美國很多相關領域的競爭對手不寒而栗了。海思的步步緊逼早讓高通這個以前可以“躺著賺錢”的大佬如今到了寢食難安的地步。美國極限打壓華為,目測高通“功不可沒”。表面山看,高通是做芯片的,至於在芯片上運行誰家的系統,跟他關系不大。實則不然,每年高通都會從谷歌和蘋果兩公司獲得巨額的專利費。因此,在打擊華為這個議題上,他們很容易達成空前統壹的戰略***識。如果華為倒下了,高通又可以過上他“躺贏”的生活,蘋果和谷歌則也可以繼續像以前壹樣“擠牙膏”式的 科技 創新了。因此,對於美國高 科技 行業來說,華為是他們***同的敵人。在接下來的高通銷售合同裏,很有可能會有限制使用系統的強加條款,以期達到遏制鴻蒙大規模商用之險惡目的。不僅如此,他們還會遊說美國政府,要求聯發科和三星這樣使用了美國技術的企業也不能使用鴻蒙系統,好進壹步壓縮華為的生存空間。這麽壹來,華為如果只能在自己手機和移動終端上使用的話,那是無非撼動android和iOS的霸主地位的。
--知識產權之患
雖然華為宣稱HarmonyOS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可如果鴻蒙系統想順利拓展國際市場,那勢必需要面對國外同行的知識產權訴訟。或許有人會說,華為的律師團隊早早的就做好了知識產權方面的工作了,系統本身不可能有知識產權風險的。我想說,有沒有是壹回事,他告妳並不壹定就是為了打贏官司才告的啊。美國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利用所謂的法律武器,跟競爭對手做長時間的法律訴訟糾纏,以實現拖慢或延遲妳的商業推進效率,從而為其贏得競爭的時間。之前蘋果對HTC的訴訟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這方面也許做好充足的準備,有備無患。
--地緣政治風險
之前華為的5G設備就遭遇了美國的強力打壓,很多西方國家基於所謂地緣政治風險而棄用華為5G設備。這種風險在HarmonyOS的國際化道路上也同樣存在。前些天丹麥協助美國竊聽歐盟領導人電話的事件讓信息安全又壹次成為國際焦點話題,美國和歐盟是盟友,還屢次出現這種竊聽醜聞,對於來自中國的設備和系統,那自然更是心存疑慮。加之英和美在宣傳領域的巨大優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鴻蒙的市場必定遭遇更大的地緣政治風險,很可能是舉步維艱,得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源自網絡
內部
--國內同行的傾軋
6月2日鴻蒙系統發布到今天,除了魅族宣布加入鴻蒙生態(據說還只是加入鴻蒙生態做小電子產品,手機依然使用android系統),還有就是魅族前高管李楠因“發布會專場赤裸裸抄襲蘋果......”等的言論登上熱搜外,其它同行集體保持了沈默。這種表現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壹些事情。誠然,在業務上彼此有競爭關系,對競爭對手的新品發布確實不好置喙。可作為國內第壹款自主研發的移動端操作系統,撇開商業層面上的關系,從行業發展發展本身的角度對其祝賀都沒有,這種舉動本身就有太多耐人尋味的地方了。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機生產地,全球70%的手機產自中國,其中國內手機品牌占據全球半壁江山,市場優勢地位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可除了華為,其它的手機品牌,在自主性上真的堪憂。以自詡要打造自身完整產業生態的小米為例,2020年,小米全年營收2459億元, 科技 投入才93億。華為全年營收8914億元, 科技 研發投入1418.93億。按這樣的研發投入比,莫非小米真的能憑壹己之力構建真正的完整產業生態?還有oppo和vivo兩兄弟,廣告支出估計比實際的研發支出要高得多。作為業界同行,面對兄弟公司的技術突破,不聞不問,甚至還希望對方最好功敗垂成,豈不悲涼。
目前宣布加盟鴻蒙生態的大多是傳統的家電企業,而手機、通信和互聯網行業的頭部企業則集體保持了沈默。也許他們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壹著不慎有可能招致大麻煩。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帶著“酸葡萄”心理在觀望,甚至在等著華為鴻蒙“歇菜”那壹天好跳出來發表“造系統不難,可造出來沒人用,有什麽意義?”。錦上添花他們是不幹的,落井下石他們則會義無反顧。
--親美派的詆毀
前幾天還有消息稱中美高層在接洽,談判等利好消息。似乎中美關系有緩和的跡象。壹旦美國發現“大棒”不好使了,又開始“胡蘿蔔”外加策略了,那麽那些消停了許久的親美派人士估計又得出來兜售他們那套“全球產業鏈”的“陳詞濫調”了。時至今日,國內依舊還有不少對美國心存幻想的“崇美人士”。這幾年中美貿易戰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已經清醒的認識到,如果自己不掌握核心 科技 ,就好比將自己的脖頸套在別人的“圈套”中,對方什麽時候不高興就勒妳壹把,讓妳喘不過氣來,甚至有致妳於死地的可能。因此,在高 科技 領域,勢必得靠自己。
華為推出的鴻蒙系統,意味著中國的高 科技 產業已經觸及到了美國的核心產業。勢必會遭到新壹輪更大規模的壓力。不過從去年美強迫臺積電不能給華為代工後,眼下能用的手段也所剩無幾了。不過有可能轉過頭來,向國內“示好”,以“懷柔”之策讓國內那些“公知”出來為他們“布道”,以此來延遲鴻蒙商業化的步伐,這壹點不得不防。
源自網絡
謹待解決的問題:
--如何打消潛在合作方對利益分配的憂慮
同行對鴻蒙的態度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在操作系統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在系統選擇的談判權上有了更多的議價能力。憂的是對鴻蒙系統心存恐懼。畢竟壹旦鴻蒙系統真的成功實現了其願景,那麽它將深入到我們未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將出現壹個局面:即華為的影響力無處不在,那其它競爭者將很難再與華為展開所謂的萬物互聯生態的競爭。
壹旦鴻蒙成功,就可能成為下壹個蘋果公司,甚至比蘋果公司更有影響力。壹則,鴻蒙是開放式系統,所以比蘋果的封閉系統更具市場普及性;其次,它適用於所有智能設備,從手機,pad,耳機,到 汽車 ,無人機等等,它真的做到了無處不在,將深刻影響未來產業發展趨勢。雖然願景很好,可實現起來確實也非常難,因此成敗尚未可知,很多人此時選擇了觀望;第三、華為是從硬件到軟件壹條龍都有布局的,壹旦形成這樣的優勢,其它從業者害怕今後自己無“立錐之地”。
因此,鴻蒙系統的關鍵問題是,向潛在的參與方表明: 自己的利益邊際在哪裏 。比如現在的智能 汽車 ,華為就宣布“華為不造車”。即是向合作方宣布,自己的利益邊際是在“做車載系統和相關技術配套”,並不參與成品車的制造。這就讓那些傳統的 汽車 企業沒有“被搶飯碗”的後顧之憂,才能安心與華為合作,***同推進智能 汽車 的發展。鴻蒙系統的商業化同樣要厘清這個“利益邊際”的問題,得讓合作方知道,他跟妳合作的好處在哪裏,妳們之間的合作不僅不會出現利益競爭關系,反倒會為其商業化提供便利。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參與者誠心誠意參與鴻蒙的生態建設中來。
--如何扭轉消費者對國產系統的偏見
長期以來,國內對“國產”的商品都有壹定的偏見,尤其在操作系統領域,我們更是壹個新入局者。如何扭轉國內消費者對國產移動系統的偏見,其實是壹個很難的事情。以蘋果手機為例,作為壹個資深iphone用戶,多年的iOS系統使用經驗讓我對android手機有很深的偏見。其實也不是偏見,就以前使用android手機時,系統中的各種問題會很影響使用體驗。轉到蘋果機後,經過對比會發現iOS系統的各種優勢,於是對手機系統形成了依賴性。
鴻蒙作為後來者,勢必會拿來跟android和iOS進行深度使用體驗比較。 國內很多消費者對國外的東西的寬容度較之對國內同類產品的寬容度要大得多 。即如果在某項指標上,如果安卓70分,iOS是80分,鴻蒙想得到同等的用戶體驗評價可能就得達到90分。那意味著鴻蒙在商業推廣過程中將面臨國內用戶“吹毛求疵”般的苛刻挑選。在這個問題上,華為只有以肉眼可見的優勢超越了前兩者,或許才能真正扭轉國內消費者對國產系統的偏見,這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和持久的 科技 創新。
--如何打造自己的系統生態圈
在如何打造自己系統生態圈的問題上,android和iOS以前是兩種模式,android推出之初,為了鼓勵app開發者,是不抽成的(現在走google play的需要抽成),而iOS則都抽成。如果套用android和iOS的現有路線,那麽對於開發者顯然缺乏足夠吸引力。因此需要在互利***贏的模式上創新,讓利給更多app開發者,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系統開發者參與鴻蒙生態的建設。這就取決於華為對鴻蒙生態今後的盈利方式上的創新思維能力了。
此外,華為打造的方舟編譯器發布之初到現在也快兩年了,不過在業內的影響力還是相當有限。系統生態的打造,編譯器是關鍵壹環,如何最大範圍的拓展編譯器的市場影響力,對於鴻蒙生態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華為在方舟編譯器上的宣傳和市場推廣力度還不夠,隨著鴻蒙正式商業,應該會加大推廣力度。
還有壹點,鴻蒙生態的建立離不開國內頭部互聯網企業的參與。商業合作,說到底是利益分配的問題,就目前BAT等國內TOP10的互聯網巨頭對華為鴻蒙系統諱莫如深。個人覺得,在跟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合作上,華為可以讓渡多壹些的利益,換來他們的參與和支持。這樣才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建成盡可能多元的系統生態,從而更快實現市場化。如果沒有這些頭部企業的參與,單靠壹些中小型開發者的推進,那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是很難達到預期目標的。因此,在這個問題上,需要做出相應取舍,否則以他們對鴻蒙的態度,想要他們積極主動加入,那是非常困難的。
源自網絡
未來展望
近幾年中美之間的博弈,讓國人清醒的認識到: 高 科技 是買不來的 。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唯有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夢”。美國使用極限施壓的手段打壓中國高 科技 企業,更讓大家認識到了自己的“軟肋”。鴻蒙的出現是中國 科技 實現自主化的壹個標誌性產品。不僅僅是硬件上,軟件上我們同樣需要實現自主可控。
這幾天新華社等主流媒體轉載了鴻蒙系統發布會,表明了國家對待這壹系統的鮮明立場。在可以預期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設備上使用鴻蒙系統(壹為安全,二為支持國產)。全國人民對鴻蒙系統的公測也是翹首以盼,發布更新包當天系統就因下載人數太多壹度癱瘓了。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普通用戶第壹時間發視頻分享了自己使用鴻蒙系統的用戶體驗。真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都聚齊了,就等鴻蒙壹飛沖天之時了。如《西遊記釋厄傳.開篇》所載:“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成不世之功,須有開天辟地的勇氣和魄力,鴻蒙功成之日,亦或是“清濁明辨”之時,期盼那壹天早日到來。
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