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金融 科技 (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提出了近三年以來金融 科技 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浙江省把數字化改革作為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全面推進“數字浙江”建設。2021年以來,浙商銀行深入貫徹中央與浙江省委的戰略部署,圍繞“兩最”總目標全面實施平臺化服務戰略,在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基礎上,進壹步深化數字化思維和理念,提升數字化能力和方法,構建數字化體系與機制,積極打造“ 科技 +金融+行業+客戶”綜合服務平臺,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銀行經營提質增效。
壹、金融 科技 創新基礎
近年來,隨著新興 科技 的快速發展,各類數字化技術不斷湧現,在政務、金融、產業鏈等各領域進行了大量應用,逐漸拉開了各行各業乃至全 社會 的數字化轉型大幕。銀行業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歷了近三十年來的電子化、信息化建設和叠代後,對 科技 手段的重要性與 科技 引領金融創新具有清晰的認知。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銀行業在技術變革浪潮中持續推動金融 科技 發展與轉型升級,電子化取代了原有的手工操作、登記簿記賬模式,信息化實現了數據大集中、應用互聯互通以及線上業務辦理。當前,隨著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金融行業的 探索 與應用,銀行業對數字化轉型發展也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銀行通過金融 科技 深化服務實體經濟,在推動銀行自身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同時,還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產業鏈轉型升級,為經濟 社會 全面數字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金融 科技 創新挑戰
盡管銀行業開始加快金融 科技 在金融業務中的應用,但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還是存在來自內外部的制約與挑戰。
第壹,技術成熟度制約業務場景落地。 數字化轉型浪潮得益於數字化技術的飛速進步,然而技術在各自領域的成熟度存在差異,每種技術均有各自發展時期特定的業務場景產物,技術的不確定性以及局限性制約了應用場景的落地。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例,其在圖像識別、生物識別技術已經進行了較多應用,但在語義識別、邏輯推理等領域仍處於技術發展上升期,尚未形成具有較好效果的示範應用。另外,如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等領域進行了較多應用,但在跨鏈、鏈上鏈下壹致性以及作為基礎設施構建更大範圍聯盟鏈等關鍵技術上仍然需要突破。因此,銀行數字化轉型需要將金融 科技 作為核心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新創造場景、重塑流程。
第二,安全自主可控尚待內外部能力提升。 我國銀行應用的大部分操作系統、服務器等基礎設施以及數據庫、技術平臺等軟件較多依賴於國外相關技術廠商,自主創新與研發能力尚待提升。以區塊鏈技術為例,部分銀行及廠商基於Hyperledger Fabric等國外開源區塊鏈底層平臺進行二次開發,最終應用於金融業務之中,雖然是開源產品並且實現了國密等符合國情與監管要求的特性,但仍可能存在安全後門、制裁使用等問題。對應領域的人才不足也使得國產化進程較為困難,國產基礎設施、軟件的能力、易用性、生態等也需要時間來檢驗。
第三,標準化體系建設需要創新與叠代。 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通過產學研、叠代開發等機制快速推進,甚至在關鍵技術的攻關上采用了“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加快突破,而標準化建設往往需要在技術與應用進入初步推廣期之後進行立項,標準制定的周期相對較長,可能無法跟隨新技術、新應用的變化,需盡快建立適合數字化轉型的標準化體系快速叠代建設機制,為金融 科技 應用提供規範指引。
第四,互聯網對銀行組織架構、管理模式帶來沖擊。 頭部互聯網公司在零售端產品、架構、運營等方面的理念與管理模式獨具特色,銀行在吸納融合互聯網典型機制的同時,也對自身的組織架構與管理模式形成了沖擊。壹是在組織架構上,銀行因為特有的金融屬性需在審慎框架內進行有限嘗試,而互聯網公司可通過扁平化管理加快決策,其 科技 公司屬性允許進行試錯;二是在運行模式上,業務部門與信息 科技 部門相互獨立,以需求為驅動開展研發工作,難以支撐數字化轉型階段新技術應用的敏捷反應、快速決策、技術儲備,而互聯網公司通過以客戶為中心、以場景為切入點的理念在零售端布局產品占據了大量入口。銀行如何平衡兩者,推動產品創新與應用推廣,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綜合考慮。
三、金融 科技 創新對策
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新技術與金融場景的融合應用,更是對體制機制的重塑。以浙商銀行近年來的實踐為例,銀行數字化轉型之路有四大核心。
第壹,加速 科技 前置,引領業務創新 。浙商銀行目前已成立研究院,綜合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落地金融應用,優化經營模式、改造業務流程,加強數據運用,提升各條線業務和系統的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同時,浙商銀行與知名高校以及頭部高新技術企業***建聯合研究中心、金融 科技 實驗室,加強產學研合作, 探索 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數字技術,加強研究成果落地轉化,以 科技 引領業務創新。
第二,強化自主可控,加強技術攻堅 。浙商銀行堅持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核心應用自主研發,近年來在區塊鏈、知識圖譜等底層基礎技術與應用建設上完全自主可控,積極擁抱鴻蒙、鯤鵬、麒麟、泰山等國產軟硬件基礎設施生態,並通過多方安全計算、TEE等技術加強對敏感個人信息數據的保護。自主可控離不開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浙商銀行積極參與各項省部級重點課題項目、“揭榜掛帥”項目等,以最大限度激活企業 科技 人員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攻堅核心關鍵技術,助力打造國產自主可控的金融 科技 發展模式。
第三,以標準化建設引領,有序推進技術發展 。浙商銀行廣泛參與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標準制定。目前已參與《信息安全 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 參考架構》、《信息安全技術 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規範》等國家標準制定,參與工信部電子標準院、北京金融 科技 產業聯盟等機構主導的具有行業、產業示範意義的標準制定,為金融 科技 技術的標準化建設添磚加瓦。同時,浙商銀行積極參與中國人民銀行企業標準“領跑者”活動,加強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向行內標準的轉化和引導,切實做到以標準為指引,推進產品實施,提升各項技術與應用的標準建設。
第四,轉變 科技 管理,創新協同機制。 浙商銀行全面構建適應於平臺化服務等全行戰略發展要求的全新金融 科技 組織架構,實施以產品為中心的創新協同機制,推行壹體化敏捷研發機制;實施“引進來、輸出去”工程,持續加大 科技 投入和高精尖人才引進力度,培養金融 科技 復合型人才,充實金融 科技 隊伍,通過金融 科技 產品輸出加強服務實體經濟,構建生態,形成標準;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持續申請區塊鏈、人工智能金融 科技 基礎技術相關專利,截至2021年8月末,區塊鏈發明專利授權數9項,位居股份制行第壹。
四、金融 科技 創新
壹是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雙引擎驅動業務創新。浙商銀行於2017年在同業首創基於自主可控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將企業各類資產轉化為區塊鏈電子金融工具,幫助供應鏈核心企業及上下遊企業盤活應收賬款,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 社會 效益。同時,為解決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數據壹致的問題,提升鏈上數據的真實性、時效性,浙商銀行通過采用物聯網技術,采集真實、實時的企業經營動態、動產質押數據,建立了“客觀信用體系”,通過邊緣端統壹管控、原生數據上鏈、多維度交叉驗證等機制,提升銀行風險管控能力,構建良好的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生態,目前已在金屬加工、養殖、倉儲等行業進行了試點與推廣。
二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綜合運用提升風控能力。浙商銀行大數據風控平臺綜合應用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知識圖譜”技術,廣泛引入外部相關數據、模型,填補了客戶準入、關聯關系、授信審批、貸後管理、預警管理、財務分析等系統支持能力的空白。浙商銀行充分整合利用內外部數據構建10億級企業畫像知識圖譜,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技術實現輿情分析預警自動化處理,根據大數據風控規則或模型形成預警信號或風控結論,進壹步深化金融 科技 各項技術的綜合運用,實現了全行風險管控的數據化、移動化、智能化。
五、金融 科技 創新展望
第壹、縱橫驅動,構建金融 科技 應用創新基石 。壹是頂層縱向驅動,設立“金融 科技 管理委員會”,創新 科技 體制機制頂層設計,由“壹部N中心”向“壹部壹公司壹研究院”轉型,實現組織架構變革;二是業務橫向驅動,通過金融 科技 支持團隊派駐業務條線協同業務創新,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提出,主動在業務模式中融入金融 科技 能力,提升數字化能力轉化率;三是 科技 橫向驅動,加強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建立適應數字化轉型、實現快速叠代的研發機制,構建適應不同行業技術輸出和業務服務於壹體的基礎性平臺。
第二、對標同業,加強新技術綜合運用 。通過對標先進同業的產品服務體系、先進的金融 科技 手段,研究先進同業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好的機制; 探索 5G、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的融合交叉解決方案,激發技術創新的活力,形成新壹代金融應用技術,從而加速推動銀行業金融 科技 創新進程。
第三、場景切入,聚焦服務實體經濟 。圍繞企業生產經營痛點、難點,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場景服務為切入點,提供“ 科技 金融 行業 客戶”綜合服務解決方案,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制造業、鄉村振興、“雙碳”、綠色產業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在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中推進自身金融 科技 的高質量發展。
文章轉載自《中國金融》202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