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體發聲:居者有其屋≠居者有其屋。
5月23日,《人民日報》在“財經縱橫”版塊發表題為《去庫存不只是賣房》的文章。當初說“居者有其屋”不等於“產權”。第壹眼,我就驚呆了。我買的房子產權不是我的是真的嗎?
看了之後了解到,原來中國人現在重視買房而忽視租房,提倡國家改善租房市場,讓普通人“住上房子”,租房作為房地產去庫存的另壹種有效方式。
無獨有偶,5月23日,新華社發表了壹篇名為《穩健推進去庫存服務新型城鎮化——今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回顧(二)》的文章,文章中稱不宜下大力氣加杠桿刺激庫存。
5月25日,新華社又發表了壹篇《新華評論》,題為《以“加杠桿”的方式去庫存,無異於飲鴆止渴》。文章再次強調“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位置不能偏離”。
其實這些話都翻譯成通俗的語言,就是不要跟著炒房。沒錢買房或租房都沒關系。反正房子是用來住的,其他什麽都不代表什麽。所以,回到永久話題,租房還是買房?
為什麽中央媒體在這個時候發聲?
壹線城市限購之後,二線城市正在迅速火熱。看看今年的南京,蘇州,廈門,熱點壹個接壹個。5月9日後,這些城市樓市持續升溫,地王不斷。然而,這些城市實際上“不願”出臺真正有效的調控措施,沒有壹個城市像深圳和上海那樣“真實”。
壹方面央行在貨幣政策上輕踩剎車,另壹方面國家對房地產的看法發生巨變,樓市降溫將成為必然。國家全面啟動“大基建+PPP”,為房地產投資再次下滑做準備。不少業內專家都表示,樓市此輪政策牛市即將結束。
置業≠置業有產權。我們應該說服什麽樣的人?
其實中央媒體想表達的是,從國際層面來看,中國人太喜歡買房了,導致住房擁有率很高。大量資本流入房地產,也推高了房價,限制了居民的日常消費,對擴大內需造成負面影響。
比如歐美等發達國家,住房擁有率只有60%以上,日本已婚人士租房率高達67.1%,已婚夫婦買房率只有65.438+04.3%,而中國城市新房擁有率接近90%。
早些時候,有人發了壹個帖子,對比了十個買房人和租房人的區別。壹個人賺了壹套房,房價就上去了。另壹個雖然存了點錢,但還是買不起房子。這種反差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也吸引了壹大批投資買家。
現在,采取這些觀點的中央媒體正好攻擊了這群人。
買房還是租房?這是目前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選擇題。如果簡單比較的話,壹方面是買房負擔大,另壹方面是相對可以接受的租房價格。看來租房應該更受歡迎。妳到底是想買房還是租房?
對於普通人來說,應該買房還是租房?
其實現實並沒有這麽簡單。雖然中央媒體在隔空喊話,但現實是房價還在漲。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真正比較的遠不止房價,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妳:
沒錢買房很容易申請公積金貸款;
沒錢租房子,提取公積金更是難上加難,“手續復雜”、“姍姍來遲”、“限制多”。
買房貸款,房貸利率可以是10%到10%;
租房貸款,只能向銀行申請個人消費貸款,需要承擔基準利率1.2倍以上的貸款利息。
買房交稅可以享受契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壹系列優惠政策;
房租稅,基本上不享受稅收優惠,現實中基本上是房東交稅,租客買單。
買房落戶,憑房產證輕松辦理,可享受與戶籍捆綁的所有公共福利;
租房時有教育、工作、社保等方面的限制,難以公平享受教育、醫療等公共福利。
買房住,雖然買房的過程很辛苦,但是住自己的房子很安心;
租房子,合同糾紛頻發,房租上漲,讓租客東奔西跑,苦不堪言...
是租房還是買房,是擁有房子還是擁有房產,我就不用多說了。稍微對比壹下似乎就很明顯了。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5-26。目前的購房政策請參考實際情況。)
點擊領取看房紅包,直接領取100元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