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業技術創新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突破。近年來,我國基礎產業、加工制造業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產業整體技術質量邁上新臺階。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和綜合工程能力顯著提高,有力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種植應用和高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在能源領域,突破了石油勘探、大型煤炭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壹批關鍵技術,攻克了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壹批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非典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疾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壹批新藥創制成功,中醫藥發展壯大,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提升。五年來,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壹步增強。2002-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加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五千八百萬到兩萬五。隨著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逐年增加。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到21萬件,居世界第四位。
5.高技術產業規模繼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技術產業平均增速達到27.0%,比“九五”期間的平均增速高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制造業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貿易結構得到優化,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壹半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發投入占全國的1/3;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3.26萬件;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到8520.5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65438+8億元,工業總產值265438+8.73億元,工業增加值502654.38+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7.科技投入的規模和力度繼續加大。2006年,全社會科技經費支出總額為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總額為30034.38億元,居世界第五位。R&D投入強度不斷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1.42%。五年來,全國財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17%的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到1000.97億元,比上年增長25.0%。
8.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05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3500萬,世界排名1。2006年,我國全職R&D人員達到654.38+0.5萬人/年;壹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壯大,45歲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科研人員總數的80%;高校在校生總數達到2300萬人,是世界上培養科技人才最多的國家。
9.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技術創新中的骨幹和主導作用進壹步發揮。2006年,我國企業研發經費總額達到2134.5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額的71.1%,企業發展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湧現。民營科技企業從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到2006年的65438+50萬家。高校研發人員22.7萬人,取得了人體細胞衰老領先基因、下壹代互聯網示範工程、家蠶基因組等壹批重大創新成果。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市場化創新能力加強,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壹步增強。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了壹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
10.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壹步拓展。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96個國家簽署了102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簽署了1000多項部門間科技合作協定,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府間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框架。中國積極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參與了ITER、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國際對地觀測、地球空間雙星探測、人類肝臟蛋白質組、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等國際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科學家和科技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進壹步拓寬,人員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便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迄今為止,中國參加了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206名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中擔任各級領導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