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陸雙芳,張敏主編,《油氣地球化學》,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年,***320頁。
3.盧雙芳、、王、等。,天然氣富集主控因素定量研究,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年,***230頁。
4.陸雙芳,有機生烴動力學理論及其應用,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128。
5.趙、周興喜、盧雙芳等。,塔裏木盆地天然氣分布規律及勘探方向,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6.趙,陸雙芳,等.塔裏木盆地天然氣成藏與勘探,2003,石油工業出版社,
7.黃滌凡,張大江,張,等.中國未熟-低熟油的成因機制,成藏條件及勘探方向,千余字,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8.龐,等,《煤系烴源巖控制油氣的排烴門限理論及其應用》,6萬字,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
9.黃帝凡、秦匡宗、王鐵冠、趙希拓等。,煤成油的形成及生烴機理,8.8萬字,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
10,黃帝凡,秦匡宗,王鐵冠,趙希拓等。,煤成油的形成和機理,88000字,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11、黃帝凡、王鐵冠、華阿信、黃曉明等,煤成油地球化學新進展,3.8萬字,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12,黃,主編,中國未熟油和凝析氣的形成與分布規律,38000字,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13,付曉泰,趙希拓,盧雙芳,劉小燕,王振平,大學化學基礎,寫作65438+百萬字,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5。
14,劉小燕,盧雙芳,石油有機地球化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 1。盧雙芳,李,,馮子輝,李景坤,霍,,薛海濤,,沈嘉年,2009,松遼。
2.盧雙芳,,,,黃振凱,沈嘉年,薛海濤,2009 .化學動力學方法及其在吐哈盆地低成熟天然氣評價中的應用,地球化學,38 (1): 68-74 .
3.盧雙芳;王瓊;李吉均;劉少軍;沈嘉年;薛海濤,2008,低成熟天然氣評價方法及其在松遼盆地北部的應用,天然氣地質,19 (1): 8-12。
4.盧雙芳;劉少軍;沈嘉年;海濤薛;許;胡惠婷;王敏,2008,評價生物氣生成量和生成期的元素平衡法及其應用,地球科學前沿,15(2):195-199。
5.盧雙芳;許;劉少軍;沈嘉年;海濤薛;王敏;胡惠婷,2008,碳同位素平衡法評價生物氣生成期及其應用,沈積學報,26 (2): 308-313。
6.盧雙芳;黃振凱;劉少軍;劉海英;王敏;沈嘉年;薛海濤,2008,吐哈盆地生物氣-低成熟氣的元素平衡評價方法及其應用,沈積學報,26 (6): 1063-1070。
7.盧雙芳,季先偉,,薛海濤,沈佳年,2008 .松遼盆地濱北地區油氣運移及油源對比,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7 (2): 1-3。
8.陸雙芳,安德,,馮子輝,,沈嘉年,2007,輕質油中含油有機物傾倒評價方法的探討與應用,石油學報,28(5)63-71。
9.盧雙芳,,沈嘉年,,薛海濤,2007,松遼盆地齊家-古龍凹陷凝析氣藏成因,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2 (2): 209-212。
10.盧雙芳,鐘寧寧,薛海濤,潘長春,,李紅濤,2007,碳酸鹽巖二次生烴化學動力學研究及其意義,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37 (2): 178-184。
11.盧雙芳,王敏,,許,薛海濤,,2006,封閉體系和開放體系模擬實驗結果對比研究及其意義,沈積學報,24 (4): 282-288。
12.盧雙芳,許,沈嘉年,張斌. 2006 .富臺油田生烴期與生排烴期的匹配關系.新疆石油地質,27 (3): 270-272 .
13.盧雙芳,,薛海濤,黃光裕,許,2006,碳同位素分餾模型對比研究,天然氣工業,26 (7): 1-4。
14.盧雙芳,,薛海濤,許,2006,油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餾的化學動力學及其初步應用,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36 (5): 826-829。
15.盧雙芳;徐鳳鳴;王躍文;李吉均;沈嘉年,2006,腐泥型有機質發育區凝析油(氣)和輕質油資源評價方法的探討與應用,第四屆油氣成藏機理與資源評價國際研討會,
16.盧雙芳;郭春平;沈嘉年;汪峰;廖前進;於,2005,化學動力學方法在黃驊坳陷未熟-低熟油資源評價中的應用,中國石油勘探,(6): 18-23。
17.盧雙芳。劉心穎。王振平。王躍文。2005松遼盆地深部剝蝕的探討及其意義,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4(1),20-22。
18陸雙芳;鐘寧寧;海濤薛;李吉均;李紅濤,2005,碳酸鹽有機質二次生烴的化學動力學研究及其意義,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研討會,37 (2): 178-184。
19.盧雙芳;沈嘉年;海濤薛;王躍文;劉心穎;李紅濤,2005,松遼盆地齊家-古龍凹陷凝析氣藏成因機制研究,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研討會,32 (2): 209-212。
20.盧雙芳;李吉均;海濤薛;沈嘉年;王躍文,2005,有機質氣化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的瑞利模型和動力學模型對比研究,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研討會,
21.盧雙芳;李吉均;海濤薛;王躍文;沈嘉年,2005,油成氣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動力學研究,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
22.盧雙芳;許;沈嘉年;王躍文;薛海濤,2005,封閉體系與開放體系模擬實驗結果的對比研究及其意義,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研討會,
23.盧雙芳、、楊、沈、。2004,Cipov方法在天然氣儲量預測中的應用,天然氣工業,24(4),13-15。
24.陸雙芳,2004,塔裏木盆地天然氣成藏條件及勘探方向,大慶石油學院,
25.盧雙芳;海濤薛;傅曉泰;康萬裏;王;王振平;朱元海;王亞純;張雲翔;劉;沈,2004,泡沫復合驅油水兩相天然氣分布動態研究,大慶石油學院,
26.盧雙芳,王,,,2003 .從天然氣富集主控因素分析中國主要含氣盆地天然氣勘探前景.石油學報,24 (3): 34-37 .
27.盧雙芳,,,王,,2003,天然氣富集主控因素分析,天然氣工業,23 (6): 7-11。
28.盧雙芳,沈嘉年,王振平,李春,2003,海拉爾盆地煤層氣資源評價及潛力分析,煤田地質與勘探,31 (6): 28-31。
29.陸雙芳,薛海濤,鐘寧寧,2003,地質歷史時期烴源巖有機質豐度和生烴潛力的模擬計算,地質評論,49(3),292-297。
30.盧雙芳,薛海濤,鐘寧寧,2002,石油保存下限化學動力學研究,石油勘探與開發,29(6):1-3。
31.盧雙芳,,付曉太,,,薛海濤,未熟-低熟油形成的化學動力學理論及其初步應用,沈積學報,2001,19(1)130-65438+.
32.盧雙芳;趙;富光;王,2001,塔裏木盆地庫車油氣系統富氣主控因素分析,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33
33.盧雙芳;趙;富光;王,2001,塔裏木盆地庫車油氣系統富氣主控因素分析,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5(3):10-13。
34.盧雙芳;劉小燕;傅曉泰;王振平;馮亞麗;方利民;海濤薛;屈;王亞純;任董卿;王峰,2001,未成熟油和未成熟油生成的化學動力學理論及其在松遼及外圍盆地的應用,大慶石油學院,
35.陸雙芳,馮亞麗,劉小燕,付曉泰,2000,與未成熟-低成熟烴源巖有關的有機質樣品宏觀熱解特征及其意義,石油勘探與開發,27(1):16-19。
36.盧雙芳,王亞春,龐,薛海濤,2000,煤系烴源巖排烴門限影響因素的模擬計算,石油大學學報,24(4):48-57。
37.盧雙芳;王振平;傅曉泰;劉小燕;趙,2000,從油氣生成期探討塔裏木盆地油氣勘探,石油學報,21(4):7-12。
38.盧雙芳,付曉泰,李,,,2000,塔裏木盆地成熟有機質生烴動力學模型原始參數的恢復及意義,地質評論,46(5):556-560。
39.盧雙芳,,,趙,1999,塔裏木盆地氣源巖有效性標準研究,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4):299-301。
40.盧雙芳,付曉泰,薛海濤,王峰,王雲龍,1999,松遼盆地北部未熟-低熟石油資源評價,中國石油勘探,4(4):43-47。
41.盧雙芳,王,,海拉爾盆地煤系烴源巖烴源條件評價,參見蘇等,大慶油田發現40周年紀念論文,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118-128。
42.盧雙芳,陳欣,付曉泰,1997,有機質生烴動力學模型及其在臺北凹陷的應用,沈積學報,15(2):126-129。
43.盧雙芳,付曉太,,曲,薛尚義,1997,原油分餾氣化學動力學模型及其初步應用,地質學報,71 (4): 367-373。
44.陸雙芳,奧利維亞,陳欣,1997,生烴動力學模型在呼和湖凹陷烴源巖評價中的應用,中國石油勘探,1997,2 (1),41-46。
45.盧雙芳,奧利維亞,付曉泰,王振平,1996,鏡質體生烴反應動力學模型的標定及其在熱歷史恢復中的應用,沈積學報,14 (4): 24-30。
46.盧雙芳,付曉太,,曲,1996,煤巖有機質熱模擬生成油氣的動力學模型及標定,地質科學,17 (1): 47-53。
47.盧雙芳,趙希玉,奧利維亞,劉小燕,黃迪凡,1996,煤成烴和運移的模擬實驗──芳烴產物的特征及其意義,石油學報,17 (1): 47-53。
48.盧雙芳;傅曉泰;劉小燕;曲,1996,油成氣的動態模型及標定,天然氣工業,16 (6): 6-8。
49.盧雙芳,黃滌凡,程克明,蔣,1995,甾體標誌物在煤成油生成和運移模擬實驗中的特征及意義,沈積學報,13 (4): 93-98。
50.盧雙芳;劉小燕;屈;奧利維亞,1995,海拉爾盆地呼和湖凹陷有機質原始生烴潛力和原始豐度的恢復,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 (1): 31-34。
51.盧雙芳;奧利維亞;黃帝凡;趙希玉;劉小燕,1995,煤巖顯微組分生烴動力學,中國科學(B),25(1):101-107。
52.盧雙芳,黃滌凡,程克明,1994,煤成烴生成與運移模擬實驗中固體殘渣的特征與演化,石油勘探與開發,21 (3): 46-51。
53.陸雙芳,趙希玉,黃滌凡,奧利維亞,劉小燕,1994,煤成烴生成和運移模擬實驗研究ⅰ。氣態和液態產品的特性和演化,石油實驗地質學,16 (3): 290-302。
54.陸雙芳,劉小燕,奧利維亞,幹酪根類型數值的再討論,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93(增刊)(2),第85-88頁。
55.盧雙芳;奧利維亞;吳如意,1990,松遼盆地西部北部生油排油新計算模型及其應用探討,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4 (3): 7-12。
56.盧雙芳,李太明,郭慶福,劉躍光,孔慶雲,1988,逐步判別分析在松遼盆地西部油源對比中的應用,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2 (4): 1-6。
57.盧雙芳,龐,李太明,,1986,幹酪根類型的數值討論,天然氣工業,6 (3): 17-23。
中國氣源巖科學中碳酸鹽巖有機質富集閾值的研究。2004年(S2)
59、鐘寧寧、盧雙芳、黃、誌龍等。烴源巖熱演化過程中的有機碳變化及其控制。d,2004年(S2)
60、盧雙芳、劉少軍、沈嘉年等。元素平衡法在生物氣生成量和生成期評價中的應用,地球科學前沿,2008(2)
61、李吉均、呂雙芳.徐家圍子斷陷油氣運聚效率及成因研究.地質學報,2008(3)
62.王敏;盧雙芳;範立新;王躍文;秦培瑞;合采井單層貢獻率定量新方法,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9,33(1),5-7。
63.安娜·丁;盧雙芳;馮子輝;惠榮耀;方巍;王躍文,2008,生物氣源巖中原核生物的改造指數及新評價方法,石油勘探與開發,35 (1): 59-66。
64.許;盧雙芳;陳建發;李吉均;馬光宇;李玲,2008,徐家圍子斷陷深層烴源巖生氣評價,石油學報,29 (6): 846-852。
65.、呂雙芳、薛海濤、胡、謝增業、許,2008 .川東北飛仙關鮞灘氣藏天然氣運聚效率,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3 (4) 565-571。
66.王敏,盧雙芳,,沈嘉年,薛海濤,2008,有機質生物氣生成的生化動力學模型及其應用,石油學報,29 (1) 75-78: 4-7。
67.海濤薛;王歡歡;盧雙芳;鐘寧寧,2007,碳酸鹽巖油源巖有機質豐度分類及評價標準,沈積學報,25 (5): 782-786。
68.王敏;盧雙芳;王永峰;馬;張,2007,BP人工神經網絡在合采井單層產能貢獻率分配中的應用,大慶石油學院學報,31(6):8-21(122)。
69.王敏;盧雙芳;胡惠婷;沈嘉年;薛海濤,2007,生物氣生成的化學動力學模型及其應用——以柴達木盆地為例,地質學報,81 (3): 428-432。
70.王躍文;盧雙芳;惠榮耀;丁安娜,2006,松遼盆地濱北地區生物氣資源預測,天然氣工業,26 (7): 18-21。
71,海濤薛;韓石;盧雙芳;沈嘉年,2006,碳酸鹽巖氣源巖有機質豐度分類及評價標準研究,天然氣工業,26 (7): 25-48。
72.海濤薛;盧雙芳;張學軍;李政;沈嘉年,2006,濟陽坳陷下古生界碳酸鹽巖烴源巖評價,地球化學,35 (6): 609-614。
73.,盧雙芳,,張,,2005,多層合采產能比算法研究及應用,石油實驗地質,27 (6): 630-634。
74.海濤薛;盧雙芳;付曉泰,2005,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氣在油相中溶解度的預測模型,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6 (4): 444-449。
75.沈嘉年。盧雙芳。2005.氣洗對油氣組分影響的理論探討。地球化學,34(2):161-172。
76.鐘寧寧。盧雙芳。黃智龍。張友生。薛海濤。潘長春。2004.烴源巖生烴演化中TOC值的演化與控制。中國科學系列D,34(s 1):120-126。
77.海濤呂雪雙芳鐘寧寧。2004,碳酸鹽巖氣源巖有機質豐度下限研究,中國科學系列D,34(s 1):127-133。
78.鐘寧寧;盧雙芳;黃智龍;張友生;薛海濤,2004,烴源巖TOC值變化與生排烴效率關系的探討,沈積學報,22 (5): 73-78。
79.薛海濤,盧雙芳,傅曉泰,胡春明。溶解原油體積系數和密度的預測模型。地球化學,2003,32 (6): 613 ~ 618。
80.趙,呂雙芳. 2003 .庫車坳陷兩期成藏及其對油氣分布的影響.石油學報,24 (5): 16-20 .
81,薛海濤,盧雙芳,付曉泰,張揚學,張斌,2003,烴源巖吸附甲烷的實驗研究,石油學報,24(6):45-50。
82.趙;盧雙芳;李繼安,2002,庫車油氣系統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氣源探討,石油勘探與開發,29(6):4-7。
83.趙,呂雙芳,王廷棟,. 2002 .克拉2氣田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成藏過程.科學通報,47(S):109-115 .
84.田春誌,盧雙芳,付曉泰,李,2002,塔裏木原油高壓裂解成氣的化學動力學模型及其意義,沈積學報,20(3):488-492。
85.劉小燕,呂雙芳,易英傑,2000,海拉爾盆地煤及煤系泥巖生排烴定量評價,煤田地質與勘探,41(6),17-19。
86.趙;陸雙芳,2000,原油二次裂解氣-天然氣的重要生成途徑,地質評論,46(6):645-650。
87.黃滌凡,陸雙芳,1999,煤成油地球化學研究現狀與展望,地球科學前沿,6期(增刊),183-194。
88.趙,周興喜,盧雙芳,1999,塔裏木盆地——壹個富含天然氣的盆地,天然氣工業,19(2),13-18。
傅曉泰(傅曉泰),王振平(王振平),盧雙芳(盧雙芳),1996,氣體溶解於水的機理和溶解度方程,中國科學(B輯),第39卷,第5期:500-508。
90.奧利維亞,陸雙芳,趙希玉,劉小燕,1991,原始有機質豐度的恢復及其意義,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10 (4): 20-26。
91,李太明,盧雙芳,壹個數值型幹酪根類型指數,學報。石油地質,1990(1),P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