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達到51億元,增長9.8%,增速有望超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327元,增長9.4%;梅州財政總收入接近100億,達到97.7億元,增長9.3%;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突破30億元,達到30.8億元,增長13.5%。
●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再次獲得5億元扶持資金高分,全省“雙轉移”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
●2009梅州世界招商大會取得圓滿成功,成為全球嘉賓商界精英的盛會和世界嘉賓地區合作發展的盛會。
●客家博物館成功升級為中國客家博物館。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得到國家專家組充分肯定,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通過省級鑒定。
●在全省21個地級市的治安調查中,梅州以92.7分排名第壹。
●與梅州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省直部門、省屬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達43家,對外合作取得新進展。
●在廣東21地級以上市政府年度綜合績效評價中,我市排名全省第9位,在粵東西北12排名第壹。
壹年來,我們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項目當年成效顯著。堅持把投資作為實現“保增長”的重要手段,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3億元,增長14.2%。納入考核的50個續建和新開工項目,* * *完成投資865438+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85%,完成投資比例創歷史新高。梅大高速開工建設,西環高速進度加快,客都大道路基工程完工,梅州機場擴建工程正式啟動,電網建設項目年度投資計劃超額完成。荷樹園電廠三期已進入國家發改委審批程序,梅穎、浦梅鐵路預可研已開展,五華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紮實推進。力爭新增中央投資項目167個,總投資154億元,創歷史新高。
——重點行業實力增強。出臺《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實施辦法》,專項撥款6543.8+630億元,用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增資擴產。電力、建材、煙草、礦業、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六大支柱產業增加值達到6543.8+00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壹是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303萬千瓦,電力總產值達到8654.38+0.5億元,同比增長65.438+07.6%。二是以塔牌為龍頭的全省水泥生產基地建設加快。寧江65438+50萬噸回轉窯水泥已建成投產,油坑65438+50萬噸熟料項目已開工建設。全市建材產值達到50億元,增長14%。三是電子信息產業集聚能力進壹步增強,實現產值44.3億元,增長16.3%。博民電子二期建成投產,國威電子整體順利入駐,梅艷銅箔二期、匯勝達投影機項目全面竣工,梅州成為“廣東電聲器材產業基地”,豐順成為我市首個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四是汽車零部件產業初具規模。由廣汽集團和華強公司合資的廣汽華強汽車項目投產。雲山汽車試制成功,卡樂輪胎、BPW車橋三期等擴產項目全面完成。第五,在國家消費稅政策調整的影響下,“五葉神”卷煙產量達到29.54萬箱,同比增長11%。六是積極應對國際礦產市場變化,加快重點礦業項目建設,啟動平遠釹鐵硼項目建設,完成五華鉬礦主體工程建設,完成興寧夏蘭釩鈦磁鐵礦相關試驗工作。七是制藥、釀酒等潛力產業發展加快。華銀醫藥自主研發生產的流感病毒診斷試劑等4個產品通過國家審批,成為全國首批在國家醫藥產品管理局獲得產品註冊證的產品,為國家抗擊甲型H1N1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康奇利年產6000噸生產線、長樂燒新增產能2500噸建成投產。同時,與省科技廳的戰略合作紮實推進,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省級科技進步獎2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6億元。豐順縣被科技部定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於超起重、新馬陶瓷等5個品牌成為省著名商標。
——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紮實推進。以再次爭取省5億元產業轉移扶持資金為新動力,按照“生態園區、產業新城”的發展定位,全面加快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園區壹期開發基本完成,首批標準廠房、汙水處理廠、企業服務中心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建立了山區首家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團市委、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合作建立了“廣東青年(梅州)創業園”。積極完善市縣* * *享受機制,組織香港、臺灣省、東南亞、珠三角專場招商推介會13場,新引進企業37家,合同投資總額1.8億元;全市實際利用外資861.9萬美元,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3家。梅州經開區、蕉華工業園、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園實現產值27億元,稅收6543.8+0.2億元。
——農村改革和發展步伐加快。積極推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全市財政支農支出達到30.8億元,增長53%,農業總產值達到6543.8+075.6億元,增長6.4%。壹是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新增油茶114000畝,優質水果20000畝,南藥25000畝,珍貴樹木14000畝,新建特色漁業基地10000畝,新增萬頭養豬場2個,糧食總產量123萬噸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24個。我市被確立為“廣東省漢江上遊油茶及茶產業帶”,獲得國家和省財政三年扶持***1.7億元,興寧被命名為“中國油茶之鄉”。二是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5390元,增長7%。按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要求,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老區建設投入增加2倍以上,發放各類農民補貼近2億元。三是農村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認真實施15基本農田整治項目和全國人大提出的28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新增耕地4.3萬畝,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開發補充耕地任務。專門編制了梅州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3平方公裏。農業保險試點範圍擴大,土地流轉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紮實推進。梅縣區、蕉嶺被確定為“全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區/市)”,平原被命名為“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縣”。同時,全力應對秋冬連旱影響,成功抵禦“6.14”和“6.22”局部特大洪水。
——旅遊、金融等服務業蓬勃發展。壹是旅遊業的帶動能力進壹步增強。按照旅遊先行產業定位,加快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梅州雁南飛通過國家5A級評審,興寧申光、豐順龍井河、蕉嶺長潭等5個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客家旅遊產業園基本建成。積極實施國民旅遊休閑計劃,葉劍英紀念公園、潘坑公園等22個旅遊景點和休閑公園免費開放。成功舉辦了第三屆精彩客家自駕遊周、“追溯客家遷徙古道”等系列活動。梅州成為廣東最受車友歡迎的目的地,梅州市梅縣區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平遠入選中國最佳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大埔縣榮獲“中國十大最美鄉鎮”稱號。全市旅遊總人數55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5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和17%。二是金融業發展步伐加快。我市成為全省唯壹的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區,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全省已成立小額貸款公司,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16家。超華科技成功上市,上市公司總數達到7家,在全省地級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五。三大投融資平臺公司新增融資擔保近6543.8+06億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700億元,增長17%;貸款余額273億元,增長32%。三是以房地產為主的消費市場更加活躍。制定了《關於促進梅州市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梅州市購房辦法》等政策措施,積極拉動住房消費,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分別增長40%和45%。與省供銷社合作建設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體系,“千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3802萬元,居全省首位。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4億元,增長19.9%。同時,外貿出口增長16%,進出口總值增長3.5%,增速居全省第壹。
——民生大幅改善。全市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和基本住房保障財政支出70.6億元,增長24.7%,占壹般預算支出的72.8%。壹是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壹步建立。平原、梅縣區、梅江區、蕉嶺、興寧、五華先後啟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市參保人數達26.5萬人,居全省山區城市前列。全市月人均養老金和失業保險金分別增加174元和70元,達到879元和551元。農村合作醫療對所有市級定點醫療機構實現即時補償。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27萬元和8萬元。妥善解決了65438+3000名提前離崗或未參保的縣級以上國有集體企業職工,落實了3.3萬名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險待遇。為全市91萬農戶、400萬農房免費提供了家保,有效解決了907戶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為6500多名殘疾人提供了康復服務,新解決了1500多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率先將農村人均年純收入低於1500元的貧困家庭納入低保,優撫、低保、五保標準居山區城市首位。二是城鄉醫療服務水平進壹步提高。全面實施免費婚檢、產前檢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定額補償。全市6萬余人接種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市人民醫院住院樓全面竣工,嘉應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竣工投入使用。五華被評為全省首批“農村中醫藥建設先進縣”。三是勞動力培訓在轉移就業方面成效突出。編制了勞動力資源開發五年規劃,積極實施“壹戶壹技”和“三個壹百”行動計劃。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96543.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543.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1.65438。全市2040個行政村建立了村級勞動保障服務站,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縣、鎮、村四級網絡化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我市被評為全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先進單位。四是重點民生工程加快推進。180 km重點堤防加固工程超年度投資計劃。江南東部人居環境改善工程穩步推進,貴都公園建成開放。梅州大堤東堤完成主體工程,南堤加固擴建、興寧合水水庫等11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全面完成。梅州市內澇治理和梅江大橋大修加固工程圓滿完成。城市管道天然氣建設進展順利。全市新建和改造國、省、縣道431公裏,危橋69座,農村公路1公裏。125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竣工。同時,“梅州民聲”、“看民生”、“民生820”、“專業熱線”、電子監察等8個輿情訴求渠道進壹步暢通,收到群眾來信3150封,回復率100%。我市被列為“實施網絡民生民心工程試點示範”。
——宜居城鄉建設亮點多多。以省市宜居城鄉示範城市建設為契機,以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創建為抓手,不斷加快城鄉建設步伐。壹是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完成22個中心鎮和35個重點鎮總體規劃、7個縣(區/市)城鎮體系規劃和248個村莊整治規劃。為確保城市市政園林公共設施的財產安全,建立了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短信語音系統。新建和改造市政道路5000余米、路燈線路23公裏,在主要交通要道設立隔離帶,努力建設城市公共交通網絡,公交線路覆蓋率達到90%以上。深入開展超載、超速、酒駕等9項專項整治行動,全市道路交通秩序進壹步好轉。二是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出臺了《清涼山飲用水源水質保護管理辦法》和《梅州市飲用水源突發汙染應急預案》。梅江水質保持優良,漢江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梅州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100%,年安全供水率達到100%。梅城江南汙水處理廠實現正常運行,各縣(市)汙水處理廠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淘汰落後水泥生產線19條,產能1.73萬噸,淘汰落後鋼鐵企業250家,產能356萬噸,梅州市梅縣電廠1、2號機組全部關停,淘汰落後產能全省領先,全面完成汙染減排任務。梅州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我市被評為“全國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先進集體”,龍鳳生活垃圾填埋場通過住建部壹級評估,梅城公廁建設管理模式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三是生態建設不斷加強。省市生態文明(林業)示範點建設紮實推進,1,017家木材加工廠(點)整改關閉。全年造林面積2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平原南臺山、蕉嶺鎮山公園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梅州被評為“中國十大綠色環保標誌性城市”,蕉嶺被評為“中國全面小康生態文明縣”,大埔成為省級林業生態縣。四是平安梅州建設成效顯著。出臺了創建平安鄉鎮(街道)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試行辦法,大力開展整治“黑網吧”、“無照酒吧”行動,積極開展“化解信訪積案年”。成功調解糾紛2.43萬起,調解成功率97.4%。大埔被評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我市治安和公眾滿意度位居全省第壹。全面落實安全生產“壹崗雙責”制度,制定村級安全生產監察員管理規定,建立公共場所消防安全聯合監管執法機制。市消防指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各縣(市、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全部成立。非煤礦山、煙花爆竹、食品藥品等重點領域監管進壹步加強,聘用村級護林員4465438人,建立基層撲火隊伍近2000支。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繼續好轉。
——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壹是教育取得新成就。認真落實《關於進壹步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實施意見》,加快普通高中擴容提質,高中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1.5%。制定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加強職業教育資源整合。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達到6.4萬人,市級技工學校成功晉升為國家高級技工學校。嘉應學院有30個專業授予學士學位,招生規模創歷史新高。全市首批193名代課教師通過考試,成為公辦教師。60多萬中小學生享受免費義務教育,2.3萬名中等職業(技術)學生獲得學生資助。切實加強“防控輟學”和學校安全工作,全市學校將實現“六無”。重新編寫了鄉土教材《客家梅州》,免費發放給全市中小學生。梅江區“創建強市”成功,蕉嶺縣提前通過教育強縣驗收,13個鎮(街道)成為全省教育強鎮。二是世界客家品牌得到進壹步打磨。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大會成功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65,438+0,500多名客商代表和嘉賓參會,250多家知名企業的65,438+0,000多種產品在會上展出。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加快推進,客家龍屋申遺工作全面啟動。客家形象成功上演,桃花雨赴京參加“慶祝建國60周年”演出,出版《商人與商人人物介紹》。“萬村文化劇”、“農家書屋”等基層文化活動廣泛開展。五華采茶戲、蕉嶺蓮池舞等8個項目新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大埔百候鎮、梅縣區茶山村、興寧刁田村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梅縣區、蕉嶺縣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三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與省體育局共同推進足球之鄉振興十年計劃,成為全省唯壹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重點城市,蕉嶺縣被評為“全國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先進縣”,第六屆市運會、第五屆市殘運會取得圓滿成功。外事、僑務、對臺工作取得新進展。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更加熱心和支持家鄉建設。54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成為梅州第六批榮譽市民。廣州-梅州對口幫扶、粵閩贛合作進壹步加強,國防教育、人防、民兵預備役建設紮實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連續四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大埔被指定為江蘇中部縣。地方誌、檔案、社科聯走在全省前列,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慈善、紅十字、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物價、打私、氣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政務環境不斷優化。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第壹,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堅持向NPC及其常委會報告,向CPPCC通報有關情況,自覺接受監督。37條建議和151條提案全部得到答復,反饋滿意率分別達到100%和99.3%。同時,更加註重發揮工會、* *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群眾組織的溝通橋梁作用。二是堅持依法行政。制定出臺《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見》,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行政復議工作,有效落實政務公開和重大決策聽證制度。三是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全面落實增值稅轉型、困難企業減免稅等各項財稅政策,取消和停征行政事業性收費100多項,減輕企業和群眾負擔5.4億元。四是著力提高行政效率。電子監察系統建設不斷完善,政府采購、建設工程交易、國土資源交易、產權交易、重點工程建設等8個子系統建成使用,電子監察績效評價居全省首位。印發《重點工作督查方案》,為重點項目審批開辟“綠色通道”,確保重要工作和重點項目分工明確、責任落實、進展順利。第五,高度重視反腐倡廉。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制定出臺《梅州市重大建設項目監督檢查辦法》,重點加強新增中央投資項目、省市重點項目的監督審計和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堅決防範在加大投資、擴大內需情況下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市政府班子在全省黨政班子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中被評為“良好”。同時,政府機構改革順利推進,機關作風評議活動深入開展。24個市直單位領導參與熱線,解決群眾咨詢投訴反映的問題436個,查處整改8件。違法占地、違法建築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五個零增長、四個減半”得到有效落實。
各位代表,過去壹年取得這些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梅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齊心協力,各級人大代表的依法監督和大力支持,各級CPPCC委員的民主監督和積極參與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向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駐梅州的解放軍,向武警官兵、人民警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支持我市發展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以及中央和省駐梅單位、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鄉村聖賢,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壹是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夠快,推進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力度不夠大。二是招商引資效果不明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緩慢,民間投資動力不足。三是農業產業化步伐有待進壹步加快,農民增收問題依然存在。四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特別是受國家調整煙草制品消費稅政策影響,重點稅源影響較大。五是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中的壹些熱點難點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六是壹些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和效率有待進壹步提高。我們將高度重視並積極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