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壹星”其壹指原子彈和氫彈、另壹彈指導彈;壹星指人造地球衛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兩彈壹星研制成功,標誌著新中國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強大的國家。1、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壹顆自主研制的原子彈。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原子彈爆炸的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於維護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壹顆氫彈。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爆炸成功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用的時間在世界核大國裏最短。2、1964年6月第壹顆地對地導彈試射成功。1966年10月,成功試射了裝載核彈頭的中程地對地導彈。70年代開始,我國裝備自主研制的戰略遠程導彈。1980年,我國在太平洋海域發射洲際導彈成功。我國具備了核威懾反擊能力。
3、1970年4月22日,我國應用自主研制的長征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我國發射成功第壹顆返回式人造衛星。我國掌握了宇宙飛船的重要核心基礎技術。1981年我國成功的用壹枚運載火箭將三顆人造衛星送上宇宙。
4、我國航天事業的新進展
我國自主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世界上具備先進水平。具有穩定可靠、安全、運載力大的優點。⑴、1999年11月,我國成功發射第壹艘無人宇宙飛船“神舟壹號”。⑵、2003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第壹艘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宇航員楊利偉成為中國第壹位遨遊太空的人。⑶、2005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將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送入太空。實現了多人多天太空飛行。⑷、2007年10月24日,中國自主研制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壹號發射成功。傳回首張月面圖像。第壹幅月球照片正式對外公布,這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工程的影響: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壹座裏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⑸、2008年9月25-27日,神舟七號宇宙飛船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宇航員翟誌剛實現太空出艙行走。6、2010年國慶節,我國發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7、2011年9月29日,我國成功發射“天宮壹號”目標飛行器,11月1日,成功發射“神州八號”宇宙飛船,兩個飛行器勝利實現交會對接,11月17日,神八飛船勝利返回。
第二方面:民用科學技術
1、雜交水稻
(1)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在1973~1975年首次在世界上完成了雜交水稻的研制工作。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雜交水稻,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1974年培育成功第壹個雜交水稻品種;1975年完成大規模制種試驗和高產試驗。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獲得國家科學最高技術獎。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袁隆平研制的雜交水稻。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貢獻。
2、“863計劃”―――是我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簡稱。1986年3月,中國科學院四位老科學家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聯合向黨中央寫了壹封信,題為《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向黨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八六三計劃於1987年開始實施《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後稱“八六三計劃”。
(2)內容:《863計劃綱要》,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3)863計劃的歷史意義:863計劃的實施,大大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水平,取得了壹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並掌握了壹批關鍵技術,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實力,使我國在高技術領域有了自己的陣地。帶動了我國高技術極其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3、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
1958年,中國第壹臺電子計算機誕生;1970年中國開始研制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改革開放前中國計算機技術與西方差距僅三年;1974年至1987年王選院士研制成功漢字激光照排機術。1983年中國研制成功每秒運算億次的銀河壹號計算機;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的網絡時代開始了。2001年之後,中國開始迅速普及寬帶網。2002年,中國自主研制的芯片“龍芯”誕生。2008年9月,中國研制成功每秒運算230兆次的“曙光5000”超級計算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2010研制成功的“曙光-6000”超級計算機將普遍采用國產的龍芯-3中央處理器,中國的大型機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內核。2010年6月1日,,曙光“星雲”超級計算機系統發布,它的運算速度達到3000萬億次,實測運算速度每秒1271萬億次在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第二。 20世紀末,人類進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以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正在改變著世界,引起社會和經濟的深刻變化。1993年中國開始接入互聯網,互聯網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掌握新壹代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到2011年我國網民達到5.2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成為世界上互聯網規模最大的國家。手機上網3.65億人。中國的信息化程度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4、突破了壹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建設了舉世矚目的南京長江大橋、成昆鐵路、焦柳鐵路、葛洲壩水利樞紐等重大工程。進入新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進展。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壹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5、在重大疾病、新藥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我國研制成功復方青蒿素、成功實現斷肢再接、完成肝臟等多器官移植、研制出乙肝疫苗在內的多種抗病疫苗。在資源環境、公***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壹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發公***衛生事件和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6、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公***領域的創造發明領域取得壹批成就。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訊、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壹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