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求嶽麓版 高中歷史 必修壹 各章節知識點總結 要詳細 必采納

求嶽麓版 高中歷史 必修壹 各章節知識點總結 要詳細 必采納

歷史必修壹復習提綱

第壹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於 夏朝, 啟 即位後,王位世襲制取代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壹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壹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於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後期,王權衰落,。由於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誌性事件就是

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余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

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壹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壹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禦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壹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壹些諸侯國在新兼並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壹後,在全國範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壹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還有鄉、裏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誌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壹,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壹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臺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相權壹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後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並行。郡守和丞相分別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將道的監察長官改為觀察使,道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朝中後期,設置藩鎮,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⑦從漢至元,中央嚴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權。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壹切大權。

中央設丞相(決策),禦史大夫(監察),太尉(武事)

標誌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廢分封,設郡縣,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命。

漢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漢初:三公九卿。

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

東漢光武帝:設尚書臺,皇帝總攬大權。 漢初,郡國二制並行,諸侯勢力坐大,對中央造成威脅。漢武帝後期設州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末年,州、郡、縣三級。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隋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 州、縣兩級

唐 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和尚書省(執行,下設六部),相權壹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君權的獨尊。此後歷朝沿用。 州、縣兩級,唐太宗設立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形成(道)、州、縣。

唐朝中後期,節度使權力擴大,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門下 二府

最高軍政機構 樞密院

分割宰相財政權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權 參知政事

削弱相權,皇權進壹步加強。

地方行政制度為路、州、縣

綜合漢蒙政治制度,中書省(行政,統領六部),樞密院(軍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務)。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轄外,地方設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行省擁有大權。邊遠地區設宣尉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壹。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明 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高峰。

明太祖設殿閣大學生,作為侍從顧問。成祖時內閣制確立。宣宗給閣臣票擬權。

地方設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揮司(軍政)和按察司(監察)三司。

清 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高於內閣、六部,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時,設立南書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

,集權於皇帝。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筆錄和傳達皇帝旨意,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1、宰相制度的廢除:①明朝初,沿襲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②明太祖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後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內閣的創立: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

,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

票擬權。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壹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清:3、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①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實行部落貴族***同議政的傳統。②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壹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

,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④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⑤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麽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壹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

消極作用:皇權極度膨脹,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際,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英國的

、美國的獨立戰爭等),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極大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從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第二單元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臘文明的搖籃

特點——地理環境因素影響

①經濟:三面環水,港灣眾多,特別是通向西亞的航路上遍布島嶼,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因此,希臘的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較發達。

②對外關系:由於航海與海軍對古希臘有重要意義,地少人多的古希臘人往往憑借這方面的優勢向海外殖民擴張。

③政治:希臘城邦的特點是

,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雅典民主政治

梭倫:根據財產的多少,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各級公民都可參加,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克利提斯:設五百人議事會,輪流執政,

伯利克裏:(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發放觀劇津貼,是雅典在

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意義:①創新性:為人類提供了壹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民主的運作方式,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優越性:多數人決策,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公職人員有多數人選舉產生,時期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進步:推動了

的發展,使希臘文明成為古代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僅僅是對公民群體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它國公民,都沒有享有民主的權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壹切公職由選舉和抽簽產生,這種輪番而治極有可能導致極端民主化,導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十二銅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他明確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

意義:①是平民的勝利;(原因:因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

②這項法律是羅馬法的淵源,是羅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系最終完成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七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640年,英國成為***和國,1688

意義: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願望,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權利法案》:1689

內容:①從立法、司法、財政、軍事等方面限制王權;

②把議會擁有的自由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義:

①國王與議會關系: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②王權與法律關系:國王只能在憲法規定的範圍內行使權力,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③統治方式變化: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制,英國社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特點:議會權力

,君主統而不治

責任制內閣:首相掌握國家大權

①“光榮革命”後,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也隨之增強;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壹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內閣制形成;

③發展:19世紀中期,隨著選舉制的逐步擴大和兩黨制的發展,議會選舉變成兩個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臺組閣。

八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嚴重問題:①邦聯權利有限,無權征稅,不掌握兵權

②各州的權利很大,有權征兵,征稅和發行貨幣

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蕩

④美國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常屬於不利地位,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1787年,頒布聯邦憲法,

內容:①規定美國是壹個聯邦制的國家,權利高於各州

②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

聯邦制原則:規定了壹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總統、壹個全國性的議會、壹個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總統:最高的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憲法否決權、任命高級政府官員權力;

議會:財政權和立法權;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憲法的解釋權

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二三時年代,是美國兩黨形成的重要時期,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九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張

艱難的法蘭西***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發

1791~~1792 君主立憲制

1793~~1804 第壹***和國

1804~~1814 第壹帝國

1815~~1830 復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和國

1852~~1870 第二帝國

法國***和政體的確立

1875 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和國的憲法

影響:***和體制最終確立,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德意誌帝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帝國元首是“德意誌皇帝”。皇帝有權任命帝國首相和帝國官員;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有權簽署和公布帝國法律並監督法律的實施;帝國軍隊由皇帝統率,軍官均由皇帝任命.總之,皇帝是最高權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壹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唯壹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準預算。

德意誌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點

政體 國家元首及權力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權力

與地位 權力

中心

英 君主立憲制 國王世襲;

國王僅扮演儀式性角色,是國家的象征 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擁有最高行政權和創意立法權; 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德 皇帝是帝國元首,世襲;任命帝國首相和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簽署公布法律和監督法律實施,統帥軍隊,任命軍官; 皇帝任命首相與官員,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 直接選舉產生,不能組成代議制政府,對政府沒有監督權,只有批準預算權。 皇帝

美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立法否決權、任命政府高級官員和組織政府的權力; 總統任命政府高級官員,政府對總統負責 擁有有立法權、財政權,與總統、聯邦法院相互制約 總統

法 民主***和制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具有創議法律權、解散眾議院的權力;總統與內閣部長***同向議會負責; 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命令須經各部部長副署,內閣向議會負責。 擁有選舉總統權、立法權、創議法律權;總統和各部部長對議會負責,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權。 議會

核心特征:代議制民主;

議會擁有的***同的權力: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鴉片戰爭

1背景:(1)在中英對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2)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

,向中國走私鴉片。(3)工業革命後,英國急需打開中國市場,使中國成為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2中國的禁煙運動:(1)原因:鴉片輸入嚴重危害了清朝統治。(2)對虎門銷煙的評價:是中國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

3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4 虎門硝煙:面對鴉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在廣東緝拿煙販,收繳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即虎門銷煙。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國簽訂

上第壹個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①社會性質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上,戰前是壹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後通過壹系列不平等條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經濟上,戰前經濟上是壹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後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經濟開始解體。

②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務的變化:戰前是反對本國封建統治,戰後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質的變化: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⑤思想領域的變化:“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思想開始萌發。

所以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

開端。

鴉片戰爭後,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英國從中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美國和法國也脅迫清政府分別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

鴉片戰火再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英、法不滿足鴉片戰爭的

,要求進壹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戰爭性質:侵略的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①1856年,英法以“修約”訛詐遭拒絕為機會,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②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進逼天津。清政府先後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③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並洗劫了圓明園。④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三國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內容:(1)增開天津為商埠;(2)割九龍司地方壹區給英國。⑤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大量領土和主權,出現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的局面。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響: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的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十壹

運動

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沈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①興起:金田起義 1851年

②發展: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③全盛:1853-1856年進行北伐、西征和東征

北伐:目的:是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領導人:林鳳祥、李開芳。

結果:由於孤軍深入而失敗。

意義:牽制了敵人兵力,為西征和東征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西征:目的:為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

領導人:賴漢英

結果:石達開大敗湘軍,鞏固了天京

東征:目的:為斷絕清政府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

領導人:秦日綱

結果:奪取揚州攻破江北江南大營,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主要內容:

①基本內容是關於土地分配,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關於產品的分配,規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絕對平均分配的方案。

(2)評價:《天朝田畝制度》是

定都天京後,頒布的革命綱領。

革命性:首先它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鬥爭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在當時無法實現,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違背了小 生產者的本性,也不能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落後性:此綱領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沒有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範疇。

原因: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由於戰爭的環境,無法實施;

失敗原因:①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力量過於強大,聯合絞殺太平天國。

②主觀原因:壹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3)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4)歷史意義:①是

上壹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性質),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②它堅持14年,勢力達18省,嚴懲了中外反動勢力模③擔任反封建反侵略雙重任務。反對封建主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④壹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

《資政新篇》

內容:政治方面:主張民主

經濟方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文教方面:興辦新式學校

外交方面:與外國自由交流,但不允許外國幹涉中國內政

評價:《資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為振興太平天國而提出的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的願望,沒有實行。

十二 甲午中日戰爭和

侵華

甲午中日戰爭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但國內市場狹小,希望從戰爭中尋找出路。(2)歐美列強持縱容態度。(3)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導火線。

戰爭的經過

(1)爆發:1894年

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中國的運兵船,戰爭爆發。

(2)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失陷。

(3)黃海之戰:鄧世昌、林永升與艦同沈;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權。

(4)遼東之戰:聶士成率部抵抗;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

(5)威海之戰: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表明洋務運動的破產)。

《馬關條約》

內容: 壹、割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二、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三、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

危害: ①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賠款:加重

  • 上一篇:巧鹿技術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怎麽樣?
  • 下一篇:如何辨別門窗的好壞?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