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丁堰鎮經濟社會發展將處於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期、城鎮化加速期、更高水平小康向基本現代化邁進期。為了把握戰略機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特制訂本規劃綱要(草案),規劃期為2011~2015年。
第壹章 發展背景
第壹節 “十壹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十壹五”以來,全鎮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紮實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主動適應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搶抓發展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增創發展優勢,實現了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始終把增加全鎮經濟總量、提高人民收入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跨越發展的思路,積級策應宏觀調控,推進經濟迅猛發展,年終各項經濟指標考核排名持續位於全市前列。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8.28億元(現價,下同),上升到2009年的19.02億元,預計2010年完成22億元,年均遞增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5972.83元,上升到2009年的35845.55元,預計2010年可實現40800元。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5157萬元,上升到2009年的10343萬元,預計2010年完成12500萬元,年均遞增19.4%;地方壹般預算收入由2005年的1823萬元,上升到2009年的3557萬元,預計2010年完成4900萬元,年均遞增21.9%。連續多年在鎮級小康社會綜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新農村建設勢頭強勁。大力實施高效農業規模化工程,規模項目農業投入占比持續提高,由2005年的1.2568億元上升至2009年的2.539億元,占年計劃623.83%;設施農業面積穩定增加,2005年為1020畝,2009年增至3415畝;培育了壹批種植園區、養殖園區,新增鎮級種植園區5個,養殖園區5個。建立了鎮土地流轉中心,實現了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全覆蓋,累計流轉土地面積由2005年的400多畝增加到2009年的2500多畝,預計2010年流轉土地8000多畝。農民集中小區建設進展迅速。
工業經濟擴量提質。緊緊圍繞加快發展這壹主題,堅持工業第壹方略,加快轉型升級,努力構造新興工業格局,形成了以紡織、化工、服飾、皮革、機械為支柱的產業格局。工業經濟總量迅速擴大,2005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僅有35.14億元,到2009年已到達139.55億元,預計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 168 億元;2009年實現應稅銷售17.25億元,預計2010年實現應稅銷售收入23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到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總數達到20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5家,產值達25億元,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12%,占全鎮規模工業產值的40%。預計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總數達25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7家,產值達30億元。
招商引資、項目投入成效顯著。牢牢把握“工業強鎮”發展戰略要求,始終以招商引資為第壹要務,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抓項目、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05年全年形成合同外資3039萬美元,實際到帳外資485.7萬美元;引進市外民資 14167萬元。到2009年底完成註冊外資3078萬美元,實現到賬外資1238萬美元;預計2010年完成註冊外資3570萬美元,實現到賬外資1500萬美元。2005年全年完成項目投入8.4億元,新上項目50多個,擴改項目15個。到2009年全鎮完成工業項目投入9.38億元,預計2010年全鎮工業項目投入9.85億元。
服務業加快發展。我鎮立足產業優勢和比較優勢,發揮區位新優勢精心打造服務業,積極發展交通運輸、物流倉儲、餐飲服務、旅遊觀光農業、房地產開發等產業。到2009年,全年完成服務業投入1.59億元,服務業稅收近千萬元;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38億元,比2005年翻了壹翻。預計2010年服務業投入1.7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服務業投入1.24億元;服務業增加值4.2億元;服務業稅收1310萬元。
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緊抓項目建設、環境打造等重點工作,積極打造“魅力丁堰”,小城鎮建設成績顯著。2005年作為“十五”的最後壹年,確定了全鎮今後的村民集中點數量,全鎮確定了10個集中居住區,每個區入住2500人左右;2009年,集居區開工建設666戶,建成498戶,完成農民進城進鎮原住房拆遷復墾403戶,復墾土地面積294.14畝。2010年計劃農民集中區開工450套。農村通達工程全面完成,完成了《如臯市丁堰鎮區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5)》,鎮區框架全面拉開,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建設加快推進,334、226省道全面貫通。健身休閑廣場、農貿市場、星級酒店、汙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等建設到位。建成區人口2.66萬人,面積2.75平方公裏,綠化覆蓋率25.1%,城鎮化率48.68%。鎮容村貌不斷改善,居住環境不斷提升。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加大。節能減排紮實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有效實施。建設省級配套的汙水管網,建立垃圾收集處置、河道整治、道路養護、綠化造林“四位壹體”的管理體制,提高村級“戶集中、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收集處理水平;充實人員隊伍實施長效管理,對30位城管隊員定崗定職,每月進行考核評比,對全鎮環境實施長效管理。稭稈綜合利用率達99.5%,為全市創建稭稈機械化還田示範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夏圩、新堰、劉海、朝陽等4個村順利通過了“綠化合格村”驗收。我鎮代表南通及我市接受了省綠化造林工作抽查驗收並通過。
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始終堅持科學的發展,以人為本,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大力打造“丁香書韻” 教育品牌,放大丁堰鎮教育“壹條街”示範效應,通過了“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鎮”驗收,中心幼兒園成功地創建成如臯市第二家“省示範性實驗幼兒園”;丁堰中學調動壹切積極因素,努力追求高考目標達成效果的最大化,近年來高考本科達線人數上升幅度居全市所有完中前列,其中2009年本科上線率居同類學校第二,獲如臯高中教學質量評估二等獎。2005-2009年我鎮獲得“如臯市民政工作現進鄉鎮”榮譽;敬老院現內設168個床位,供養老人95人,2006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敬老院”,2007年被評為省“關愛工程”合格單位。人武工作穩步推進,2005年以來***有136人入伍,其中考取軍校11人,轉士官25人,高中直接考取飛行員3人,考取其他軍校10人。鎮衛生院順利完成改制任務。
幾點啟示:“十壹五”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鎮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總結經驗和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始終堅持跨越發展不動搖。堅定不移地把工業興鎮作為第壹方略、把招商引資作為第壹要事,實現了經濟社會各項指標跨越發展。二是始終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註重經濟社會同步推進,壹二三產同步轉型。三是始終堅持統籌發展不動搖。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城鄉壹體化,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四是始終堅持和諧發展不動搖。全面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進程,切實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大力營造良好平安法治環境,為建設更高水平小康鎮提供保障。五是始終堅持以黨的建設作保障。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三套班子整體聯動***抓轉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創先爭優***推轉型;統戰、人武、群團、社團組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助轉型。
第二節 “十二五”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是如臯加快轉型升級、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進而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學趕張家港、建設新如臯”發展速度繼續領先、總量位次不斷前移的持續追趕時期,是“三化”互動並進、城鄉壹體化加快推進、民生不斷改善、成果更加惠民的重要時期。
國內外、如臯的經濟形勢:壹是和平、發展、合作仍是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世界多級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總體保持增長,科技創新醞釀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初步預測,未來10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為2%,發展中國家經濟平均年增長率為發達國家的2-3倍。二是從國內看,“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國家將致力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擴大內需、農業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代工業體系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化、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社會建設、文化發展、改革開放等重點工作。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仍將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三是區域環境進壹步優化。長三角壹體化和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個中心城市建設將進壹步加快,功能清晰的沿海產業和城鎮帶將會加快形成。隨著國家壹類開放口岸正式獲批以及開發開放功能的日趨完善,如臯完全有可能搶抓機遇,加速跨江聯動、江海聯動,推進產業升級,實現快速崛起。總體看來,“十二五”時期,我鎮將面臨壹個充滿機遇的外部環境,這為我鎮在新起點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良好契機。
“十二五”期間,丁堰鎮擁有的發展機遇和條件:壹是發展理念新、轉型定位高。早轉型、快轉型已成為全鎮上下的自覺追求,鎮東部日化專業園區和西部高新產業園區起步早、推進快,成效好。二是區位優勢顯、項目質量優。沿海高速在丁堰設有出口,334省道即將全線貫通;上海制皂集團(如臯)、南通恒康海綿制品、楊天機電等壹大批優質項目相繼落戶。三是開發思路寬、發展態勢好。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的機制基本形成,大開發、大招商、大建設、大投入的發展態勢得到強化。
面臨的挑戰和不利因素:壹是經濟結構仍然不夠合理。紡織服裝、皮革、化工等傳統產業所占比例偏高,高新產業占比偏低,產業結構升級任務較重。二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亟待轉變。技術創新資源短缺,科技投入強度不足,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不夠等問題增加了轉型難度。三是和諧社會建設步伐仍需加快。社會事業投入相對不足,社會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難度增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十二五”時期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壹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立足丁堰發展的新階段,緊緊圍繞建成“基本現代化示範鎮”總體目標,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以民生幸福為根本,以學趕江陰新橋鎮為動力,著力提升丁堰鎮綜合實力和城鎮品位,加快推進經濟轉型與和諧社會建設,持續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第二節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丁堰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經濟質量顯著提高、科技發展顯著進步、文化實力顯著加強、人民生活顯著提升,社會和諧顯著增強、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建成全國文明鎮、江蘇省百強鎮、現代農業示範鎮、如臯市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先進鎮。成為以工業、物流、商貿為主導的綜合型中心城鎮、區域物流中心、中心城區的東大門、如臯市鎮域經濟的領頭羊。
經濟增長目標。2015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億元,年均增長26%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萬元,年均增長21.9%以上。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7:63:30。財政總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增長32%以上,其中:地方壹般預算收入達到2億元,年均增長32%以上。全部工業應稅銷售達到180億元,年均增長50.9%。“十二五”期間,規模工業投入累計80億元以上,實際利用外資累計2億美元。
社會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鎮總人口控制在7萬人左右,鎮區人口5萬人;新增鎮區人口3萬人、7500戶;城市化水平70%以上;高中教育普及率95%,高等教育入學率68%;每萬人擁有醫生數40人,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100%;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100%;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95%以上;城鄉村(居)民依法自治達標率100%。
生態環境目標。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0分;城鎮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80%;工業用水重復率7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0%;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工作率98%;建成區環境噪音達標覆蓋率80%;城鎮綠化覆蓋率45%。
民生改善目標。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3000元,年均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1000元,年均增長15%;恩格爾系數≤36%;農民居住向社區集中度明顯提高,房地產開發面積每年達25萬平方米以上,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2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50平方米;供水普及率100%;數字電視普及率100%;百戶電腦普及率95%。社會救助體系比較完備,動態消除低收入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動態全覆蓋。
第三章 工作重點及思路舉措
第壹節 開放型經濟
緊抓戰略機遇期,進壹步提升開放型經濟在丁堰鎮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到2015年累計實現到帳外資2億美元,外貿出口額達6億美元。
加強載體招商。高標準推進特色園區建設,建設以楊天機電、金象鋁業、恒康家居科技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丁堰西部高新產業園區,面積1500畝,目標產出100億元)、以上海制皂集團為龍頭的日用化工專業園區(丁堰東部工業園區,已建成區面積450畝,預留區面積600畝,目標產出100億元,其中上海制皂集團產出達50億元)、以丁紡、美國西東為龍頭的紡織服裝專業園區(已建成面積450畝,預留區面積500畝,目標產出20億元)。
聚焦重點招商。以培育30億元產業為龍頭,10億元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為目標,以電子、數控機械、船舶配套、汽車配件等先進制造業和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為重點放向,加大引進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外貿出口量大等的龍頭型項目。抓住新長鐵路、新334省道、沿海高速帶來的發展機會,大力引進運輸、通訊、倉儲等現代服務業項目。鼓勵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重大項目建設。禁止能耗高、占地多、有汙染的項目落戶。
轉變招商方式。堅持“重商、親商、富商、安商”的招商策略,堅持國內招商和國外招商同步推進,在以上海、浙江、蘇南為招商重點的同時,將關註點投向東南亞、日韓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實現由區位優勢、政策優勢招商向環境優勢、服務優勢、配套優勢、人才優勢招商轉變,圍繞主鎮區開發,沿海高速道口、丁平線和334線沿線等重要地塊,積極打造“商貿物流區”、“民營經濟區”,吸引大酒店、大賓館以及中介、信息等服務項目落戶,為項目招商提供配套服務。強化親商理念,進壹步營造招商氛圍,依法保障外商的投資權益。
發展外貿外經。堅持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實施積極主動的外貿外經戰略。充分發揮外貿扶持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出口企業調整外貿出口結構,加快扶持壹批龍頭型出口企業,培育起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出口優勢,形成以美國、歐盟、日本和香港為重點,以周邊國家為支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理分布的市場格局;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主動參與各種形式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有效利用境外的資源,發展海外工程承包,擴大國際農業合作。同時,加強對企業的指導和服務,防範各類風險。
第二節 工業發展
大力實施以工興鎮第壹方略,深入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高新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切實加大服務力度,不斷提高工業經濟運行效益。到2015年,全部工業應稅銷售收入達180億元,年均增長50%。其中:數控、智能電器設備制造業27億元;紡織新材料制造業36億元;服裝工藝品業18.5億元;精細化工產業35.5億元;皮革制品業27億元;其它產業36億元。規模工業應稅銷售收入達170億元,年均增長50%,占全部工業應稅銷售收入的95%。打造兩個100億產業園區,壹個20億產業園區。恒康海綿和制皂集團成功實現上市,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創建工作取得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電子、數控機械、船舶配套、汽車配件等,打造特色產業園區、特色產業功能區。引導企業逐步向產業高端環節升級,加大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裝備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控制低端產業和劣勢企業擴張,淘汰達不到安全生產、環保要求和高能耗的劣勢企業。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通過孵化、引進、壯大、提升等路徑,重點扶持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新型金屬材料與新型建築材料和微電子、光電子材料、新型顯示材料、新型紡織材料,同時提升傳統紡織材料制造水平;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環境汙染防治專用設備制造、環保材料和藥劑、節能裝備產品。加快載體建設,加強政策扶持,加大項目投入,不斷提高新興產業占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全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目標,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到2015年,全鎮高新技術產業企業達到50家,其中省以上創新型企業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90億元,高新產業產值比重達50%。加快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化,重點發展電子、數控等產品,培育12家以上科技制造型龍頭企業和成長型企業,打造新興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引進壹批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形成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產品。
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國內外領先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服裝、皮革、化工等傳統產業,積極發揮 “四大”行業協會的組織引領作用。依托重點企業加快產業集聚,推動產品向高端環節升級,實現關鍵技術特別是紡紗技術自主化,推進品牌建設,完善產業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丁紡為首的壹些傳統企業能主動轉型,自挖潛力,進行產品結構調整。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絲維爾”智能調溫粘膠纖維,設計開發的新產品相繼通過了南通市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第三節 城鎮建設
到2015年,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以上,建成區人口達5萬人,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裏,綠化覆蓋率45%,建成基礎設施齊全、配套功能完善、服務業發達的新型城鎮,建成國家衛生鎮。
不斷完善城鎮規劃。依托丁平線和334線沿線,進壹步編制和完善行政服務區、商貿物流區、民營經濟區、工業集中區、居住示範區、公園景觀區的修建性詳規,確保空間布局規劃全覆蓋。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交通、水利、電力、電信、環保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1.6億元。“四橫四縱”的鎮區道路框架高標準建設到位,切實做到道路路面質量好、綠化品位高、各類管線全。區域供水和區域管道供氣全面實施到位。加大舊鎮改造力度,確保老鎮區完成拆遷改造量60%以上。
迅速完善功能配套。全面推進“十個壹”(壹個靚麗的鎮區入口、壹張貫通的鎮區路網、壹條繁榮的核心街區、壹個開放的生態公園、壹個多功能的文體中心、壹個上檔次的商務賓館、壹個高標準的農貿市場、壹個宜居的農民集居區、壹個精致的商品房小區、壹個完善的工業集中區)工程建設,其中生態公園、農貿市場、農民集居區、商品房小區總面積達153.03萬平方米。在“五角場”入口建成蘇通大廈、福友綜合樓、時代超市、鎮公***衛生服務中心等高層建築群,在鎮區聚集泛亞賓館、蘇果超市、萬聯超市、德得惠超市、同欣園酒店、服裝城等眾多三產服務業;建成標準高、設施優的農貿市場,不斷增強鎮區集聚力和輻射帶動力。
加快進城進鎮步伐。大力發展房地產業,房地產開發量年均達25萬平方米以上;加快推進臯南社區、鳳山社區等500戶以上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加快建設面積為7.5萬平方米的鳳山社區等高檔次商品房小區。完善集居區配套設施,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進鎮居住,每年新增進鎮居住人口6000人左右。
第四節 農業農村發展
大7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農業高產、優質、高效、外向、生態、安全的可持續發展方向,重點抓好“高效農業雙倍增”計劃、保護耕地、土地整理復墾、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節水農業、農業清潔環保生產等工作,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特色水產、設施蔬菜、優質生豬,建設壹批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糧食高產技術普及化示範村、農業示範基地、有機糧食生產基地、有機果蔬生產基地、有機果蔬加工基地、有機畜禽養殖場(基地)。2011-2015年,土地畝產出達10000元,農業增加值爭取達到3億元;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5萬畝,糧食總產確保40500噸;蔬菜面積由0.43萬畝增加到1萬畝,產量從畝產2.15噸提高到4.3噸;水果種植面積從1000畝提高到3000畝,產量從485噸提高到679噸。肉、蛋產量分別保持4200噸、920噸。到2015年,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規劃建設綠色食品稻米基地4000畝,有機食品稻米基地1500畝;花木面積發展到3000畝;建成休閑觀光農業3000畝。生豬、家禽規模養殖占比達100%。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
大力提升農民集居水平。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強勢推進農民進鎮居住,到2015年,力爭50%的農戶進入集居區,基礎設施配套到位,公***服務配套齊全,社區管理體系健全。
大力提升公***服務水平。重點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和沼氣建設、農村清潔工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等八項工作。實施“雙百”工程,穩定提高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社區衛生服務站示範化建設率達100%;不斷完善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確保新增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覆蓋率達100%。
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嚴格規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推進多種形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導土地向規模經營主體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資金互助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產業化程度。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和農村小額信貸業務,健全農村信用和農村擔保體系,增強金融支農功能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