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什麽是可燃冰?前景如何?

什麽是可燃冰?前景如何?

什麽是可燃冰

談到能源,人們立即想到的是能燃燒的煤、石油或天然氣,而很少想到晶瑩剔透的“冰”。然而,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人們陸續在凍土帶和海洋深處發現了壹種可以燃燒的“冰”。這種“可燃冰”在地質上稱之為天然氣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簡稱Gas Hydrate),又稱“籠形包合物”(Clathrate),分子結構式為:CH4·nH2O,現已證實分子結構式為CH4·8H20。

天然氣水合物是壹種白色固體物質,外形像冰,有極強的燃燒力,可作為上等能源。它主要由水分子和烴類氣體分子(主要是甲烷)組成,所以也稱它為甲烷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是在壹定條件(合適的溫度、壓力、氣體飽和度、水的鹽度、PH值等)下,由氣體或揮發性液體與水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態結晶物質。 壹旦溫度升高或壓強降低,甲烷氣則會逸出,固體水合物便趨於崩解。(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溫常壓下釋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及0.8立方米的淡水)所以固體狀的天然氣水合物往往分布於水深大於 300 米 以上的海底沈積物或寒冷的永久凍土中。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依賴巨厚水層的壓力來維持其固體狀態,其分布可以從海底到海底之下 1000 米 的範圍以內,再往深處則由於地溫升高其固體狀態遭到破壞而難以存在。

從物理性質來看,天然氣水合物的密度接近並稍低於冰的密度,剪切系數、電解常數和熱傳導率均低於冰。天然氣水合物的聲波傳播速度明顯高於含氣沈積物和飽和水沈積物,中子孔隙度低於飽和水沈積物,這些差別是物探方法識別天然氣水合物的理論基礎。此外,天然氣水合物的毛細管孔隙壓力較高。

可燃冰燃燒方程式

CH4·8 H2O + 2 O2 == CO2 + 10 H2O (反應條件為“點燃”)

可燃冰的成因

可燃冰是天然氣分子(烷類)被包進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溫與壓力下結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三個基本條件:溫度、壓力和原材料。首先,可燃冰可在0℃以上生成,但超過20℃便會分解。而海底溫度壹般保持在2~4℃左右;其次,可燃冰在0℃時,只需30個大氣壓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個大氣壓很容易保證,並且氣壓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最後,海底的有機物沈澱,其中豐富的碳經過生物轉化,可產生充足的氣源。海底的地層是多孔介質,在溫度、壓力、氣源三者都具備的條件下,可燃冰晶體就會在介質的空隙間中生成。

可燃冰的資源量

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天然氣水合物分布在海洋裏,據估算,海洋裏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量是陸地上的 100 倍以上。據最保守的統計,全世界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中貯存的甲烷總量約為 1.8 億億立方米 (18000 × 10^12m3 ) ,約合 1.1 萬億噸 (11 × 10^12t) ,如此數量巨大的能源是人類未來動力的希望,是 21 世紀具有良好前景的後續能源。

可燃冰被西方學者稱為“21世紀能源”或“未來新能源”。迄今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陸地層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儲量已相當於全球傳統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等)儲量的兩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夠人類使用1000年。

可燃冰的缺點

天然氣水合物在給人類帶來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時,對人類生存環境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天然氣水合物中的甲烷,其溫室效應為 CO2 的 20 倍,溫室效應造成的異常氣候和海面上升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全球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中的甲烷總量約為地球大氣中甲烷總量的 3000 倍,若有不慎,讓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中的甲烷氣逃逸到大氣中去,將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而且固結在海底沈積物中的水合物,壹旦條件變化使甲烷氣從水合物中釋出,還會改變沈積物的物理性質,極大地降低海底沈積物的工程力學特性,使海底軟化,出現大規模的海底滑坡,毀壞海底工程設施,如:海底輸電或通訊電纜和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等。

[編輯本段]海底寶貝來之不易

可燃冰是天然氣和水結合在壹起的固體化合物,外形與冰相似。由於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氣體,因此極易燃燒。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要多出數十倍,而且燃燒後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避免了最讓人們頭疼的汙染問題。科學家們如獲至寶,把可燃冰稱作“屬於未來的能源”。

可燃冰這種寶貝可是來之不易,它的誕生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第壹是溫度不能太高,如果溫度高於20℃,它就會“煙消雲散”,所以,海底的溫度最適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壓力要足夠大,海底越深壓力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穩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氣源,海底古生物屍體的沈積物,被細菌分解後會產生甲烷。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

可燃冰的儲量

水合物的儲量

天然氣水合物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這壹點已得到廣大研究者的公認。在地球上大約有27%的陸地是可以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潛在地區,而在世界大洋水域中約有90%的面積也屬這樣的潛在區域。已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存在於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區和世界範圍內的海底、陸坡、陸基及海溝中。由於采用的標準不同,不同機構對全世界天然氣水合物儲量的估計值差別很大。據潛在氣體聯合會(PGC,1981)估計,永久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為1.4×1013~3.4×1016m3,包括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在內的資源總量為7.6×1018m3。但是,大多數人認為儲存在汽水合物中的碳至少有1×1013t,約是當前已探明的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中碳含量總和的2倍。由於天然氣水合物的非滲透性,常常可以作為其下層遊離天然氣的封蓋層。因而,加上汽水合物下層的遊離氣體量這種估計還可能會大些。如果能證明這些預計屬實的話,天然氣水合物將成為壹種未來豐富的重要能源。

從化學結構來看,天然氣水合物是這樣構成的:由水分子搭成像籠子壹樣的多面體格架,以甲烷為主的氣體分子被包含在籠子格架中。不同的溫壓條件,具有不同的多面體格架。

從物理性質來看,天然氣水合物的密度接近並稍低於冰的密度,剪切系數、電解常數和熱傳導率均低於冰。天然氣水合物的聲波傳播速度明顯高於含氣沈積物和飽和水沈積物,中子孔隙度低於飽和水沈積物,這些差別是物探方法識別天然氣水合物的理論基礎。此外,天然氣水合物的毛細管孔隙壓力較高。

僅僅是目前已探明的儲量,就比地球上石油的總儲量還大幾百倍。這些可然冰都蘊藏在全球各地的450米深的海床上,表面看起來,很象幹冰,實際卻能燃燒。在美東南沿海水下2700平方米面積的水化物中,含有足夠供應美國70多年的可燃冰。其儲量預計是常規儲量的2.6倍,如果全部開發利用,可使用100年左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隊在藏北高原羌塘盆地開展的大規模地球物理勘探成果表明:繼塔裏木盆地後,西藏地區很有可能成為中國21世紀第二個石油資源戰略接替區。

可燃冰的開采設想[1]

由於可燃冰在常溫常壓下不穩定,因此開采可燃冰的方法設想有:①熱解法。②降壓法。③二氧化碳置換法。

[編輯本段]全球分布區多達116處

根據專家預測,全球蘊藏的常規石油天然氣資源消耗巨大,預計在四五十年之後就會枯竭。能源危機讓人們憂心忡忡,而可燃冰就像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珍寶,它年復壹年地積累,形成延伸數千乃至數萬裏的礦床。僅僅是現在探明的可燃冰儲量,就比全世界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加起來的儲量還要多幾倍。

科學家的評價結果表明,僅僅在海底區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積就達4000萬平方公裏,占地球海洋總面積的1/4。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可燃冰分布區多達116處,其礦層之厚、規模之大,是常規天然氣田無法相比的。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的儲量至少夠人類使用1000年。

開采不當會引發災難

天然可燃冰呈固態,不會像石油開采那樣自噴流出。如果把它從海底壹塊塊搬出,在從海底到海面的運送過程中,甲烷就會揮發殆盡,同時還會給大氣造成巨大危害。為了獲取這種清潔能源,世界許多國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開采方法。科學家們認為,壹旦開采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那麽可燃冰立刻會成為21世紀的主要能源。

相反,如果開采不當,後果絕對是災難性的。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20倍;而可燃冰礦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壞,都足以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泄漏,從而引起強烈的溫室效應。另外,陸緣海邊的可燃冰開采起來十分困難,壹旦出了井噴事故,就會造成海嘯、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災害。所以,可燃冰的開發利用就像壹柄“雙刃劍”,需要小心對待。

世界各國競相開發可燃冰

1960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發現了可燃冰,並於1969年投入開發;美國於1969年開始實施可燃冰調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能源列入國家級長遠計劃;日本開始關註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邊海域的可燃冰調查與評價。但最先挖出可燃冰的是德國.

2000年開始,可燃冰的研究與勘探進入高峰期,世界上至少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其中以美國的計劃最為完善——總統科學技術委員會建議研究開發可燃冰,參、眾兩院有許多人提出議案,支持可燃冰開發研究。美國目前每年用於可燃冰研究的財政撥款達上千萬美元。

為開發這種新能源,國際上成立了由19個國家參與的地層深處海洋地質取樣研究聯合機構,有50個科技人員駕駛著壹艘裝備有先進實驗設施的輪船從美國東海岸出發進行海底可燃冰勘探。這艘可燃冰勘探專用輪船的7層船艙都裝備著先進的實驗設備,是當今世界上唯壹的壹艘能從深海下巖石中取樣的輪船,船上裝備有能用於研究沈積層學、古人種學、巖石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等的實驗設備。這艘專用輪船由得克薩斯州A·M大學主管,英、德、法、日、澳、美科學基金會及歐洲聯合科學基金會為其提供經濟援助。

世界上可燃冰的分布

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作為 21 世紀的重要後續能源,及其對人類生存環境及海底工程設施的災害影響,正日益引起科學家們和世界各國政府的關註。本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深海鉆探計劃 (DSDP) 和隨後的大洋鉆探計劃 (ODP) 在世界各大洋與海域有計劃地進行了大量的深海鉆探和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勘查,在多處海底直接或間接地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已發現的主要分布區是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美東部陸緣、非洲西部陸緣和美國東海岸外的布萊克海臺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島海溝、沖繩海槽、日本海、四國海槽、日本南海海槽、蘇拉威西海和新西蘭北部海域等,東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亞濱外和秘魯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灣,南極的羅斯海和威德爾海,北極的巴倫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陸內的黑海與裏海等。

因此,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美、英、德、加、日等發達國家紛紛投入巨資相繼開展了本土和國際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研究和評價工作,同時美、日、加、印度等國已經制定了勘查和開發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計劃。特別是日本和印度,在勘查和開發天然氣水合物的能力方面已處於領先地位。

2009年9月中國地質部門公布,在青藏高原發現了壹種名為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的環保新能源,預計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這是中國首次在陸域上發現可燃冰,使中國成為加拿大、美國之後,在陸域上通過國家計劃鉆探發現可燃冰的第三個國家。初略的估算,遠景資源量至少有350億噸油當量。

可燃冰在中國的狀況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的海洋大國,我國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目前我國的油氣資源供需差距很大, 1993 年我國已從油氣輸出國轉變為凈進口國, 1999 年進口石油 4000 多萬噸, 2000 年進口石油近 7000 萬噸,預計 2010 石油缺口可達 2 億噸。因此急需開發新能源以滿足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豐富,其上遊的勘探開采技術可借鑒常規油氣,下遊的天然氣運輸、使用等技術都很成熟。因此,加強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評價是貫徹實施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也是開發我國二十壹世紀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增強綜合國力及國際競爭力、保證經濟安全的重要途徑。

我國對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與勘查已取得壹定進展,在南海西沙海槽等海區已相繼發現存在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標誌 BSR ,這表明中國海域也分布有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值得我們開展進壹步的工作;同時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已建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室並成功點燃天然氣水合物。

[編輯本段]我國發現海底可燃冰

2005年4月14日,我國在北京舉行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我國首次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碳酸鹽巖標本儀式。

宣布我國首次發現世界上規模最大被作為“可燃冰”即天然氣水合物存在重要證據的“冷泉”碳酸鹽巖分布區,其面積約為430平方公裏。

該分布區為中德雙方聯合在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執行“太陽號”科學考察船合作開展的南中國海天然氣水合物調查中首次發現。冷泉碳酸鹽巖的形成被認為與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系統和生活在冷泉噴口附近的化能生物群落的活動有關。此次科考期間,在南海北部陸坡東沙群島以東海域發現了大量的自生碳酸鹽巖,其水深範圍分別為550米~650米和750米~800米,海底電視觀察和電視抓鬥取樣發現海底有大量的管狀、煙囪狀、面包圈狀、板狀和塊狀的自生碳酸鹽巖產出,它們或孤立地躺在海底上,或從沈積物裏突兀地伸出來,來自噴口的雙殼類生物殼體呈斑狀散布其間,巨大碳酸鹽巖建造體在海底屹立,其特征與哥斯達黎加邊緣海和美國俄勒崗外海所發現的“化學礁”類似,而規模卻更大。

“可燃冰”是由天然氣與水分子結合形成的外觀似冰的白色或淺灰色固態結晶物質,因其成分的80%~99.9%為甲烷,這些碳酸鹽巖的形成和分布記錄了富含甲烷流體的類型、性質、來源、強度變化及其與海底可能存在的水合物系統的關系等情況。

中德科學家壹致建議,借距工作區最近的中國香港九龍的名謂,將該自生碳酸鹽巖區中最典型的壹個構造體命名為“九龍甲烷礁”,其中“龍”字代表了中國,“九”代表了多個研究團體的合作。

[編輯本段]中國繪制可燃冰的商業開發路線

按照戰略規劃的安排,2006年—2020年是調查階段,2020年—2030年是開發試生產階段,2030年—2050年,中國可燃冰將進入商業生產階段。

[編輯本段]日冒險開采可燃冰 可能造成海溝崩塌

如今,迫於發展需求、急於改變能源依賴他人局面的日本把目光投向了海底沈睡的“能源水晶”——天然氣水合物,也稱“可燃冰”。(它是水和天然氣在中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混合時產生的晶體物質,外貌極似冰雪,點火即可燃燒。)在日本附近平靜的太平洋海面下3000英尺,數以億噸的可燃冰正等待被人們利用。日本認為,如果這些資源能為日本所用,將大大改善它依賴從中東和印尼進口能源的困境。據初步估算,這些“可燃燒的冰塊”可供日本全國14年之用。但開發這些未明資源的同時,有壹個關鍵問題必須應對:環境保護。

日加合作開采“可燃冰”

在本州島海岸線30英裏外,科學家們發現了壹條蘊藏量驚人的海溝:在海溝裏的甲烷呈水晶狀,大約有500米厚,總量達40萬億立方米。這個儲量盡管還不能與沙特或者俄羅斯的石油資源相比,但也足夠日本用上壹陣了。日本科學家們對這壹結果很是興奮,他們表示將盡快拿出合適的方案開采這些被遺忘的資源。

相比日本,擁有廣袤海洋資源的加拿大可謂在這方面先行壹步。他們通常采用“降壓”的方法開采此類冰凍資源,即先在冰層中打許多很深的孔,然後借助大量抽水機降低打孔帶來的重壓,從而讓有用的甲烷氣體從海水中分離出來,慢慢浮至人力便於提取的深度。日加兩國科學家決定合作,采用這個最有效的辦法開采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現的資源。

日本政府很快同意了這個開采方法,先期的演練工作已在今年4月完成,其余各項測試將在2008年初完成。

開采面臨許多未知威脅

向日本招手的除了巨大能源,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危險。比如,在“降壓”方法的第三個步驟,降壓讓大量的甲烷氣體慢慢浮上海面,這些溫室氣體的出現會對全球氣溫造成什麽樣的影響還不得而知。日本政府也對此表示,他們壹直高度重視環境的保護問題,絕不會為了能源犧牲環境,他們已安排許多先期測試以防萬壹。

這還是開采成功後的顧慮,在開采過程中依然有許多未知威脅。科學家們提醒日本政府在開采中必須警惕海底的海溝崩塌。表面平靜的海洋底下究竟在進行著哪些變化,人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如果開采中壹個不小心造成目標海溝坍塌或是類似於泥石流的災難,不僅會給開采國帶來巨大人力、財力損失,由此泄露的大量溫室氣體更會讓世界擔憂。

此外,大規模地在海底鉆孔、安置各種設備無疑會讓魚類遠離海岸,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們的收入自然會受到不小的影響。日本的漁民已經表達了這樣的擔憂。

劃時代意義:

我國發現巨量可燃冰

青藏高原發現新能源可燃冰 至少350億噸油當量 ,中國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先生09年9月25日在北京介紹,中國地質部門在青藏高原發現了壹種名為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的環保新能源,預計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條件下混合而成的壹種固態物質,具有使用方便、燃燒值高、清潔無汙染等特點,是公認的地球上尚未開發的最大新型能源。

  • 上一篇:山東舵手知識產權
  • 下一篇:阿裏文庫註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註冊?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