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雙創教育背景下計算機專業供給側改革分析論文

雙創教育背景下計算機專業供給側改革分析論文

雙創教育背景下計算機專業供給側改革分析論文

 創新創業型人才是專業理論知識紮實、綜合素質高,有創業精神、有創新理念以及通識類知識基礎,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類人才。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各種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不斷湧現,有效激發了社會創造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壹、雙創背景下計算機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並提高學生們的創新創業能力,是壹種側重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業能力鍛煉的壹種實用教育。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在計算機專業教育中,已加強了創業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著壹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壹,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國內外有關研究與實踐表明,良好的大學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由創新創業文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產學研組織協調機制和內外部激勵機制與支持體系構成等多種要素構成。目前國內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相對於社會需求有壹定的滯後性,比如,國內眾多高校在課程體系中仍是傳統課程為主,現在比較前沿的大數據、雲計算等課程很多高校尚未設立,導致學生接觸計算機發展前沿的機會較少,缺乏支撐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無法主動發現創新創業新模式。

 第二,目前在高校計算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中,仍然存在創新創業課程和實踐的學分轉換難、學生創業實踐受到學時學制的限制等問題。當前我國的學籍管理制度、知識產權制度、教師業績考評制度都還不適應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需要。

 第三,學生自身創新創業意識不強,教師不善於創新引導和積極創造創業條件。當前,我國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新創業啟蒙教育,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不能清晰的界定創新創業的目標;另外,教師也會覺得受生源質量的影響,傳統教學質量都難以保證,創新創業教育更無法正常開展,從而不能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創新創業教育。

  二、計算機專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路徑分析

 從目前情況來看,計算機專業教育仍面臨很多問題,存在著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無法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的矛盾,迫切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所謂“教育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教育供給、人才培養端入手,通過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的改革,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創業能力和競爭力,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具體要求如下。

  (壹)國家層面出臺宏觀調控政策

 允許高校加入創新創業學分,可以以此作為畢業考核的內容。同時,出臺相關的政策引領其他高校加入創新創業學分,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地位,並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

  (二)學校、學院層面加強引導

 積極響應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產學研結合,進行教改,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在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基本創業技能。從企業引入創新創業導師,邀請前沿 “互聯網+”相關企業代表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課程講座,使學生接觸本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重視與其他領域的深入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幫助學生建立基於互聯網的系統設計思維能力。

  (三)擴大師資力量,同時引領教師層深度參與,號召學生層積極配合

 在擴大師資力量教育改革路徑的`過程中不僅要側重計算機專業教師團隊的數量,還需要側重教師團隊的整體質量,確保保障計算機專業教育改革路徑的準確性和高效性。

  (四)形成閉環,建立反饋機制

 第壹,學生可以向教師層、學校學院層以及國家層反饋;第二,要有追蹤調查,可通過發放網絡調查問卷、電話回訪或委托專業機構等多種形式進行調查,檢查創新創業落實效果。

  三、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高等院校踏實的進行開展,不能急於求成而最終流於形式。信息化背景下計算機專業教育改革的發展有助於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面對多樣化的人才需求,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過程中可以通過國家層面的引領、學院層面的引導,並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和擴大師資力量等方式,優化教育改革路徑,提升計算機專業教育水平,深入推進我國計算機專業教育改革的發展,為我國人才的培養奠定教育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永彬,歐陽純萍,陽小華,劉誌明.“互聯網+”時代下計算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6(14):15~16.

 [2]苗方方.大學生企業創業的驅動力影響因素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11):250~251.

 [3]張麗.“互聯網+”模式下西安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現狀、問題及優化策略[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9(05):109~112.

 [4]林曼峰.新形勢下地方高校深化供給側改革芻議[J].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16,34(03):96~99.

;

  • 上一篇:試用期個人工作總結三篇
  • 下一篇:四川招生考試指導中心官網網址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