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依托快速發展的市場,中國手機行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不僅獨資、合資繼續保持良好的市場表現,國產品牌手機也取得了群體性突破,打破了外資企業長期以來對國內市場的壟斷,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產業現狀:激烈競爭格局的調整
中國作為全球手機制造基地的地位進壹步鞏固。隨著中國移動通信運營業的快速發展,手機行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今年上半年,中國手機產量為2654.38+0億部,同比增長64%。與此同時,中國手機用戶增加了3000多萬,用戶總數達到4.2億。手機普及率快速上升,中國作為全球手機制造基地的地位進壹步鞏固。
產品市場結構進壹步調整。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多數企業都在積極采取措施應對,並不斷調整營銷策略,這使得中國手機市場出現了新壹輪的格局變化。
外資企業國內市場份額進壹步提高。外資品牌手機廠商憑借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在充分把握國內市場形勢後,壹方面加快新品推出,搶占市場,另壹方面在產品上全面出擊,全面覆蓋高、中、低檔產品,加大與國內企業在中低檔產品上的競爭。
國產品牌手機企業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國產品牌手機原有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增長乏力。在原有的渠道、價格、對本土市場的熟悉程度等競爭優勢逐漸減弱後,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缺陷成為制約國產品牌手機企業在國內進壹步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為產業擴張過快、新手機上市緩慢、產品質量問題較多、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等。這些原因造成了國產品牌手機企業國內市場份額持續下滑。
生產集中度進壹步提高。中國手機產業規模進壹步擴大,生產向優勢企業集中。2004年,十強企業產量占全行業的72.9%,銷售額占72.8%。2005年,生產集中度進壹步提高。前十名企業的產銷量分別占全行業的78.7%和78.4%。
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壹方面原材料、能源、人工等成本上升,另壹方面手機結構性、階段性過剩導致國內手機市場價格持續走低,企業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外資企業不斷加大力度開拓中低端市場,將進壹步壓縮國產品牌手機的市場空間,國產品牌手機廠商舉步維艱。
產品更新加快。移動通信新業務的不斷推出,手機功能的不斷增強,外殼的不斷翻新,促使各生產企業不斷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手機的更新周期進壹步縮短,不會出現前幾年企業靠壹款手機就能擺脫困境的情況。
中國在3G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繼TD-SCDMA網絡技術標準制定後,中星微電子公司成功研發出手機芯片“星光手機二代”,在3G時代手機音樂和手機動畫的處理上取得突破。東南大學與東大通信公司合作開發的Noah3000手機芯片通過了包括通話和數據業務傳輸在內的系統測試,結構顯示芯片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WCDMA國際標準要求。這標誌著中國已經具備了開發世界移動通信領域三大標準全部核心技術的能力。
對外貿易:出口增長帶動工業發展
中國手機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手機對外貿易的發展。目前,中國手機出口已經超過全球需求10%以上,手機已經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品的第壹大出口產品。
手機出口的快速增長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手機產品的出口推動了中國手機產業的不斷擴大。以2005年為例,中國出口手機2.28億部,同比增長56%,手機產品出口量占中國手機總產量的75%。以貨幣計算,2005年中國手機產品(包括手機及其零部件)出口額達到31.625億美元,手機產品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直接貢獻率達到14.49%。隨著中國手機出口商品結構的進壹步優化、出口手機附加值的提高和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中國手機產品出口將日益成為中國高技術產業外貿出口發展的主要增長點之壹。
國際分工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決定了手機出口的方式。目前,中國手機產業仍處於全球產業鏈分工的末端,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仍依賴從國外引進。因此,加工貿易已經成為中國手機出口的主導方式。中國90%以上的手機出口都是通過加工貿易創造的。但從2000年到2005年,加工貿易比重逐年下降,表明中國手機出口產品的技術和結構得到了改善,在國際產業鏈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目前,中國手機產品進出口增長迅速。“十五”期間,移動電話產品(包括移動電話及其零部件)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壹直保持在10%以上。出口市場集中在美國、歐盟和香港,但逐漸多元化。進口來源主要集中在韓國、日本、中國、中國臺灣省、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隨著中國作為全球手機加工中心的地位進壹步凸顯,許多跨國公司將中國視為手機生產基地。例如,摩托羅拉和西門子生產的手機出口比例在80%以上。相應的,美國和德國分別成為中國手機出口的第壹和第三大市場;中國和香港是全球物流中心。很多合資企業先出口手機到香港,再分銷到全球。因此,香港是中國手機出口的第二大市場。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是合資企業的主要出口市場;對東南亞和非洲市場的出口規模雖然不大,但有所增長,這主要是國產品牌手機企業積極拓展出口渠道的結果。
外資企業出口為主,民營企業出口成倍增長。自2001以來,我國手機產品主要由外資企業出口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雖然比重有所下降,但壹直占中國手機產品出口總量的95%以上。
出口來源地集中在廣東、天津、北京、江蘇。自2001以來,中國手機產品出口的前幾大來源地壹直集中在廣東、江蘇和京津地區,這四個省市在中國手機產品出口中的占比壹直保持在80%以上。
劣勢:四大癥結阻礙發展
隨著中國手機產業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壹些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手機產品出口對外依存度很高。在我國手機產品出口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以外資企業為主體,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自2001以來,外資企業在中國手機產品出口的企業結構分布中壹直處於領先地位,占總數的95%以上。在中國手機出口的貿易方式中,以進料加工為主,壹般貿易比重過低,近年來加工貿易比重壹直保持在90%以上。
外資企業與加工貿易模式的結合日益加深,加劇了加工貿易模式固有的“飛地”特征,使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發展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和國際分工變化趨勢的影響。另壹方面,企業以加工貿易的形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和原材料,通過加工組合出口,形成封閉循環,使得產業的自主開發能力逐漸萎縮,企業在高端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始終處於外圍和低層次的技術和環節。從長遠來看,如果這種狀況不改變,也將影響中國手機產品出口的發展。
其次,出口目標市場高度集中。長期以來,我國手機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歐洲和香港的轉口市場,但出口過於依賴這些國家和地區,導致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弱。目前中國的手機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新興市場的發展依然緩慢。此外,中國手機產品出口對美國、歐盟等市場的過度依賴,也使企業面臨跨國公司知識產權訴訟等問題。
三是財政金融支持體系尚不完善。目前,中國手機企業,尤其是新興民營科技企業的融資仍面臨諸多制約。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金融機構無法評估創新風險,使得其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金融支持較弱。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國金融體系不健全,國有金融機構負擔過重,私人和民間投資機構匱乏,滯後於民營企業日益增長的需求,融資渠道狹窄,極大地影響了新興企業的成長。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我國國產品牌手機廠商還面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供應鏈不完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等問題,這也影響了我國手機產業和對外貿易的良性發展。
未來前景:空間廣闊,需求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