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王朝的興衰往事
看似普通、簡單的商業遊戲,或許意義深遠。在壹場被視為“左手倒右手”的交易之後,南非的奧本海默家族也許會徹底告別三代以來的發家之道——鉆石業。壹個世紀以來由奧本海默家族獨攬的鉆石王朝或許會被“各路諸侯”瓜分。
2011年元旦,壹場壹觸即發的股權變化籠罩在全球最大礦業公司之壹的英美資源集團與全球最大鉆石公司德比爾斯之間。前者計劃通過股份收購的方式,獲得後者的控股權。而此前,英美資源集團已經擁有了戴比爾斯40%的股份。此次計劃進壹步收購的,是奧本海默家族擁有的另外45%的股份。
其實,奧本海默家族也是英美資源的長期投資者。英美資源集團本身便是奧本海默家族於1917年在南非創立的。不過,不久前該家族剛剛大規模地出售了所持有的英美資源的股份,持股量首次跌至不足2%。業內人士指出,若此次由英美資源其他大機構股東主導的收購計劃落實,奧本海默家族與英美資源、德比爾斯兩家公司的長期賓主關系將壹去不返。
但是,不論收購結果如何,也不論奧本海默家族是否會被擠出鉆石業,畢竟,奧本海默家族曾壹度控制了全球90%的鉆坯市場。在將近壹個世紀的時間裏,這個曾經的鉆石王朝對世界鉆石行業的絕對影響力,不該被世界遺忘。
鉆石造就南非首富
奧本海默本是壹個猶太姓氏。1880年,鉆石王朝的創始人——恩內斯特·奧本海默出生在德國壹個雪茄制造商家庭。16歲時,他隨哥哥來到倫敦,在壹個猶太鉆石商的鉆石分揀車間打工,負責挑出有瑕疵的鉆石。很快,猶太鉆石商發現,雖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恩內斯特似乎對鉆石的優劣有著天生的敏銳鑒別力。在沒有珠寶鑒定機器的年代,此種眼光的價值不言而喻。
21歲時,備受器重的恩內斯特被猶太鉆石商派往位於南非金伯利的辦公室工作。金伯利是南非著名的“鉆石之城”,再上溯30多年,這裏發現了巨大的鉆石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掘鉆者”。
除了鉆石,恩內斯特對商業、政治似乎也有著天生的敏銳。在金伯利,如魚得水的恩內斯特先是憑借自己德國出生、英國成長的獨特經歷,在英、德殖民地間從事貿易。雖然,這種利潤豐厚的貿易風險極大,不過對恩內斯特來說,風險難不倒他。在從容賺錢的同時,他還積累了寶貴的政治人脈。1912年,恩內斯特當選為金伯利市市長,並連任三屆,最終代表金伯利市進入了南非議會。
壹戰期間,德國人擁有的、名為“禁區”的鉆礦被南非軍隊占領,不能開工。於是,恩內斯特在1917年成立了南非英美資源公司(其100萬英鎊初始資金,壹半來自美國、壹半來自英國,故此命名),用公司的股票與德國人談收購。由於當時德方無法判斷戰事,不知道南非軍隊會不會撤退,所以就以很低的價格將這座富礦連同虧本的風險,壹起賣給?恩內斯特。就這樣,奧本海默家族擁有了自己的第壹座鉆石礦。
戰爭很快結束,奧本海默家族的鉆石生意開始漸露崢嶸,這給南非的另壹家老牌鉆石公司——英國人塞西爾·羅得斯的德比爾斯公司——帶來了競爭困擾。當時,德比爾斯已有30多年歷史,1893年就在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上市,是當時南非網絡最全、勢力最大的鉆石開采與銷售商。
背靠富礦,恩內斯特開始與羅得斯大打價格戰。時間壹長,羅得斯逐漸經受不住,由於擔心自己的公司股票變為垃圾,1926年,他主動找到恩內斯特談判。最終南非英美資源公司與德比爾斯兩家公司以互換股權的方式實現了合並。這才是恩內斯特的真正目的:有了德比爾斯,就可以逐個消滅其他實力薄弱的鉆石企業。
到上世紀20年代末羅得斯去世,恩內斯特已經成為整個南非鉆石界無人可以替代的大佬。不過,恩內斯特的胃口並不止於此。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讓鉆石需求驟降,位於倫敦的鉆石企業聯盟走到了破產邊緣——此前,這個聯盟壹直是德比爾斯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壹。恩內斯特抓住這個機會,通過與聯盟內部成員的談判,以極低的成本整合了兩家的生意。
1934年,恩內斯特在倫敦創立了著名的中央統售機構(CSO),負責德比爾斯的鉆石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後來,CSO成為全球最大的鉆石銷售渠道。
恩內斯特相信,“提升鉆石價值的唯壹方法就是使它們變得稀缺、就是減少產量”。壹個壟斷的鉆石王朝的誕生終於可以讓其去實踐這條理論了。因為恩內斯特關閉手中所有鉆石礦的決定,在1930-1933年間,世界鉆石產量從每年2200萬克拉驟降到不足1.4萬克拉,鉆石價格持續上漲。
壟斷帶給恩內斯特的另壹個好處更加顯而易見:壹旦出現其他鉆石公司,德比爾斯就釋放大量鉆石儲備,令鉆石價格暴跌,從而使對方破產或投降。這使得任何新進入者要與他競爭,幾乎已不可能。
恩內斯特在1935年創立的E·奧本海默父子公司,控股了家族的所有生意。這些生意中的大多數,都被打包在南非英美資源集團之中。這種模式持續了很多年,直到1999年,南非英美資源集團與總部設在盧森堡的Minorco公司合並,組成英美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倫敦上市。
20世紀50年代初,恩內斯特成為了南非首富。
控制全球90%的鉆坯銷售
個人輝煌的時間畢竟有限。1957年,恩內斯特去世。49歲的哈裏·弗雷德裏克·奧本海默繼承了父親的全部遺產——1.8億美元,以及壹個占世界鉆石產量80%的鉆石王朝。
哈裏中學就讀於英國最古老的貴族中學之壹切特豪斯公學,之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基督學院。他喜歡收藏古董書,沈默低調、富有涵養。同父親壹樣,哈裏對政治有著獨特的天賦。畢業後的很多年裏,他壹直是南非議會成員,直到父親去世,由於要打理龐大的家族生意,他才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商業方面,哈裏同樣極具天賦。20世紀50年代,他被父親派往紐約,在被譽為美國廣告業中心的麥迪遜大街,與眾多傑出的廣告人壹起工作。鉆石行業的“4C”標準——切工(cut)、色澤(color)、純凈度(clarity)和克拉(carat)——就是他們創造出來的。其實,為現代人所熟識的所謂“4C”標準,並非古老的傳承,它只是現代市場營銷的結果。
後來,哈裏還與專業廣告公司智威湯遜壹起,為戴比爾斯打造了“鉆石恒久遠,壹顆永流傳”的經典名句——2000年,這句宣傳語被評為20世紀最成功的廣告文案。
在哈裏時代,英美資源公司幾乎主宰了南非的鉆石、黃金和白金工業乃至整個南非商業世界。利用德比爾斯產生的強勁現金流,英美資源得以收購更多的礦藏;而從黃金、白金和其它金屬礦開采中獲得的收益,又可以被投資到其它領域……
奧本海默家族的事業在哈裏手中達到了全盛:英美黃金、英美鉑金分別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和鉑金生產商,米羅科則成為世界十大銅生產商之壹;上世紀70年代,奧本海默家族旗下所有公司的產值占南非國內生產總值的10%,出口額占南非總出口額的30%……奧本海默家族儼然成為南非的“國中國”。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德比爾斯控制了全球90%的鉆坯銷售。位於倫敦的CSO,每年只舉行10次鉆石鑒賞會,能夠到場的只有125家和德比爾斯長期合作的看貨商,他們被稱為“德比爾斯125”。看貨商們從德比爾斯手中購買鉆坯,然後將其打磨為裸鉆,再銷售給珠寶零售商。自CSO成立以來,德比爾斯壹直實行著“選擇客戶的供貨戰略”:他選擇客戶,而不是客戶選擇他。基於這壹前提,他批給客戶的鉆坯,客戶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只能表示“要”或者“不要”。
然而,隨著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不斷有大量鉆石礦被發現,南非作為鉆石王國的地位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逐漸動搖。德比爾斯的市場占有率壹度被擠壓到45%。迫於無奈,哈裏主動打破了“德比爾斯125”的限制,將市場從原來的高端客戶擴大到中產階級,並像日常消費品那樣大打廣告、采取多種靈活的營銷手段。
到20世紀末,德比爾斯已經成功轉型成為壹家以市場為導向的非壟斷型企業,市場占有率也有所回升。
奧本海默家族有這樣壹條家訓:“我們盼望最好的事情發生,同時也會做好最壞的計劃。”看來,哈裏領悟到了這條家訓的精髓。
從壟斷到競爭
如果說,哈裏對家族事業的貢獻是,通過打破高端樊籬大大擴張了市場,那麽,他的兒子尼基·奧本海默則更進壹步,將公司推向現代企業模式。
1998年,當52歲的尼基成為家族新掌門人的時候,曾有媒體不客氣地說他“看上去腦筋不太好用,恐怕難以擔此重擔”。但事實很快證明,媒體錯了。
在尼基的領導下,德比爾斯與知名奢侈品集團路易·威登合作,開始涉足鉆石零售業。此舉使德比爾斯的產業鏈拉得更長,也為德比爾斯帶來了更豐厚的利潤——與鉆石開采相比,鉆石飾品銷售的利潤更高。
此外,尼基還將存在了數十年的CSO改為國內鉆石商貿公司(DTC),並啟動了壹項名為“最佳供應商”的戰略。這壹戰略的核心是,向看貨商以及更下遊的批發商、零售商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進而將這些下遊企業牢牢吸引在德比爾斯四周,***同進退,提升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力。“最佳供應商”策略被證明是成功的。2004年,在鉆石價格上漲7%的情況下,全球鉆石飾品的銷售仍比2003年增長了8%。“最佳供應商”策略案例也被哈佛大學商學院列為經典案例之壹。
在家族發展史上,尼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發生在2000年。這壹年,尼基提出,由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資源集團***同出資197億美元,收購德比爾斯。對於這次收購,尼基醞釀已久。消除交叉持股是重組的主要動機。70多年來,德比爾斯與英美資源壹直交叉持股,前者擁有後者35%的股票,後者則擁有前者32%的股份。這種交叉持股為投資者所詬病,資本市場也因此對德比爾斯估價較低。“德比爾斯的價值壹直以來都被投資者低估了”,尼基表示,既然股東們不認可德比爾斯的價值,那麽公司就沒有必要繼續為他們盈利。
2001年5月,重組完成,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持有德比爾斯公司45%的股份,其余10%由德比爾斯公司與博茨瓦納政府各占50%股份的合資企業——德比爾斯博茨瓦納公司擁有。這是二戰以來世界鉆石業的最大壹次重組,也是南非經濟史上最大的壹次企業收購。自此,德比爾斯結束了在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100多年的交易歷史,成為壹家私人企業
很多人認為,德比爾斯私有化後將會變得更加神秘和傲慢。壹位鉆石分析師悲觀地表示,外界可能再也無從得知鉆石行業的實際利潤到底有多少了。然而,2003年7月底,就在德比爾斯退市兩年後,尼基向全球公布了該年度公司的年中業績報表。這壹舉措被看作是德比爾斯努力證明自己正在變得日益透明化的標誌。“世界已經變了”,尼基說道,“當我們開始轉變,變得更加公開透明,天並沒有塌下來。”
雖然從中學到大學,尼基接受的都是與父親壹模壹樣的貴族教育,但與壹身紳士派頭的父親相比,尼基顯得有些桀驁不馴。他從不戴昂貴的鉆石手表,倒是常常戴著壹只塑料電子表;他喜歡玩板球,還買下了壹支職業板球隊,當有媒體問他為什麽買球隊時,他的回答讓人絕倒:“那是現在我唯壹能感受到競爭的方式。”
2008年,《福布斯》評出全球最顯赫的14個財富家族,奧本海默家族名列其中。如今,尼基的獨子喬納森·奧本海默已經41歲,有了3個孩子,這位家族第四代已開始涉足家族事業的管理。只不過,在第三代接下來的歲月或第四代人的手中,奧本海默家族是否還能與鉆石王朝畫上等號,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