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為什麽瑞士從不打仗?而且從沒有國家去侵犯它?

為什麽瑞士從不打仗?而且從沒有國家去侵犯它?

千萬記住:國際法中承認的永久中立國只有瑞士壹個。

如關於瑞士永久中立的條約,是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宣言》,瑞士首先成為歐洲的永久中立國。其後,比利時和盧森堡分別根據1831年《倫敦協約》和1867年《倫敦協約》先後成為永久中立國。但比盧兩國的永久中立於第壹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德軍入侵而破壞,後經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廢除。奧地利宣布永久中立是根據1955年通過《聯邦條例》,蘇、美、英、法4國按瑞士方式對奧地利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作出承諾和保證。其他,還有在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中規定的中立條款,如1902年的英日第壹次同盟條約;1882年德國、奧地利、義大利3國同盟條約和1926年蘇德中立和互不侵犯條約。

永久中立國——瑞士 欣華 瑞士聯邦面積41284平方公裏,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瑞士...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1848年瑞士制定新憲法,設立聯邦委員會,成為統壹的聯邦制國家.

瑞士永久中立除了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重要的地理因素之外,與其人民長期來為捍衛和平中立的努力和奮鬥是分不開的。瑞士的中立外交政策不僅給瑞士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和其他各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並使之成為世界幾百年來從未發生過戰爭的國度之壹,同時也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永久中立政策使蕞爾之國瑞士變成了舉世矚目的“大國”,成為世界各國心目中的“伊甸園”和學習的楷模。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為瑞士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壹 中立的起源和發展

La Neutralitè“中立”壹詞起源於拉丁語,1536年才第壹次使用。關於中立的功能含義,在海爾維第(瑞士的別稱)國家最古老的文獻中是用“靜坐不動”來闡述的。瑞士現行聯邦憲法第173條明確規定聯邦議會有權“采取必要措施保護瑞士外部安全、獨立和中立”(註:參見瑞士《聯邦新憲法》,伯爾尼1999年出版,第42頁。)。這個基本憲法的規定使得瑞士在對外關系上奉行四項原則。第壹,永久中立原則。即瑞士必須避免戰爭危險,不能卷入爭端,不結盟,它依靠自己“武裝中立”,常備不懈。第二,普遍建交,不分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普遍與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第三,休戚與***。中立不等於袖手旁觀,瑞士也對發展中國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與合作,對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的國家給予支援。第四,提供方便。遇有國際沖突,瑞士時常出面斡旋,使雙方互相接觸聯系。[1] (P220)“廣結善緣,淡交如水”是瑞士外交政策的壹個顯著特點。

瑞士中立地位的確立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用鮮血贏得的。瑞士位於西歐中心,周邊強國大國林立,它的西南部是法國,東南是意大利,西北是德國,東北是奧地利,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中世紀以來,歐洲許多國家就力圖控制這塊戰略要地。1291年,施維茨、烏裏、下瓦爾登三州結成永久同盟,以便***同對付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擴張,維護自身的安全。到了1513年已擁有13個州成員,這就是瑞士中立的開始。1515年,瑞士軍隊在馬裏尼昂(Marignan)被法軍打敗,1516年、1521年瑞士和法國簽定永久和約,保證永不向法國開戰,同時也拒絕法國的敵人通過其各道隘口。這樣處於強國夾縫之中的瑞士,吃壹塹,長壹智,及時應變采取了高明的外交政策——恪守中立,中庸自保。可以說馬裏尼昂戰役是瑞士全面執行中立政策的轉折點。1618年歐洲爆發30年戰爭,瑞士已經奉行了中立外交政策,但仍有大批的瑞士人充當雇傭兵。此時瑞士的雇傭軍不是為了幫助哪個國家戰鬥,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和為國家賺錢,雇傭兵制成為瑞士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壹個重要來源。瑞士首次嘗到中立給它帶來的益處。1674年中立政策成為瑞士國家行為準則,當時的瑞士經歷了宗教改革的動亂,目睹了歐洲30年戰爭給鄰國造成的苦難,感受與強國為鄰的壓力,終於在當年“國會”上宣布作為中立國行事,不再以任何方式參加戰爭,第壹次向歐洲提出自己的對外中立政策。瑞士的中立政策在法國大革命時才得到歐洲主要國家的認可和尊重,使瑞士沒有卷入該世紀的歐洲戰爭之中,為瑞士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1814—1815年歐洲召開維也納會議,東道主奧地利外相梅特涅(後成為首相)同意英、俄使瑞士變成緩沖國的意見。列強們承認“瑞士的中立和完整及其脫離任何外國勢力而獨立,是符合整個歐洲政治的真正利益的”。[2] (P436)1815年11月20日列強在巴黎簽定了《承認瑞士永久中立的巴黎條約》(Traite de Paris: Neutralite perpetuelle de la Suisse)。至此,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瑞士的永久中立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3] (P280)

第壹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瑞士都保持了中立。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時,按照“武裝中立”的原則,瑞士動員部隊巡守國境。聯邦政府任命維勒統帥全軍,但瑞士法語區的人民認為他是親德分子,造成德、法語區的人民對立情緒非常嚴重。盡管如此,瑞士政府和人民仍然對交戰國的人民提供人道主義的援助,減少他們所遭受的痛苦。二戰期間,瑞士遭遇南北二個法西斯專制國家的夾擊,形勢十分嚴峻。在這種情況下,瑞士各階層、各民族捐棄前嫌,團結壹致,以中立為原則,屏棄法西斯主義,加強邊境守衛,終於使瑞士幸免陷入戰爭,維護了其領土完整與國家獨立。二戰初期,瑞士實施了“內堡計劃”,在全國重要的交通要道、橋梁、隧道、山口等都安放了炸藥,隨時引爆。瑞士是壹個山國,橋梁隧道炸毀之後即與外界失去了聯系,“內堡計劃”是最壞的打算。在法西斯陳兵邊境之際,為了防止德、意法西斯的侵略,瑞士軍隊進行了二戰以來的第三次總動員,人員達到40萬。[2] (P639)瑞士就是這樣度過了二次世界大戰的危機。武裝中立使瑞士成為壹塊難啃的骨頭和壹只刺猬;如果沒有武裝中立,富裕的瑞士也許早就成為法西斯德國的囊中之物。

冷戰時期瑞士又由於它特殊的地位,起到了兩大陣營之間的避風港作用。瑞士與東西方國家普遍建立起外交關系,將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經濟模式的不同等因素置之於外。在經濟上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大力發展本國經濟。戰後以來,世界局勢壹直不安定,美蘇全方位冷戰,北約華約瘋狂軍備競賽,亞非拉眾多矛盾與熱戰。但是瑞士對於這些問題在政治上采取“兩耳不聞窗外事”和“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策略;在經濟上采取“鐵公雞壹毛不拔”的政策,瑞士認為它的每壹分財富都來之不易應當珍惜,援助國外反而會使受援國產生依賴思想,同時也會使官員滋生腐敗現象。但在人道主義援助方面瑞士卻顯得十分慷慨。瑞士的這種相對中立的態度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尊重和理解。許多國際組織機構和國際會議紛紛落戶瑞士,對於各種各樣的國際會議,瑞士不願意提出也不提出任何解決的辦法與建議,只提供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幾間房子、幾個廚子,然後大賺銀子。瑞士的這種方式,各國都樂於接受。如前美國總統裏根和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日內瓦舉行過多次會晤,達成了多個協議。1991年前後東歐蘇聯崩潰瓦解,但西方國家並未享受蘇東歐巨變後帶來的“和平紅利”,經濟反而陷入持續衰退,匯率不穩,人心浮動,導致大量的東西歐資金湧入瑞士,瑞士法郎壹枝獨秀,成為“避難貨幣”。

很顯然,瑞士永久中立政策的出現,有其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因素。首先,從傳統背景看,山區居民自古以來往往比較強悍、驍勇,他們最早結盟是為了反對侵略,捍衛自己的主權獨立和自由,而互相聯合、互相支持、***度難關是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貧困地區的人民相互生存的基礎。正是這樣的自由、平等、獨立的思想孕育出相互協調仲裁乃至中立等手段以維護他們之間的關系。其次,瑞士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對其中立思想的產生以及中立政策的確立、推進起了重大作用。瑞士處於西歐的中心地帶,四周被德、法、意、奧等大國的包圍,自古以來就是聯系東南西北歐的交通要道。然而,瑞士又是壹個地形復雜的山國。阿爾卑斯山占全國面積的60%,其重要山口聖哥大、聖伯納德等都是歐洲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這樣的地理條件,使瑞士成為壹個兵家必爭之地。每當周邊國家戰火蔓延之時,瑞士勢必會首當其沖,受害匪淺。為此,中立地位對這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來說至關重要。第三,連年的戰爭使瑞士人民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廣大人民需要和平安定的環境,而贏得和平最好的方法就是中立,以防止外來的侵略者幹涉的借口。第四,瑞士的周邊大國強國也需要壹塊區域來緩沖他們之間的關系,而瑞士的中立正符合這些列強的意思。所以瑞士的中立不是偶然的。

二 瑞士的外交政策及加入歐盟問題

瑞士外交政策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持續穩定不變。今天,不同國家的相互依賴程度與日俱增,為迎接最新挑戰而在壹切可能的領域展開國際合作顯得越來越重要,從而使壹向穩定不變的瑞士外交政策產生了要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2001年1月1日生效的新聯邦憲法闡述了新世紀瑞士外交政策的五大目標即:促進各民族的和平***處,尊重人權和促進民主,保護瑞士企業在國外的利益,緩解世界各地的貧困狀況,保護瑞士的自然遺產。

加強促進和平的活動:瑞士打算在防止武裝沖突上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通過倡導建立民主和立憲國家,鼓勵政治解決沖突,並幫助重建工作。通過不同文化間的對話和瑞士團結基金會,在國家和國際上加強開展對話和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

執行人道主義政策:瑞士基於普遍性原則和人權不可分割性原則,制定了人權政策。瑞士繼續其傳統外交政策,並將實施壹項獨立的人道主義政策。采取必要措施來加強倡導和尊重人權及支持民主和立憲國家的努力。

有的放矢地保護經濟利益:確保本國經濟在國內可以享受可能得到的最佳條件,從而達到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要求。主要重點是通過中小企業促進出口,在外交政策上支持瑞士成為研究和培訓中心,以及通過多邊和雙邊努力確保瑞士成為高效和有競爭力的金融中心,並保護它在國外的利益。

為瑞士以減少貧困為重點的發展合作增加資金:在發展合作領域,瑞士強調提高收入、增加就業、良好的管理,推廣私營企業,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世界貿易壹體化,減少國家債務,社會平等,防止危機和控制危機狀況。瑞士打算在今後10年實現其將國內生產總值的0.4%用於發展合作的目標。

對環境保護的承諾:瑞士的環保政策涉及倡導和進壹步開發和利用旨在創造強有力國際環保體制的法律手段。主要目標是(特別是在涉及氣候、生物多樣性和使用化合物上)擴大現有協定的適用範圍,制定國際規章以保護森林、河流、湖泊和海洋。[4] (P46-47)

瑞士在外交政策上面臨著壹個最大的問題之壹,就是關於瑞士與歐洲壹體化問題。隨著歐盟的崛起,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出現了重大的變化,歐洲壹體化趨勢勢不可擋。新的形勢,迫使瑞士重新對其歐洲問題的外交政治立場作出基本評估。瑞士加入歐洲聯盟的問題已成為內政和外交政策上的壹個重大挑戰,這不僅是出於經濟原因,而且涉及到瑞士未來在歐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由於奧地利、芬蘭和瑞典於1995年1月1日加入了歐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所剩無幾(除列支敦士登等小國)。對瑞士來說加入歐盟可以進入歐洲聯盟的龐大市場,促進瑞士經濟的長期繁榮,可謂是壹舉多得,但瑞士人也擔心本國的中立受到影響。壹般認為,經濟壹體化必然導致政治壹體化。[5] (P20)瑞士人的這種擔心不是沒有根據的,歐盟從它建立時起就不僅僅局限於要實現經濟目標,而且也要實現政治目標。隨著歐盟的擴大和貨幣的統壹,其結果必然將是***同的外交政策,***同的安全政策,以及***同的防衛政策,這些與中立所應承擔的義務相抵觸。永久中立國家的中立義務有主要的中立義務和次要的中立義務之分。戰爭期間中立國家所應承擔的中立義務壹般稱為主要的中立義務,如防止和阻止交戰國任何壹方利用自己的領土,不給交戰雙方以任何支持,在應用國際法和國內法實施細則時對交戰雙方要不偏不倚等等。[5] (P19)而和平時期中立國家所應承擔的中立義務壹般是次要的中立義務,主要是避免卷入第三國之間未來的戰爭,如不發動戰爭,不參加第三國之間的戰爭,武裝保衛中立,實行普遍的中立政策,不締結軍事條約和參加軍事集團,原則上也不參加集體安全體系等等。(註:參見《瑞士國際法年鑒》第14卷,1957年。)

在加入歐盟問題上,瑞士考慮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永久性中立問題,而關鍵是主權問題,瑞士不願意把相當大的壹部分主權交給多國機構。瑞士的觀點是,歐盟是統壹市場和統壹貨幣的同盟,最後實現政治軍事同盟,成員國的宏觀經濟決策權幾乎都交給歐盟理事會去決定,歐盟法律成為國內法律,成員國的主權明顯減少,這與中立原則極可能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6] (P37)而中立法範圍內的主權對永久性中立國家來說是不可轉讓的。隨著歐盟機構權限的擴大,成員國的主權轉讓也相應增加,同時歐盟機構在很多方面采取多數表決或絕對多數表決原則。隨著成員國的增加,這種表決方式更能增加工作效率,否則,如果主權轉讓的同時,采取協商壹致的表決原則,那麽,許多事情將很難協調壹致,最終結果只能是議而不決。如歐盟的貿易政策是由歐盟領導決定的,與其它國家的關稅協議也由它出面簽署,而且還可以對其他國家采取單方面的經濟措施,包括經濟制裁,當歐盟決定對非成員國的第三國進行經濟制裁時,中立國家根本不能例外,如此壹來,永久中立國就可能違反中立義務。

還有壹個使中立國瑞士望而生畏的問題,就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關系。歐盟成員國大多數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根據北約協定,壹旦北約或者它的成員國同非成員國的第三國發生戰爭,北約除了采取軍事手段外,必然也會采取政治和經濟措施對付敵國。歐盟內的北約成員國必須采取***同行動。這時即使永久中立國的成員國可以免於參加軍事行動,但是,對於政治制裁和經濟制裁,它是不能不參加的。伊拉克、阿富汗、科索沃等戰爭表明,現代戰爭不僅是軍事行動,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戰爭、經濟戰爭和高科技戰爭。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合作越密切,永久中立國家在歐盟內的處境就會越發艱難。同時,瑞士人也擔心在歐盟內部大國會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小國,而瑞士是歐洲的壹個小國,如果加入歐盟它也將不得不接受大國強加的意誌,被大國牽著鼻子走。永久中立是瑞士長期實踐而且證明正確的,是有利於國家發展的。瑞士人民也對中立政策十分留戀。所以,不願使中立政策在加入歐盟後受到巨大沖擊是瑞士至今徘徊其外的壹個極其重要的政治因素。

瑞士至今不願加入歐盟,除了害怕與中立政策相抵觸,還與其“淡交如水”的傳統思想有關。由於中立外交歷史成因不同的原因,在不結盟前提下,瑞士的外交不如瑞典那樣顯得更自由、更靈活和更廣泛。根據瑞士憲法,對外簽定條約以及加入國際組織,聯邦政府不能隨心所欲,必須交付全民公決,取得選民及各州的雙重多數。多年來瑞士全民公決投票多次否決政府提出的加入歐盟,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三 中立外交政策對瑞士的影響

瑞士中立政策是符合本國人民利益的,其永久中立外交政策最直接地反映著瑞士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同時也在國際關系的發展上起重要作用。

其壹,永久中立政策帶來了國內的政治安定。因為瑞士恪守中立,避免了鄰國的幹預,從而使得本國的民族與宗教矛盾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不致於發展到激化的地步。所以雖然瑞士是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信仰、多種文化的國家,但瑞士各州仍然能夠凝聚在壹起,結成壹個比較緊密的***同體,從而保持了國內的長期穩定。瑞士的壹位政治家這樣評價中立政策:“中立是正確的,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它,這是經過許多世紀的實踐所證明了的,這表明它是維護我們國家自由和獨立的最好手段,奉行中立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使我們置身於小國不幸的政治糾紛之外。”[7] (P89)

其二,中立政策為瑞士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中立帶來的政治安定局面極有利於瑞士的經濟發展。從歐洲30年戰爭結束的1648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瑞士農村是當時歐洲最富裕的農村地區,富有的農民還會寫字、算數,瑞士幾乎沒有城鄉差別。[8] (P12)特別到了20世紀初以來,瑞士人均收入居於世界前列,以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屹立在西歐中部。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6年,瑞士人均國民收入是世界第壹位,為44350美元。在對外經濟上,瑞士世界上主要資本輸出國,它主張自由貿易原則,目的在於保護其產品的銷售市場和在國外的大量投資,保證其能源、原材料的供應渠道。基於這些原因,瑞士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主張廢除貿易壁壘,實行自由貿易,同時也反對國際上采取經濟制裁的手段。這對於資源缺乏、市場狹小的瑞士有相當大的作用。

瑞士因以中立著稱,給人以信任嚴謹誠實放心的感覺,幾百年來它從壹個貧窮落後閉塞的小山國變為世界的保險箱和錢袋子,目前成為世界最大的金融資本存放地。全世界私人資本的36%存放在瑞士的資本管理銀行裏,粗略估計達30000億瑞士法郎以上,有價證券超過10000億瑞士法郎。[9] (P9)另外,倫敦金融市場每年贏利的三分之壹資金都存入了瑞士。自1991年蘇聯瓦解以來,光從俄羅斯非法轉移到瑞士的資金就高達1000億瑞士法郎。瑞士銀行業是受中立政策影響最大的壹個行業,每年的直接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4%,稅賦占聯邦稅收總額的11%,經濟效益遠高於其他支柱產業如機械、化工、鐘表、旅遊等行業,遙居首位。[9] (P9)銀行業為增強瑞士國家經濟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與瑞士國內政局的長期穩定和國家的中立政策是分不開的。

其三,永久中立政策使瑞士在國際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歐洲的穩定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於瑞士的中立地位,它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中,如維和、裁軍、緩和緊張局勢、加強國家間的信任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為永久中立的瑞士,在國際關系中往往給各國以“良好服務”“和平使者”的形象。瑞士的這種良好服務可以歸納為:中介和調解爭執的作用;參加國際仲裁;履行國際委任;參與維護和平的行動;向國際談判各方提供服務;向國際組織及各國提供談判的場所地址。[7] (P90)

其四,瑞士因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永久中立政策,壹直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成為國際機構總部之國。瑞士的巴塞爾市既是世界“藥都”,又設有國際結算銀行總部;蘇黎世市除了是世界金融中心之壹以外還是國際足聯的總部;達沃斯村是世界經濟論壇的所在地;伯爾尼是世界鐘表之都;洛桑是國際奧林匹克的總部;日內瓦是世界名城,它不僅是舊國聯和現在的聯合國歐洲總部,而且是世界上召開會議次數最多的國際會議城市之壹。“世界分為五大洲: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和日內瓦。”這是法國外交大臣塔列蘭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的壹句名言,以此極言日內瓦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10] (P218)聯合國成立以後,日內瓦隨即被聯合國定為其在歐洲的總部。聯合國除了在紐約召開安理會和成員國代表大會(聯大)外,其他幾乎所有的大會均在日內瓦舉行。日內瓦的國際機構大致分為三類:壹、與聯合國有關或有聯系的機構。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國貿易發展委員會議、聯合國難民高級專員公署、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貿易組織(原關貿總協定)、聯合國裁軍談判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國際電訊聯盟、國際勞工組織。二、國際組織。如國際教育局、歐洲原子能中心、歐洲自由貿易組織、歐洲移民國際委員會等政府組織。三、民間組織機構。日內瓦有200多個非政府的民間機構,各國議會聯盟、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國際民防組織、國際婦女聯合會、國際警察協會、社會發展國際協會、社會科學術語國際中心、現代建築國際會議、登山協會國際聯合會、公路聯運國際聯合會、世界滑水聯合會、收入與財產研究世界協會、世界工會聯合會、世界宗教理事會、文學與藝術國際協會、國際法學家委員會、保衛兒童國際委員會等等國際組織和機構的總部均設在日內瓦。每年在日內瓦召開八萬多場國際會議,處理有關裁軍、人權、國際貿易、環境、難民、災害、電訊、氣象、知識產權、勞資糾紛、核擴散等幾乎無所不包的問題。各國際組織和外交使團每年光是向日內瓦支付各種費用和社會保險費就高達36.5億瑞士法郎。[11] (P25)瑞士既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又為本國帶來了巨額財富。

其五,中立政策使瑞士成為世界的避難之國,為世界人道主義精神的發揚光大,同時也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做出直接和間接的貢獻。瑞士的人道主義援救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由瑞士人亨利·迪南創立的總部設在日內瓦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義機構,每年為世界各地人道主義援助奔波,它成為瑞士中立政策的象征。信任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工作要訣,所以“比瑞士更中立”便成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中流行的口號。[10] (P184)

由於人道主義精神在瑞士處處得到體現,因此瑞士本身也成為各國人士的避難之國。瑞士從近現代以來接納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政治犯”和難民,從壹戰二戰中為戰俘、猶太人避難到現在為前南斯拉夫難民的安置;世界上有許多著名人士都曾在瑞士逗留和避難,最著名的人士應該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列寧在1895—1917年曾三度出國,在國外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是在瑞士度過的。列寧之所以在瑞士逗留這麽長的時間,這和瑞士國內的和平穩定、中立、以及人道主義有關。在壹戰前夕和期間,歐洲極大多數國家都拒絕或限制列寧的逗留和旅行,但惟獨瑞士卻張開雙臂歡迎列寧。瑞士高度發達的經濟和良好的環境也給列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而言之,瑞士盡管從自然資源來說是屬世界上最貧瘠的國家之壹,但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地理位置,在政治上運用縱橫捭闔的手段,在外交上采取永久中立的政策,經濟上實行自由貿易的原則等,使瑞士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成為世界的“伊甸園”。瑞士的永久中立外交政策是符合瑞士國家人民的利益的,因此,可以說瑞士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是正確的。黨的十六以來隨著我國外交政策的調整,瑞士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在很多方面也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

  • 上一篇:逃犯看了警察的法制宣傳,發現案件主角是自己。有哪些逃犯被送上門?
  • 下一篇:物聯網領域的四種無線技術哪個更適合?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