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具有濃郁的現代濱海城市特色,是有名的花園城市,近年來,深圳先後被中國政府評為“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並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環境保護“全球500佳”。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至今僅25年,已經由壹個僅有3萬多人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壹座繁榮的現代化城市。
深圳是目前中國內地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之壹。自1980年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0%。2004年生產總值達3422.8億元,比上年增長17.3%。人均GDP7161美元。2005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1894.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
深圳是中國南方重要的高新技術制造基地、物流樞紐城市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同時也有鮮明的文化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和文化產業是它重點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深圳是中國最大的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的制造基地,在IT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都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成功研制了世界首例獲準生產的基因抗癌藥物。在深圳舉辦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是中國高新技術與各國交流的平臺。
現代物流業:深圳是中國惟壹擁有海、陸、空三棲口岸的城市,深圳口岸出入境的人流、物流量居全國第壹。深圳海港已為全球第四大集裝箱樞紐港。深圳機場進入全球百強。
金融業:中國兩大證券市場,其中之壹設在深圳。深圳已初步形成了多種類型金融機構並存的現代化金融體系。目前深圳的基金管理公司數量和管理的基金資產規模約占全國的壹半。
文化產業:深圳文化產業實現的增加值約占全市GDP的5%,並形成了印刷、傳媒、文化旅遊、影視動漫等重點文化行業,培育了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等實力較強的文化產業集團。此外,華僑城的旅遊業、大芬村的油畫業等蜚聲海內外。在深圳舉辦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為全球文化產品搭建了展示、交易的平臺。
深圳是中國內地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和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基地,是經濟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超過100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深圳投資。甲骨文公司、愛立信公司等世界知名企業在深圳設立了研發中心,沃爾瑪、索尼、IBM、阿爾卡特等大型跨國公司在深圳設立了采購中心。深圳企業積極向外發展,在境外企業和機構超過200家。深圳知名企業華為公司、中興公司等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貿易代表處。
深圳緊鄰香港,與香港的合作十分密切。深圳同時也是聯系國際資本與中國內地市場的橋梁。
為了克服資源短缺等困難,深圳提出了建設效益深圳的目標: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克服經濟增長對物質資本積累和自然資源的過分依賴,更多地通過提高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資本的使用效率以及技術進步,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道路,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目前,深圳是中國內地地均產值最高的城市,國民生產所占用的土地、消耗的能源資源和排放的廢棄物都較少。2004年,全市每平方公裏上產生1.75億元的GDP,萬元GDP能耗僅0.55噸標準煤,萬元GDP用水量僅51.5立方米,能耗和水耗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今後,深圳將在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努力保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在努力發展四大支柱產業的同時,積極實施適度重型化戰略,大力發展電子信息上遊產業、精細化工、汽車及其零配件、數控機床和模具等精密制造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用知識、技術、智慧這些無形的資源拓展有形的發展空間,使深圳成為自主創新的沃土。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催生的新興城市,市民平均年齡不足30歲,富有創造精神,充滿朝氣和活力。深圳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同時鼓勵競爭,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壹種良性競爭的態勢。在這裏,人們既崇尚成功,又寬容失敗,是創業者的樂園。
為維護社會公正,深圳不斷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同時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以預防和減少重大特大事故的發生;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的監督管理,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
深圳正在深入開展“凈暢寧工程”,采取措施使城市環境更加潔凈,交通更加順暢,社會更加安寧。深圳註重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不斷加大整頓市場和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深圳市政府加強行政責任追究和行政效能監察,進壹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標準,降低行政成本,建立依法辦事、高效優質、民主透明、清正廉潔的服務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