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從打破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入手,依托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機場、港口等功能樞紐,帶動周邊城鎮,建立6個功能區,在功能區設立黨工委、管委會,對發展進行統壹規劃、統籌管理,開創了實現城郊壹體化的新體制。
浦東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大力推進醫療、教育、文化等城鄉管理體制壹體化,縮小城鄉差距,讓城鄉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為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做出了有益探索。
"我們是全國排名最高的城鎮。"8月8日,中國浦東新區川沙功能區工委副書記笑著對記者說。
“區鎮合壹”後,因為功能區是副局級,川沙鎮的領導也提升了半級,成為全國級別最高的鎮。
對於國內的城區,在管理機構方面,壹般是按照城區、開發區、郊區來設置的。這種分割的管理體制,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區、開發區和周邊城鎮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不銜接、不協調。以前這個問題在浦東比較突出。
但從2004年9月開始,浦東陸續設立了川沙功能區等六大功能區,促進了市區、開發區、郊區的壹體化。
浦東現有的六大功能區中,有兩種模式:壹種是川沙的區鎮壹體化模式,壹種是區鎮聯動模式。但無論哪種模式,都有壹個相同的任務:整合資源,推進城鄉壹體化。
排沙“區鎮壹體化”模式
浦東新區壹半的農民,壹半的農田都集中在川沙。作為城鄉壹體化的試點,川沙改革的成敗至關重要。
浦東新區第六功能區掛牌2005年6月5438+2月31。在川沙鎮政府門口,加了兩塊牌子:中* * *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功能區工作委員會和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功能區管理委員會。功能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分別是浦東新區區委和區政府的派出機構,整體行使川沙新城區域發展職能。
更名副其實的名字是“區鎮壹體化”,因為功能區和川沙新城合署辦公,兩塊牌子(功能區黨工委、川沙新城黨委和管委會、川沙新城鎮政府)。“對於區,我們是以功能區的名義,對於社區、村、居委會,我們是以鎮的名義。”熊璐解釋道。
區(功能區,下同)鎮壹體化的建立已逐漸顯現效果。其中,工會的組建和黨的建設頗能說明問題。
"工會受到自身力量的限制,很難形成."熊璐說,“功能區建立後,可以動員各方召開聯席會議,包括工會和稅務部門。有了他們的協助,企業成立工會就積極多了。”
目前,在川沙功能區的100多家外資企業中,有83家建立了工會,到今年年底,這壹數字將達到100。
熊璐說,功能區建立後,這樣的協調應該每天進行。
區鎮聯動促進產業聯盟
與川沙路不同,其他五個功能區都走上了區鎮聯動的模式。
鶴慶鎮位於張江功能區,遠離中心城區和開發區。鶴慶經濟園區發展相對落後,產業定位不明確,整體產出效益不高。功能區設立後,鶴慶經濟園被列為張江高新技術產業東區,建立現代醫療器械產業園,享受張江的品牌、政策、招商等資源。圍繞張江主導產業——微電子、軟件、生物醫藥,國內外知名醫療器械、電子信息企業開始集聚。
自此,開發公司和鎮的碎片化格局被打破。在功能區統籌協調下,建立了“壹個品牌、統壹招商、共同開發、利益共享”的產業聯動發展機制。然而,鶴慶經濟園區在近壹年後才通過“騰籠換鳥”。籌資強度從2004年的每平方公裏24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40億元,土地產出率從每平方公裏6543.8+0.9億元上升到3654.38+0億元,分別增長65%和66%。
同時,張江鎮環東工業區成為張江微電子與信息產業聯動區,唐鎮工業區成為張江金融信息服務業聯動區。過去各自為政的“小舢板”,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周邊形成了主導產業突出、分工明確、集群發展的“聯合艦隊”。2006年,張江高科技園區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6.9%,張江功能區工業總產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22%和29.6%。
上下融合,開拓新空間
對於上述措施,熊璐解釋,“壹是浦東太大,新區直接抓鎮街不夠;二是希望放大國家級開發區的效應。”
在浦東新區黨委政研室的最新報告中,給出了以下三點原因:壹是開發區和郊區的管理體制城鄉分割,開發區增長極作用顯著,但對周邊的帶動作用有限,導致城鄉經濟發展二元結構明顯;二是開發區自身進入了從開發建設到管理服務、從政策優勢到綜合環境優勢的新階段,對配套環境、社會發展、社會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開發公司主導、政企合壹的管理體制難以承擔大量的政府管理職能,迫切需要相應的政府機構來承擔;第三,浦東開發以來,經濟總量增長了30多倍,城市化面積增長了5倍,總人口翻了壹番。原有的以城區、郊區、開發區劃分的管理體制難以滿足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管理範圍過寬,管理方式相對粗放,導致城市管理出現諸多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