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認知和認知的區別

認知和認知的區別

應生觀察理解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

(1)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含義

感性認知是認知的初級階段,是人們通過感官獲得的關於事物現象的認知,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點。理性認知是認知的高級階段,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獲得的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理性知識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的特點。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參見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含義)

②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聯系。首先,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堅持理性認識要靠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上的唯物主義。其次,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感性認識需要升級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能解決理解現象的問題,理性認識才能解決理解本質的問題。堅持感性認識並發展為理性認識,就是在認識論上堅持辯證法。再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世界上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感性認識中往往存在理性;世界上沒有純粹的理性知識,理性中往往有感性。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

第壹,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得非常豐富的實踐感性材料。

其次,必須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采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邏輯方法,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方式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

(2)批判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只承認理性認識是可靠的,卻否認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經驗主義只承認感性認識是可靠的,否認感性認識需要升華為理性認識。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都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他們各持壹面,在思維方法上屬於玄學。

理性主義可分為唯物主義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也可以分為唯物主義經驗主義和唯心主義經驗主義。

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不懂得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教條主義誇大書本知識和理性認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驗。壹切從書本出發,犯類似理性主義的錯誤。經驗主義誇大感性經驗,輕視科學理論,把局部經驗當作普遍真理,犯了類似經驗主義的錯誤。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1)從理性認識到實踐跨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第壹次飛躍)並沒有結束認識,理性認識還會回歸實踐(第二次飛躍)。因為:第壹,認識的目的是指導實踐,改造世界。第壹次飛躍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只有第二次飛躍才能達到這個目的。第二,第壹次飛躍不能保證理性認識的正確性,理性認識是否正確只能通過實踐來檢驗。在第二次飛躍中,理性知識可以被檢驗、修正、補充和發展。

(2)理性認識躍入實踐的條件和途徑。

第壹,必須從實際出發,把普遍理論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理論必須服從實踐。

第二,要把對事物的認識和主體的需求結合起來,確定行動的目的和計劃。

第三,理論要讓群眾掌握。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只有群眾掌握了理論,理論才能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實踐才能成功。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覺和理性思維,是主導因素;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有兩種:壹種是情感和意誌,包括欲望、動機、信念、習慣和本能,另壹種是不能納入邏輯思維的主觀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覺和靈感。在認識過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 *促進了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非理性因素要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約,要在理性因素的指導下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

認知過程的可重復性和無限性

(1)認知的全過程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周而復始,這就是認識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無限發展的全過程。

(2)反復理解

之所以要重復認知,是因為:第壹,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客觀事物本身發展過程和表現的限制。物質世界是無限的,客觀事物作為壹個系統是多面多層次的。客觀事物有壹個產生、變化、發展的過程,其本質和規律也就暴露出來了。這些都使得人類的認識具有重復性。其次,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仍然受到歷史條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類的認識只能在不斷打破限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這也使得理解重復。第三,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受到主體本身的限制。這些限制包括:人的實踐範圍、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實踐能力、立場、觀點、方法、生理素質。這些也使得理解重復。

(3)認知的無限發展

就整個認知過程而言,認知的重復是無限的。但是,這個無限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螺旋式上升。

(4)認識辯證運動的全過程原理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黨的群眾路線包括:壹切為了群眾,壹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黨的群眾路線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具體運用。黨的群眾路線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壹致的。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主張群眾既是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實踐是千百萬人的實踐。黨的群眾路線主張相信群眾。所以,兩者是壹致的。

其次,“從群眾中來”實際上是把群眾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表現為領導者的智慧),這實際上是第壹次飛躍;“到群眾中去”其實就是讓理性知識被群眾掌握,並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其實是第二次飛躍。

再次,“從群眾到群眾”是壹個叠代的過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也是壹個叠代的過程。

認識和實踐的具體歷史統壹。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1)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說明認識和實踐是壹個不斷分離和重合的過程,每壹個循環都使認識上升到壹個更高的層次。因為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認識往往與實踐相沖突,這就要求認識和實踐必須達到具體的歷史統壹。

所謂具體統壹,就是知識和理論要與壹定時期、地點、條件下的具體實踐相適應。認識和理論要根據具體實踐不斷補充、豐富和完善。所謂歷史統壹,就是知識和理論要適應不斷發展的實踐,根據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落後於實踐。

③把認識和實踐割裂開來的具體的歷史統壹性,會導致“左”或右的錯誤。

(4)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理論也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新理論的指導下,實踐將進壹步發展。實踐要不斷創新,理論也要不斷創新。

09-10-22 |添加評論|打賞

64kk

哲學中普遍性達到極限的辯證規律只有三條。它們是對立統壹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闡述的,恩格斯則是從邏輯學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從而使辯證法的規律更加清晰。

辯證法的規律揭示了極限本質的壹切關系,是最高抽象程度的產物。辯證法的規律雖然是從概念的演繹中抽象出來的,但它們與客觀現實的本質運動是完全壹致的,所以都是具有極端真理的客觀規律。

辯證法三大規律的關系壹分為二。基本規律是對立統壹規律,這是其壹。量變質變規律和肯定否定規律是“兩個”

用邏輯圖表示,它的形式是:

┌量變和質變定律——變化定律:內在變化定律

對立統壹定律ζ

(核心法)└正負法——發展法:外在過程法

否定之否定規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規律中,屬於發展連續性的客觀規律。

從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學證明可以看出,對立統壹規律最為突出,其次是量變和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存在嗎?我們說這個規律在哲學證明中也有體現,但不明顯。

眾所周知,現實中的矛盾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壹種是直觀的矛盾現象,在這種現象下,矛盾雙方都處於可感知的認識水平。壹種是必須通過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質本身的矛盾,是人們無法直接感知的矛盾。

對於辯證法規律來說,主要是揭示了矛盾在本質本身中的特征。所以沒有停留在直觀的矛盾現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質本身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這是哲學規律的特點,上升到本質層面去把握客觀存在的現象聯系。

辯證法三大規律中,基本規律和核心規律是另外兩個規律是對立統壹規律的展開形式。所以三者的關系不是並列的,而是壹分為二的。

其中,對立統壹規律揭示了客觀存在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壹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和動力。量變質變規律以發展變化的形式揭示事物的特征。從量變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的特征,告訴人們矛盾運動是生命力的表現,其特征是自我否定和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了辯證運動的本質。

從認知層面來看,辯證法三大規律中,量變質變規律處於最外層,人們能直觀地感受到,是因為它是統壹變化形式的客觀規律。二是對立統壹規律,需要人們去觀察和分析,因為它的認識深度是從外在的統壹上升到統壹內部的矛盾。

對立統壹規律比量變質變規律更深刻。相對而言,如果說量變質變規律的特征相當於認識上的直觀,那麽對立統壹規律相當於認識上的直接,否定之否定規律相當於認識上的間接。按照康德的劃分方法,它們依次相當於感性、知性、理性。因為否定之否定規律已經上升到壹個理性的高度,它的特點是隱藏在矛盾內部,揭示矛盾運動的本質。所以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很難理解和認識的。

  • 上一篇:全電開票如何新增抽屜
  • 下一篇:如何成為政府定點采購單位?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