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聽聽那冷雨》公開課教案設計

《聽聽那冷雨》公開課教案設計

《聽聽那冷雨》公開課教案設計

 《聽聽那冷雨》是著名詩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這篇散文抒寫的是深深的思鄉情緒,這種鄉情主要是通過雨聲的描寫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將自己身處臺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思鄉情緒娓娓傾訴,但另壹方面這種鄉情也表現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詩詞裏面,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趣在被賦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現得更淋漓盡致。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品讀,理清思路,體會余光中筆下“雨”的美。

 2、鑒賞文中的優美的語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

 3、體味文中蘊涵的深摯的感情 。

  重點難點

 1、體會“聽聽那冷雨”中“聽冷雨”所蘊含的深深的家國之思、文化鄉愁。

 2、品位語言,體悟意境。

  教學方法

 1、運用美讀法,引導學生通過有聲有色的朗讀,沈潛到作品的深處,整體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過提問和思考讓學生體悟余光中先生那濃濃的家國之思,文化鄉愁。

 教學課時安排: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

 從余光中的《鄉愁》導入。

 學生齊背: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詩中,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表達了哪些具體的情感呢?

 小時候

 郵票

 母親

 親情

 長大後

 船票

 新娘

 愛情

 後來呵

 墳墓

 母親

 親情

 而現在

 海峽

 大陸

 鄉土情、愛國之情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借助壹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達了自己豐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壹些散文中,他同樣借助壹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優美的壹篇《聽聽那冷雨》。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同時又是作家、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後壹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寫下散文《聽聽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說,他離開大陸已經25年了。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余光中是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壹。壹生從事詩歌、散文、翻譯和評論的創作,他自稱為自己的“四維的寫作空間”,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他曾經說:母親是大陸,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余光中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藍墨水的上遊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壹條黃河的支流”。

 三、感知課文內容。

 1、我們接觸壹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麽呢?(雨)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寫雨的?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視覺:淋淋漓漓

 淅淅瀝瀝

 點點滴滴

 滂滂沱沱

 嗅覺:清清爽爽新新,有壹點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氣,淡淡土腥氣

 觸覺:冷雨潮濕

 味覺:舔舔吧那冷雨

 第5節

 淒涼淒清淒楚淒迷

 第6節

 清脆可聽如瀑布比碎玉

 淒涼淒清淒楚淒迷

 聽覺

 第7節

 黑鍵灰鍵“拂弄、奏

 第9節

 羯鼓

 電琵琶 “刷、鞭、打”等

 第10節

 雨是壹種音樂。單調而耐聽、回憶、潮潮潤潤

 3、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哪些地方哪些時代的雨?作者喜愛的是哪裏的雨?

 地域感:美國

 →

 臺灣

 →

 大陸(橫向

 ) 形象密集

 聽雨(主線)

 歷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時代(縱向)

 述寫瑰麗

 現實感:中年後洞明人生

 現代都市對傳統文明的破壞

 情切意濃

 對永恒的理想追求

 作者喜愛的是:古大陸瓦上的雨。

 4、體會本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對雨的感情的思緒之網撒得很開,總體上是由遠到近,由物及人。時間上從遠古時期、太初有字寫到亡宋之痛寫到今天的公寓;空間上從遠隔萬水千山的海外寫到大陸寫到寶島;人生體驗上從少年的“紅燭昏沈”寫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寫到滄桑過後晚年的白頭體悟。內容上寫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聽聽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盼望故鄉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對文化之根的追尋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開。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縱的歷史感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交織成壹個形象密集、抒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

 5、作者通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壹種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思鄉之情,思念故土。或者傳達了作者的鄉愁、故國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對古典詩意生活的向往

 6、作者為什麽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現故國之思的纏綿悠長。“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裏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淒冷。

 四、雨連著臺灣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和難盡人意的現實,盡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與海峽兩岸“參(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壹直用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由此來找壹下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並說明理由。

 1、句式上 長短配合,短句參差跳躍,產生了珠落玉盤的效果,長句壹氣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疊音詞寫雨,不僅具有壹種和諧的音韻美,也使雨態表現得更形象。參差有致的韻語段落,在訴諸讀者五官感覺是著重了聽覺,充分應用雙聲疊韻,講究平仄,轉換同音異字,創造了音樂美。

 3、詩化的語言。

 4、修辭。勻稱的對偶、生動的比喻、整齊的排比,別致恰當地烘托出思想情緒。

 五、妳覺得那冷雨裏有---------------------------------------------------------------------------------

 第1段:那冷雨裏有余光中對故鄉母親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裏有余光中對美麗中文的熱愛;

 第3段:那冷雨裏有余光中對古中國歷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裏有余光中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名家點評:雨是古今作家反復歌詠的對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創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經過獨有的審美感受創造出來的。余光中筆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鮮明的獨創性。這是作家獨具慧眼的發現。《聽聽那冷雨》借“冷雨”這個意象,把人帶進了壹個冷寂、淒迷的氛圍之中,抒發了身在海島、異城的遊子對故國、故土的無盡的鄉愁

 這篇散文運用通感、比喻、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構建出壹個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壹句,綜合運用了通感、疊字、排比等手法,滲融著詩的意境,有雨聲的節奏感,訴之於感官,給讀者的感覺是多方位的。

 ————江少川主編《大學語文》

 詩歌欣賞:

 當我死時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壹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壹個中國的青年,

 曾經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課堂小結:作者通過對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感受的描寫,真切地勾畫出壹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發遊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壹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表現了壹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聽聽那雨聲》所表達的是余光中先生對山水的獨特感悟。這位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呼吸在當今,卻已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新中國文學的史冊上。

 余光中用壹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淒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妳的壹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說,“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心中壯誌難酬的悲憤之情。那麽,妳心中的冷雨又是什麽呢?

  作業布置:

 1、收集古典詩詞中寫雨的詩詞佳句

 2、寫寫“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壹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出情感與冷雨的***通之處。(3)字數:300字以上。

  板書設計:

 地域感:美國

 →

 臺灣

 →

 大陸(橫向

 )

 思鄉之情

 聽雨(主線)

 歷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時代(縱向)

 文化之戀

 現實感:中年後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文明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

  知識擴展: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譯文: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麽樣?在齊魯大地上聯綿不斷看不盡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嶽的奇異景象全都賦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壹面明亮壹面昏暗,截然不同。

 層層雲升騰,跳蕩心胸,飛鳥歸山,映入眼簾。

 壹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那時眺望,四周重重山巒定會看起來顯得渺小。

 點絳唇

 姜夔

 丁未冬過吳松作(吳松即蘇州河)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賞析:這首揉合情景、自抒胸臆的懷古小詞是淳熙十四年(1187)雁南飛的殘秋道經吳松至蘇州時所作。“燕雁”即北雁,象詞人壹樣“太湖西畔隨雲去。”上片第二韻為傳唱千古體現白石獨特風格的名句,其貌其神清苦的數峰聚首商量黃昏降雨,物擬人,人擬物,活畫窮愁而頗自得,是詞人──自我完成者形象,內蘊極豐富。自然與詩人渾然為壹,動態寥闊的自然景觀體現了詩人的風骨和精神。下片點懷古,家住蘇州甫裏的唐代高士詩人陸龜蒙(天隨子),思想與壹生浪跡天涯的鴻爪頗似白石,姜壹世甚推崇之,今臨其地,能不念及?雲霧繚繞“商略黃昏雨”的數峰中,陸、姜當各占其壹。

 註釋:註釋:燕(yan1)雁:北國燕趙之地。擬***天隨住:晚唐詩人陸龜蒙號天隨子,住松江,近蘇州。當時楊萬裏等人要用陸的天然情趣,來救江西詩派的瘦硬之風。白石雖是江西人,論詩卻是膺服陸龜蒙的。陸龜蒙不羨權貴,恬淡江湖的性格,也很合白石的脾胃。白石曾賦詩,「三生定是陸天隨,又向吳松作客歸。」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吳松:即今吳江。本年春,姜夔曾由楊萬裏介紹到蘇州去見範成大。 ②商略:商量,醞釀。此處指遙望山峰,雨意很濃。 ③第四橋:指吳江城外的甘泉橋。鄭文焯《絕妙好詞校錄》:“宋詞凡用四橋,大半皆謂吳江城外之甘泉橋……。《蘇州誌》:甘泉橋舊名第四橋。” ④天隨:晚唐陸龜蒙,號天隨子,隱居吳江。

 此詞為作者自湖州往蘇州,道經吳松所作。乃小令中之名篇。雖只41字,卻深刻地傳出了姜夔“過吳松”時“憑欄懷古”的心情。上片寫景。“燕雁”、“數峰”,不僅寫景狀物出色,且用擬人化手法,使靜物飛動,向為讀者稱贊。下片因地懷古。“殘柳參差舞”,使無情物,著有情色,道出了無限滄桑之感。全詞委婉含蓄,引人遐想。集評 卓人月《詞統》:“商略”二字誕妙。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白石長調之妙,冠絕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點絳唇》壹闋,通首只寫眼前景物,至結處雲:“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感時傷事,只用“今何許”三字提倡,“憑闌懷古”下,僅以“殘柳”五字詠嘆了之,無窮哀感,都在虛處。令讀者吊古傷今,不能自止,洵推絕調。陳思《白石道人年譜》:案此闋為誠齋以詩送謁石湖,歸途所作。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數峰”,乃詞人幽渺之思。白石泛舟吳江,見太湖西畔諸峰,陰沈欲雨,以此二句狀之。 “憑闌”二句其言往事煙消,僅余殘柳耶?抑謂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楊無情,猶是臨風學舞耶?清虛秀逸,悠然騷雅遺音。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著山壹直蜿蜓到海邊。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壹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虞美人①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②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③ 悲歡離合總無情, 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作者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生卒年不詳。寧度宗鹹淳十年(1274)進士。宋亡不仕,抱節以終。其詞多承蘇、辛壹路而兼有眾長,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詞》。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壹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②斷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鬢發斑白。

 品評此詞從“聽雨”這壹獨特視角,表現了少年、壯年、晚年三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境遇、不同況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壹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少年聽雨”的畫面,由“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而成,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盡管這屬於燈紅酒綠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正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

 “壯年聽雨”的畫面,以“客舟”為中心視點,而在四周點綴以“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等衰颯意象,映現出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

 “而今聽雨”的畫面,則刻意凸現出僧廬之冷寂與鬢發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歷盡離亂後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壹生經歷得出的結論,蘊有無限棖觸,不盡悲慨。“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並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沈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調節和心理控制能力。

 三幅畫面前後銜接而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歷程。其中,既有個性烙印,又有時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風流、壯年飄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見壹個歷史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而這正是此詞的深刻、獨到之處。

;

  • 上一篇:上海扣稅標準
  • 下一篇:社會保險最低交多少錢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