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是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1840~1842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鹹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1900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奧等八國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而發動侵略中國戰爭。
[解題過程]
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1840~1842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
戰爭背景 19世紀初,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流毒極為嚴重,不僅損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銀外流,而且引起銀貴錢賤,直接破壞社會生產,影響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鴉片的大量輸入,還加深了清朝封建統治的危機。鴉片貿易使清朝的吏治愈益腐敗,軍隊更加失去戰鬥力,而白銀源源外流,使清朝財政陷入困境。因此,嚴禁鴉片的主張曾居上風。道光十八年冬,林則徐奉召晉京。道光帝多次召見,授以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1839年6月3~25日(四月二十二至五月十五),林則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門海灘將繳獲的煙土全部當眾銷毀。禁煙運動獲得初步勝利。
戰爭過程 鴉片貿易被嚴厲取締後,英國資產階級立即策劃發動侵略戰爭。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次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並派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 。1840年4月,英國議會通過支付軍費案。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船艦40余艘及士兵4000余人到達中國海面,第壹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軍到達中國海面後,首先封鎖珠江口。懿律看到廣東軍民早有戒備,決定率主力北上。7月,英軍進犯福建廈門,被已調任閩浙總督的鄧廷楨督師擊退。接著,北犯浙江,攻陷定海。8月,英艦抵達天津白河口,投遞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致清政府的照會,提出賠款、割地、通商等無理要求。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到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琦善向懿律表示將查辦林則徐等,希望英軍返掉南旋,等候清政府處置。英軍乃於9月折回南方。道光帝即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與英方繼續談判。11月底,琦善到達廣州。他撤除防務,遣散水勇,鎮壓抗英群眾。此時,義律接替懿律為英國全權代表,步步進逼。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陷沙角、大角炮臺,琦善慌忙求和,義律乘機提出《穿鼻草約》,並於20日單方面公布。其中包括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恢復廣州通商等條款。
沙角、大角炮臺失陷後,道光帝決定宣戰,任命禦前大臣、宗室奕山為靖逆將軍,調派大軍開往廣東。2月下旬,英軍先進攻虎門炮臺,琦善拒派援軍,守將關天培等壯烈犧牲,炮臺失陷。4月,奕山到達廣州。5月,貿然發動夜襲,英軍乘機反撲,占領城郊各據點,炮轟廣州城。奕山派人求和,與英訂立《廣州和約》。其中規定清軍退出廣州,向英軍繳納“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對《穿鼻草約》的內容不滿,決定撤換義律,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進壹步擴大侵略戰爭。8月璞鼎查率領援軍到達香港,不久即攻占廈門,清總兵江繼蕓力戰犧牲。9月,英軍北犯定海,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等英勇戰死,定海再陷。10月,英軍進攻鎮海,兩江總督裕謙堅決抵禦,城陷時投水自盡。寧波旋也陷入敵手。同時,英艦竄擾臺灣,被臺灣軍民擊退。浙江連失3城,清政府決定第二次出師,派協辦大學士、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率軍馳往浙江。奕經到達紹興後,企圖僥幸取勝,分兵進攻3城,結果慘敗。英軍反攻陷慈溪,奕經等逃至杭州。清政府派盛京將軍耆英前往浙江主持對英交涉。但英軍決定乘虛而入,按既定計劃侵入長江 。1842年5月,英軍攻陷乍浦,6月再攻吳淞炮臺,江南提督陳化成據臺死守,力竭犧牲,寶山、上海相繼陷落。英軍溯長江西上,於7月下旬進攻鎮江。清副都統海齡所部頑強抵抗,經過激烈巷戰,終於失守。8月初,英艦直抵南京江面,耆英等趕到南京議和。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影響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1842年8月29日),清欽差大臣耆英與璞鼎查,在南京簽訂了結束鴉片戰爭的《南京條約》。條約簽訂後,雙方在廣東繼續談判。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公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0月8日,耆英與璞鼎查在虎門簽訂《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被作為其中的壹部分)。在該約中,英國取得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等特權,同時還制訂了海關稅則。《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和法國趁火打劫,於1844年分別強迫清政府訂立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南京條約》、《虎門條約》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壹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訂立的第壹批不平等條約。從此,使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由壹個封建社會逐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年(鹹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 ,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壹步半殖民地化。
列強挑起戰爭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制造戰爭借口,聲稱中國船亞羅號是英國船,並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清政府送還在該船逮捕的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賠禮道歉。10月23日 ,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臺,悍然挑起侵略戰爭。不久後,英國政府委任前加拿大總督J.B.額爾金為全權代表,負責對華戰爭。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壹案。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借口,任命J.B.L.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美、俄兩國也表示支持英、法。
《天津條約》的簽訂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5600余人(其中法軍1000人)攻陷廣州,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H.S.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侵略軍占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1858年4月 ,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進行談判。俄、美亦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但實際並無誠意 。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並攻陷了大沽炮臺。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 、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的威逼恫嚇下,於6月26、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分,分別於6月13、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12款、中美《天津條約》30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壹樣的侵略特權。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鹹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 2.5%子口稅,免征壹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北京條約》的簽訂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 天津條約 》攫取的種種特權 , 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臺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400多人,英艦隊司令J.何伯也受重傷。此役結束後,1860 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1.5萬余人,法軍約 7000人,擴大侵華戰爭。而清政府則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兩國罷兵言和,導致英法聯軍連續攻占大沽、天津,並兵臨北京城下。9 月22日,鹹豐帝帶領後妃和壹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親王奕欣留守北京,負責和議。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北京城。侵略軍壹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壹炬 。10 月24、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並訂立中英、中法《 北京條約 》。俄國自以 “調停”有功,逼迫奕欣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裏江以東約40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並為進壹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制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簡稱甲午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因按幹支紀年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戰爭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誌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政府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休戰和約 。朝鮮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但日本決心擴大事端 ,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 ,並提出所謂***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大鳥圭介於19日和20日,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占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壹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擊沈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挑起戰爭。8月1日(七月初壹),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
第壹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戰鬥在3個戰場同時展開:其壹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昆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中炮犧牲。玄武門被日軍攻陷。其三為城西南戰場。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日軍退回駐地。清軍總統(總指揮)葉誌超貪生怕死,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6天裏,清軍狂奔250千米,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占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發生於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的壹次主力決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北洋艦隊參加戰鬥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的軍艦則有12艘。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200余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沈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松島。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撤離戰場。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壹軍。清軍不服宋慶調度,士氣不振,無抗敵決心。24日午前,日軍泅水過江。當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無察覺。25日晨6時,日軍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 。在不到3天內,清朝重兵近3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壹戰。日本第二軍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12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在今遼寧大連)。7日,日軍分3路向大連灣進攻,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10天後,日軍開始向旅順進逼。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是日,清軍總辦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臺。22日,日軍占領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第三階段 ,從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壹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26艘。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臺。由於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臺終被日軍攻占。2月3日日軍占領威海衛城,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晶拒絕。5日淩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臺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沈,以免資敵,並自殺與艦***亡。11日,丁汝昌在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送至日本旗艦。14日 ,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臺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巖、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壹為欽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繪畫)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4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先後攻占牛莊、營口、田莊臺。僅10天時間,清軍百余營6萬多人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馬關條約》的簽訂 隨著戰爭失利,清政府進壹步加緊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11款,《另約》3款,《議訂專條》3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2款。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壹步加深,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壹個重要轉折點。
八國聯軍
1900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奧等八國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而發動侵略中國戰爭所組織的聯軍。
1900年,義和團運動迅猛發展,各國駐北京公使認為清政府已經無法控制局勢,決定聯合派兵鎮壓。1900年5月下旬~6月上旬,各國以“保護使館”為名,陸續派軍隊進入京、津。6月10日,聯軍2000余人在英國海軍中將E.西摩率領下由天津進犯北京。6月17日,聯軍攻陷大沽炮臺。7月14日陷天津,成立天津都統衙門。8月14日,八國聯軍(除德軍)2萬余人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光緒帝出逃。9月,德國元帥 A.von瓦德西率領德軍2萬到中國 ,並受任為聯軍統帥。聯軍陸續增至10萬,他們的侵略以北京為中心 ,南至正定,北至張家口,東至山海關,西至娘子關的廣大地區。八國聯軍在京津地區燒殺搶掠,暴行累累。在大沽周圍地區,繁華的大沽被夷為平地,塘沽“已無華人足跡”。在天津,聯軍恣意屠殺,搶劫財物。在北京,凡是義和團設過壇的房屋都被焚毀。當時,從公使、將軍直到傳教士、士兵都參與暴行。聯軍在搶劫財物後即毀滅罪證,甚至將搶來的東西造冊,然後當眾拍賣,再以官階高低分贓。瓦德西則從欽天監裏將17世紀設制的古天文儀器掠至柏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也遭到毀壞和搶劫。翰林院所藏《永樂大典》,幾乎喪失凈盡,其他珍本圖書,***損毀4.6萬余冊。經過這次洗劫,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同時,沙俄又單獨出兵17萬,占據了東三省的重要城市。次年9月《辛醜條約》簽訂以後 ,八國聯軍大部撤兵回國,但仍留壹部常駐京津、津榆鐵路沿線。唯有沙俄軍隊拒不退出東三省,激起中國人民的拒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