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前。
青海湖地區的建立始於漢代。漢高祖宣帝元年至二年(公元前61年至前60年),西漢軍隊進攻湟水流域的仙靈羌等部落,部隊壹度西進至青海湖附近。據《漢書·趙充國傳》卷六十九記載:“黃霞以西,築道橋七十余座,可達淡水”。漢平帝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鹽縣三角城設立西海郡,建五郡(即海鹽縣三角城、尕海古城、剛察縣北向陽古城、* *縣草多隴古城、興海縣治東加拉古城)。《西羌列傳》也說:“起初以為是郡,建五郡,隔海相望。”西海郡的設立,將漢朝的行政管轄範圍擴大到青海湖地區。王莽居元年(公元6年),羌族首領龐天、傅範不滿王莽強占土地設縣,遂圍攻西海郡。太守永成棄城而逃,被王莽所殺。次年春,派校尉護羌打敗羌人,恢復西海郡。辛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政權垮臺,西海郡被棄。
東漢初年,居住在黃河北岸的少當羌首領擊敗附近小部落的乾陵羌和北陵羌後,逐漸強大,青海湖地區也屬於其勢力範圍,直到永元十三年(公元101),漢軍出兵平定少當羌。次年,東漢向漢和帝賀說,羌人居住時,土地富饒肥沃,地勢險固,又有西海漁鹽之利,所以強大,每壹次威脅都引誘羌人陷入混亂。在唐朝失敗之際,宜及時恢復西海郡,切斷胡羌邦交之路...這個國家不擔心西方。皇帝任命曹鋒為錦城西部的隊長,統治龍擡頭(即王莽時代的西海縣)。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東西羌人大敗漢軍,青海完全在羌人控制之下。經過12年的戰爭,羌人終於失敗了。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鮮卑禿黑遺孤進入湟水流域,建立南梁國。與此同時,投降南涼的鮮卑傅毅部落從甘肅遷移到青海湖。元興元年(公元402年),禿檀香攻之,稱涼王,遷都樂都城。次年,占領古藏為國都,統治區域東起蘭州,西至青海湖。東晉十年(公元414年),禿嚕嚕帶兵西入青海湖,掠走夷夫部落牲畜40萬頭。鮮卑赤甫池畔在臨夏地區建立的西秦王國,趁機攻占樂都,禿檀香失陷,青海湖傅毅部落向西秦投降。東晉藝兮十三年(公元417年),北涼勢力逐漸移入青海湖地區,但在西秦的壓力下,很快又退回河西走廊。
西魏元年(公元535年),吐谷渾國王誇隆建立政權,在青海湖以西7.5公裏處。建於伏羲城(今和縣石乃亥鄉鐵蔔家村),公元540年建都於此。從此,青海湖流域完全處於吐谷渾的統治之下。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太子宇文允攻打吐谷渾,壹度到達府中城,但隨後撤回。吐谷渾派遣使節向北周朝貢,隨後雙方戰時媾和,壹直持續到隋朝初年。
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四月,楊迪親自統率軍隊攻克吐谷渾,很快就打敗了吐谷渾,設西海郡,以城為治。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朝瀕臨崩潰,吐谷渾領兵回青海湖。
唐朝時,吐谷渾是它的諸侯國。唐朝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吐蕃北渡黃河,進入青海湖南部。吐谷渾首領諾居國被迫避開青海和湖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繼位,封徐為太尉。唐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占領了吐谷渾王國的領土,青海湖地區隨即處於吐蕃政權的統治之下,而唐朝的勢力則逐漸退到日月山以東。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吐蕃使臣向唐玄宗提出分界,唐玄宗以赤嶺(今湟源縣日月山)為界,並以大碑標明。開元二十壹年(公元733年),金城公主要求在赤嶺立碑,以分唐朝與吐蕃之地。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衛將軍、龍遊節度使葛在青海湖北部設立神威軍,並在青海湖龍居島上建城,稱應沖城,次年又被吐蕃占領。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中央王朝崩潰,整個青藏高原被吐蕃下屬各部瓜分,產生大小部落,各行其是,不受其管轄。
明清兩代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明朝大將鄧禹攻占河州,元朝吐蕃宣威使等官員相繼向明朝投降。明朝統治勢力開始抵達青海,采取綏靖政策,數次向青海蒙古人和藏族人(明代稱西番)發出呼籲。洪武八年(1375),在布彥帖木兒的要求下,明朝在薩利維回鶻(今海北州)設立安定、阿端兩大禁衛。前元朝貢首領林家,明朝頒布法令,設立屈賢衛。洪武三十年(1397),東漢領袖南麂朝貢,明朝設立韓東衛。上面設立的四個守衛被稱為“塞外四大守衛”,韓棟健康中心位於今天青海湖北部的剛察地區。據《天下郡國病誌》記載:“韓東衛往西北守(即西寧衛)三百裏。”弘治元年(1488),明孝宗設立西寧道,兵士軍官直接統治青海蒙藏各部。
明朝五年(1510),東蒙兩大封建主伊布慈和滿都阿來古樂胡(明朝稱阿爾特斯)率眾占領青海湖地區,壹些原本駐紮在該地區的遊牧藏族被迫遷走,處於伊布慈的控制之下。明朝鄭德九年(1514),明朝派三邊系大將彭澤攻青海湖,易蔔拉、阿圖斯率眾渡過黃河,過河州,到川北,滾向西藏。不久,彭澤回到內地,伊布回到青海湖。同年,蒙古韃靼小王子的另壹個部下博爾術因內部紛爭而遷居青海湖地區,經常出兵攻打明朝邊境地區。此後的十年間,為了防止蒙古人和藏人聯合起來對抗朝廷,明朝采取了以安撫藏人為主的政策,使得甘青邊塞的局勢日益穩定。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占據河套的蒙古吉寶,曾率眾攻刺青海部,損失大部分人馬,只留下壹個博爾子自保。嘉靖二十年(1541),渤兒向明朝進貢,青海湖再次成為明朝的版圖。嘉靖二十八年(1549),居住在蒙古的阿日坦(明代稱安達)進入青海湖地區,驅逐了博爾兒,留下兒子兔兒爺駐守,時常威脅西寧地區的治安。直到明朝隆慶四年(1570)才被明朝召見。
明朝崇禎九年(1636),固始可汗(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19代孫)、準噶爾的巴圖·亨泰吉領兵至青海湖(在今剛察縣),後進軍西康。崇禎十五年(1642),固始可汗進軍西藏,前後征服西藏,成為整個藏區的大汗。他在拉薩建立政權,派弟子放牧青海,將青海轄區分為左右兩翼。青海湖北部和布哈河地區屬於左翼管轄。清順治二年(1645),青海的蒙古、藏族部落大部分隸屬青海和碩特部。順治三年,清軍入青海。順治十年(1653),賜固始可汗金書、金印。康熙十五年(1676),清政府派遣使節到察汗托洛海(青海湖東白城子)招募青海蒙古部落。康熙三十年(1691),左右兩翼全部歸附清朝。雍正三年(1725),清朝在青海設置青海事務大臣(又稱西寧事務大臣),管理青海蒙藏區,青海湖地區歸其管轄。同年蒙古人分為二十九旗,嚴格編制管理,紮薩克(旗長)掌管人口。雍正四年(1726),對藏族的戶口進行了核查,設立了千戶,劃定了各自的土地界限。
(3)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民國二年(1913),北洋政府將青海事務大臣改為“青海事務總長”,組織形式如清朝。民國4年(1915)改為“青海孟凡宣威使”,管理少數民族民政事務。民國18年(1929),青海省政府正式成立。青海湖流域除剛察部落為省直管外,其余地區均屬都蘭(6年設總監,19年設郡)、* *和(18年設郡)歷史上,青海湖地區長期以來都是民族紛爭和地方政權分立的重要地區,也是歷代中央王朝在西部邊境和中西部地區的交通樞紐。此外,它還是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爭使湖區成為中國西部的重要戰場。唐代詩人寫的描寫青海湖地區的邊塞詩,大多充滿了悲涼和感傷。杜甫的詩“看不到青海頭,全然是被遺忘的老白骨”是青海湖地區古戰場慘烈景象的真實寫照。
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軍政委員會在西寧成立。青海湖流域屬於湟源縣和* * *縣。1950設立海鹽行政區和剛察行政區。1953 65438+2月21、海南藏族自治區(地級)成立,位於青海湖流域的* * *和縣級地區劃歸其管轄;同年,65438+2月31,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區(區級),轄海晏行政區和位於青海湖流域的剛察行政區劃;1954 65438+10月25日,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區成立,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劃歸其管轄。1954 65438+2月31,以上三個地級自治區更名為自治州,直到現在。至今,青海湖流域壹直保持著三州四縣管轄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