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具有方便營商的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制度、自由流通的資訊、公平開放的競爭環境、發展完備的金融網絡、壹流的運輸及通訊基建網絡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勞動人口等。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可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穩健的財政儲備,以及低稅率的簡單稅制。憑借這些優勢,香港成為全球公認最自由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系。
回歸十年以來,香港經濟增長近50%。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實際增長4%左右。由於回歸之初的幾年經濟動蕩,又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波動較大,因而十年來年平均增長率被拉低。近幾年香港經濟維持強勁擴張勢頭,增長層面廣闊。過去三?0?1所見的增長,較1987年以來任何連續三?0?1高於趨勢的增幅都要快。在貿易方面,回歸以來,香港貿易總額基本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受惠於內地經濟蓬勃發展和美元轉弱令價格競爭?0?7有所改善,香港的整體貨物出口(包括轉口和港產品出口)在2006?0?1同比增長10.2%。除貿?0?2激增的推動?0?7外,內部需求亦保持堅挺,整?0?1均提供穩定而重要的增長動?0?7。
回歸之初,香港服務業憑借自身的競爭優勢及與中國內地的緊密聯系,迅速發展成為亞太地區服務業中心。經濟結構經歷重大轉型,低增值產品制造業逐漸遷移至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等地生產,香港蛻變成為高增值服務業的基地,為區內提供壹站式的服務。這個經濟調整過程使香港與其他地區,特別是中國內地的貿易活動大幅增加,為香港提供了動力和資源,使香港能繼續擔當世界壹流服務中心的角色。
香港服務業發展蓬勃,在東亞地區可謂首屈壹指。在1990年至2004年間,香港服務業平均每年增長7%,達11289.39億元,而同期間的名義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5.6%。因而,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有所增加,從1990年的75.4%增至2004年的90.0%。在各主要服務行業中,以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和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增長最快,平均每年增值6.7%和8.8%,分別占2004年本地生產總值的27%和 21.1%。
2000年至2005年,受到區域和全球經濟環境?0?3斷改變,以及與內地進壹步融合所推動,香港經濟結構持續向服務業轉移。內地經濟發展蓬勃尤其為香港服務業提供?0?4無限商機,同時,內地擁有大?0?5低廉的土地和勞工資源,以及內地生產?0?7?0?3斷上升,也推動?0?4香港經濟朝高增值發展。2000?0?1至2005?0?1期間,整體服務?0?0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占比?0?7由86.6%增至90.7%,而制造業及建造業則分別由5.4%和4.9%下跌至3.4%和2.9%。
二、香港回歸以來與
內地經貿合作態勢
香港是壹個小型的開放經濟體系,其經濟表現與外圍環境的發展有莫大的關聯。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經濟迅速發展和開放,為香港經濟帶來很多機遇和挑戰。香港擁有良好基建和金融基礎設施,同時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內地與世界各地的天然門戶,因而可以分享內地經濟急速增長所帶來的莫大裨益。
香港回歸之後,與內地的經貿合作關系更加緊密,二者都是彼此的主要貿易夥伴、貨物市場和外來投資來源。香港是內地,特別是華南壹帶的重要轉口港,內地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必然會促進香港轉口貿易的增長,從而帶動貿易和與貿易相關的服務業的互惠互利的發展。
香港憑借其區位優勢及雄厚的經濟實力,積極參與內地珠三角、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在推動內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長期以來,香港是進出中國內地經商和投資的南大門。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香港壹直扮演著外資進入中國的投資平臺的角色,使香港成為內地外來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地。到香港回歸前的1996年,香港對祖國大陸直接投資項目超過16萬個,協議投資金額為2618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達993億美元。1997年後,香港對內地投資持續增加。與此同時,內地資金也大量進入香港。據香港經濟年鑒統計,到1999年底,內地對香港直接投資存量達8148億港元(1045億美元)。據有關方面不完全統計,目前每年流入香港證券市場的資金在10至20億美元之間。
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於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CEPA協議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便利化三大領域,並規定雙方自2004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CEPA協議規定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具體承諾。後來又分別於2004年10月及2005年10月簽署了CEPA第二和第三階段的補充協議,增加開放內容,為兩地緊密的經貿關系不斷增添新動力,加速雙方經貿合作的融合。
CEPA是壹個“雙贏”的貿易協議,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向香港的企業逐步開放內地市場,促進了兩地的長遠發展,開闊了港商在內地發展業務的空間,同時也提升了香港工業貿易的整體素質。在貨物貿易方面,零關稅有助於鼓勵高增值產品在香港進行生產,增加了港產品在內地新興市場的競爭力,讓內地越來越講究品質的消費者受惠,也切合香港需要發展更多高增值及品牌產品的大方向。在服務貿易方面,CEPA開放了27個服務領域,讓香港的服務企業更早進入了內地市場,享受更多市場準入優惠,有利香港企業(包括在港營商的海外投資者)到內地發展。同時,香港投資者引進的資金和人才有助於培育內地急速發展的服務業,加快內地與國際經濟體系的接軌。可以說,CEPA三個階段的總體開放措施,已惠及香港大部分的工商業,促進了香港經濟的復蘇,推動了香港經濟轉型,使香港作為雙向平臺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三、香港經貿未來發展趨勢
香港是開放的經濟體系,因此,全球經濟表現對其非常重要。在未來,外圍發展對香港經濟的增長仍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是2007?0?1香港貿易表現的主要負面風險。但是,隨著香港與內地經濟日益融合,中國因素會繼續在推動香港經濟的增長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1.香港應積極參與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利用CEPA優先對香港的優惠條件,努力發展與中國內地的經貿聯系,加快與中國內地經貿上的融合。
CEPA的理念,涵蓋了深港合作、粵港合作、珠三角合作到泛珠三角合作,乃至香港與整個內地經濟的全面融合。CEPA在推動香港與內地經濟進壹步融合方面,發揮了巨大的效力,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CEPA是內地與香港經濟融合的催化劑。由此引發的利好因素,可望使維系香港擁有的制度和管理優勢爭得更多時間。但如不善用這些政策,香港對內、對外正面競爭形成,就再無政策優勢可言。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CEPA壹樣,都是新生事物,並無成規可循,需要港人主動進取,開拓市場。只有積極把握機會,以互惠互利為本,泛珠三角的商機才會真正轉化為香港的市場、香港的生意、香港的利潤。
由香港參與的泛珠三角經濟圈的形成,雖然使得中國近1/3的地區加快了與國際接軌的進程,但由於涉及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兩種貨幣和兩個關稅區,這樣的組合在中國所有經濟圈中絕無僅有。香港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獨壹無二的角色。抓住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所帶來的契機,香港經濟不難再攀登新壹輪高峰。
2.香港成為外資進入中國內地的中轉站,這會促進香港與外國的投資貿易的持續增長。
中國加入WTO已有6年,各國企業面對大陸市場更加開放的機會,均認為香港所具有的優勢要進壹步發揮,隨著CEPA的實施和泛珠合作步伐的加快,更多中小企業開始在香港設立辦事處,以作為增加對華投資的基地。而且香港在九七回歸後實行的“壹國兩制”,將使香港繼續保持各方面傳統的吸引外資的優勢,如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優惠稅制,維持國際金融、運輸、資訊中心的地位,將帶動香港與各國之間的對外經貿投資關系進壹步發展。
2005年,有232家海內外公司來港,而在港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公司創出3800家的歷史新高,2006年上半年又有156家海外、內地和臺灣企業在港開業或擴充業務,較去年同期增加逾8%。這說明香港仍舊是世界各地商家心目中的理想營商地點。2006年首季香港外來直接投資高達1020.6億港元, 2005年全年外來直接投資為2790億港元。數據表明,香港仍是外來直接投資進入亞洲的主要目的地,同時也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優勢跳板。
3.香港未來的發展要處理好“城市經濟”和“獨立經濟體”的關系。
1980年代初期,為了減低成本,香港制造業開始外遷到珠江三角洲,服務業的比例迅速增加。在1990年,制造業的比例下降至17.5%,1997年 6.4%,2002年4.5%,而服務業的比例則由1990年74.4%,上升至1997年85.1%,2002年87.5%。至此,香港已成為服務業型的經濟,但主要服務對象是在境外。雖然,香港經濟結構至今仍在轉變中,但其對中國內地依賴性不斷增強。
隨著制造業的外遷,香港開始失去制造業賺取的大量財富和其提供的就業機會,而服務業如金融保險業、出入口業、運輸業也失去本土的服務對象,而必須依賴內地企業的支持。至此,香港已由獨立的經濟實體變成壹個依附於中國內地的服務性的經濟體。香港成為城市經濟,卻沒有城市經濟的條件和環境。這就是過去20多年香港經濟發展的軌跡和現在所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