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茶花女含義

茶花女含義

巴黎蒙馬特公墓的壹個偏僻的角落。這裏有壹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墳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設計精巧、風格別致的各式墓冢相比,這座墓的外觀顯得簡樸而又單調。不過引人矚目的是,在它的右側上方鑲嵌著壹個透明的塑料小盒子,裏面放著壹束人工制作的茶花。墓的兩側刻著相同的壹句碑文:“阿爾豐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安眠於此。深切懷念妳”。

無論是在法國還是中國,如今知道阿爾豐西娜·普萊西這個名字的人也許為數並不太多,但是讀過《茶花女》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這個故事的卻大有人在。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就是舉世聞名的法國文學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個動人的、催人淚下的茶花女的愛情故事,就是根據她的經歷演化、創作出來的。

(壹)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個年頭,但人們可以說她既嘗遍了生活的辛酸淒苦,也享盡了人間的奢華逸樂。然而她卻始終是壹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她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幸福。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出身微賤,這位諾曼底姑娘家裏祖祖輩輩都是貧苦的農民,她的母親是壹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的農婦;父親是壹位不務正業的農村巫師。也許是由於生活的艱難,她的父親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在家裏終日打罵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離家出走,去給壹個有錢人家做幫工,後來又跟著這家主人離開了法國,到瑞士去謀生。而這時,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尚不滿十歲,但是她的父親已經讓她到農莊裏去幹活了。

從現有的資料中,我們知道阿爾豐西娜大約在十五歲的時候離開故鄉來到巴黎。有人說是她母親的壹位親戚幫助她離開諾曼底的,也有人說是她的父親把她賣給了壹幫波希米亞人,而這幫四海為家的流浪漢又把她帶到了巴黎。不管怎麽說,阿爾豐西娜·普萊西來到了壹個新的天地,開始了壹種新的、卻依然是不幸的生活。她起先在壹些店鋪裏打工,過著清貧的日子。然而,聰明的阿爾豐西娜很快地發現,她雖然壹貧如洗,卻擁有壹筆非常可觀的、得天獨厚的“資本”,那就是她的美貌。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開始涉足巴黎各大跳

舞場,並立即成為那些公子哥兒、闊老闊少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她結識了不少男友,也做過普通商人的情婦,後來又同壹位非常闊綽的時髦青年同居了壹個時期。這位年輕人就是日後的德·格拉蒙公爵,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還曾壹度出任外交大臣。雖然這位花花公子當時的地位尚未如此顯赫,但他已經是巴黎社交界上的壹位極為活躍的人物。正是靠著他以及像他這樣壹類人物的“提攜”,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大踏步地跨進了巴黎的上流社會,並很快地成為巴黎社交場上的壹顆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貴族、百萬富翁們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爭先恐後地為她壹擲千金,提供豪華住所,購買各色珠寶,並滿足她的壹切欲望。而她則來者不拒,巧為周旋,以她的容貌和肉體為代價,換來了無比奢華的生活。她不僅徹底擺脫了窮困,而且似乎也同貧賤的往昔壹刀兩斷了,她改換了名字,昔日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變成了如今的瑪麗·杜普萊西。

瑪麗·杜普萊西無疑是壹位天資出眾、聰穎過人的姑娘,她不僅具有艷麗的姿容和輕盈的體態,而且風度雍容大方,談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觸過的人,都驚奇地發現她在社交場合裏始終表現得儀態莊重,對應機敏,從未流露出絲毫的庸俗和浮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場上的其他女性相比,瑪麗·杜普萊西具有相當廣博的知識和較深的藝術修養。

她在同客人們談古論今,點評某些文學、音樂、繪畫以及其他門類的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出人意料地發表出壹些獨到的見解。許多人對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這樣壹個出身貧寒、從未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的風塵女子,何以會具有如此端莊凝重的氣質和不同凡俗的教養?這個答案直到瑪麗去世以後才為人們所發現。人們在清理她的財產時看到她的書房裏擺滿了諸如拉伯雷、莫裏哀、盧梭、夏多布裏昂、雨果、大仲馬、拉馬丁、繆塞以及

塞萬提斯、拜倫、司各特等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見瑪麗·杜普萊西是壹位勤於讀書,善於思考的姑娘。倘若命運為她提供某種機遇的話,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壹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壹個頗有出息,頗有成就的新女性的。這也多少能夠說明為什麽當時法國的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都傾心仰慕她,並千方百計地設法同她交往,這些人在瑪麗死後還寫下了許多紀念的文章,其中充滿了對她的贊美和懷念。可見,在瑪麗·杜普萊西身上的確具有某種獨特的魅力,而這種魅力是那些僅僅臉蛋漂亮的姑娘難以具備的。

但是瑪麗·杜普萊西不過是壹個風塵女子,她有過許多情人,其中有兩個人應該引起註意。壹個是壹位年過半百的俄國老人德·斯塔凱爾貝克伯爵,他是壹位老外交官,曾經做過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據說他之所以喜歡瑪麗是因為後者很像他的壹個去世不久的女兒,他是以父親待女兒的深情去愛瑪麗·杜普萊西的。這顯然是無稽之談,事實上這位伯爵是壹位情場老手,他“愛”瑪麗當然是為了她美貌。瑪麗在巴黎豪華住宅區瑪德萊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這位老外交官為她購置的,而在相當長的壹段日子裏,瑪麗過著貴婦人壹般的奢華生活,她每天的大筆大筆的開銷也大都是由這位老人支付的。另壹個是壹位年輕人,也是壹位貴族,名叫德·貝雷戈伯爵,他也許是瑪麗·杜普萊西生前最後壹位關系密切的男友。他不僅成為瑪麗的情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為妻。壹八四六年年初,他們兩人壹起前往倫敦,在那裏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但是不知為什麽,他們的婚禮卻遲遲沒有舉行。這可能是因為瑪麗·杜普萊西的健康急劇惡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由於瑪麗的家庭背景。在當時的那種社會環境裏,像瑪麗這種出身卑微的“下賤女人”是不可能跨進貴族的家門,成為這類高貴門第中的家庭成員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後不久,關系便逐漸疏遠了,但仍然保持往來。而且從現存資料來看,他們的婚約似乎也沒有解除。

由於童年時代艱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後縱情聲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晝夜地沈湎於飲酒、跳舞、看戲和男歡女愛的逸樂中,瑪麗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結核,經常發燒、咳嗽、吐血,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常常咯血不止。按照瑪麗當時的經濟條件,如果她對自己能夠稍加節制,安心調養,她的健康也許會很快地恢復,至少她的病情可能得到適當的控制。但是她卻沒有這樣做,也許她認為來日無多,應該抓緊時間尋歡作樂,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男人,對待人生;也許她想盡快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有意使用各種手段損害自己的健康,所以人們在她的微笑中,常常會發現壹絲憂郁的陰影,其中蘊含著對生活的厭倦和感傷。總之,她的健康迅速惡化,終於在壹八四七年二月三日不治而亡。她死後,貝雷戈伯爵在蒙馬特公墓裏為她買下壹塊地皮,她身後的葬事既簡單又冷冷清清,壹切事宜都是由貝雷戈伯爵和斯塔凱爾貝克伯爵兩人操辦的。壹代佳麗,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同那許許多多沈歿在歷史塵埃中的同命運人相比,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畢竟又是壹位幸運者。關於她的故事被演繹成小說,話劇和歌劇,她的壹切都同壹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形象“茶花女”連在壹起。這是因為她同法國文學史上壹位重要的作家有過壹段感情糾葛,這位作家便是亞歷山大·仲馬,而中國的讀者更習慣於把他稱作 “小仲馬”。

在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之後,我們沒有看到小仲馬寫過什麽悼念性的文字,也沒有聽說這位多情的作家是否常常到蒙馬特墓地去憑吊死者,然而,她的死深深地觸動了小仲馬,這壹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的去世雖然並不出人意外,但畢竟來得太快了。我們從小仲馬同她分手之後的種種表現可以判斷,至少,小仲馬仍在時時眷戀著她,希望她能夠早日恢復健康。而如今,當他結束了北非之旅,在返回巴黎之前卻得悉她的死訊,心頭的震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也許,當他看到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遺物被拍賣壹空的場面之後獨自壹人在瑪德萊娜大街上漫步的時候,心裏便已經開始在醞釀《茶花女》這部小說的情節了。更耐人尋味的是,小仲馬去世之後也安葬在蒙馬特公墓裏。這也許是壹種巧合,但更可能是他本人生前有意識的安排。自然,這是後話了。

壹八四七年六月,也就是在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四個月之後,小仲馬又來到他曾與阿爾豐西娜壹起度過壹段愉快歲月的鄉間,那裏的壹草壹木都喚起了他對往日的回憶,也激起了他創作的沖動。於是他閉門寫作,花了不到壹個月的功夫便寫出了小說《茶花女》,因此,我們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作者壹氣呵成的。然而,不知是什麽原因,小說《茶花女》完成後沒有立即發表,直到壹八四八年,即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壹周年後不久,才在巴黎出版,並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小仲馬本人並沒有陶醉在小說所取得的成功之中而忘乎所以。就在小說《茶花女》問世後不久,他立即嘗試著手把它改編成話劇劇本。如果說小說《茶花女》的創作壹帆風順的話,那麽話劇《茶花女》的問世卻經歷了許多阻力和波折,而且最使小仲馬料想不到的,阻力首先來自他的父親、劇作家大仲馬。創作過許多話劇劇本的大仲馬深知戲劇“這碗飯”不好吃,力勸兒子打消改編《茶花女》的念頭,並斷言這不是壹個好的題材,沒有觀眾會歡迎它。但是小仲馬卻不為所動,仍然壹心壹意改編創作劇本《茶花女》。而當大仲馬讀到他兒子寫成的劇本《茶花女》時,不由得感動得熱淚直流,並立即接受了它。然而,當時法國的書報檢查部門卻又以“該劇不符合道德規範”為借口,進行無理刁難,阻止話劇《茶花女》上演。為此,小仲馬不屈不撓地進行了近三年的努力爭鬥,直到壹八五二年二月二日,話劇《茶花女》才獲準在巴黎雜耍劇院演出。而這壹天,幾乎正好是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的五周年紀念日。

至於歌劇《茶花女》的創作,它幾乎是與話劇《茶花女》同步進行的,而且同小仲馬本人毫不相幹。當小說《茶花女》在巴黎引起轟動,人人競相閱讀的時候,意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正在巴黎。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從這部小說裏獲得了啟迪和靈感,他敏銳地感受到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可以搬上歌劇舞臺,並立即開始構思它的音樂主題。而當壹八五二年二月話劇《茶花女》公演之後,威爾第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立即請他的好友皮阿威寫出歌劇《茶花女》演出腳本,然後便以滿腔熱情投入了譜寫工作。壹八五三年三月六日,歌劇《茶花女》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壹家著名的劇院——菲尼斯劇場首次公演。

無論是小說,還是話劇或歌劇,《茶花女》的故事內容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它敘述的始終是男主人公阿爾芒與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我們已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壹生以及她同小仲馬的壹段感情糾葛,盡管關於這段感情糾葛還有其他種種傳說,但大致經歷便是如此,讀者們很容易便可以從小說或話劇《茶花女》的故事中發現哪些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哪些則是作者的加工和虛構。小仲馬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壹段交往只不過是這位著名作家的壹段風流韻事,而阿爾芒與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卻蘊含著相當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普遍意義。這是因為,無論小仲馬對阿爾豐西娜的感情如何,他敏銳地感受到這位不幸的風塵女子之死不是壹樁孤立的事件,而是壹種具有深刻含義的社會現象。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憐的親生母親,想到了社會的種種殘酷和不平。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人世間的這些悲劇卻往往又是在維護某種道德規範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小仲馬的創作觀念因而出現了深刻的變化,他開始自覺地把完善道德、追求理想作為文學創作的原

則,並意識到這是文學家的責任和義務。盡管人們並不十分清楚小仲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的準確含義,但是讀者們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對那種壓抑人性、摧殘愛情的虛偽而又殘酷的道德觀念的批判和鞭撻,聽到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痛楚的吶喊。《茶花女》這個愛情故事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也許主要就在這裏。

作為成功的文學作品,小說和話劇《茶花女》為我們塑造了壹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讀者們切莫把瑪格麗特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混為壹談,阿爾豐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確確是個墮落的女人,用小仲馬的話來說,她“既是壹個純潔無瑕的貞女,又是壹個徹頭徹尾的娼婦”。但瑪格麗特卻不同,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壹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壹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壹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壹提起 “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麽下賤的妓女,而是壹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藝術形象,而瑪格麗特則完全可以躋身其間而毫無愧色。

  • 上一篇:財務實習總結
  • 下一篇:陳慧瑛的信息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