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正如袁嘉谷所預料。雖然1889年蒙自開關可以視為雲南近代化的開端,但西方工業文明對雲南的沖擊,直到滇越鐵路通車之後才真正開始顯現。
今天的歷史學家更能看清楚壹百年前這條鐵路的意義。滾滾而來的西方工業產品從世界各地運抵越南海防,再經滇越鐵路運至昆明,進而向整個西南地區流淌。這其中,以鐵路沿線地區收益最為直接。
以昆明為例,火車通車前,昆明對外交通只有幾條驛道,日用消費多為本省土特產品,不多的外來物品也局限於周邊省份。通車之後,昆明市政建設、消費習慣、思想觀念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壹些聞所未聞的商品開始出現在昆明百姓的生活之中,罐頭、香檳、咖啡、手表、縫紉機、化妝品開始被壹些富戶人家接受和消費;市區內開始出現許多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築,今天的雲南大學會澤院便是當時法式建築的代表;電話、電燈、自來水、汽車、自行車也陸續在這個城市裏出現;社會上逐步流行起西式生活風尚,咖啡館、酒吧、電影院成為市民的消費場所,新式學堂開始普及,女孩子也可以進入學校,接受新式教育。
據粗略統計,自1910~1923年間,昆明市內新開張的酒店、洋行就達三四十家之多。而同壹時期廣州的洋行也僅有十余家,昆明聲望之隆,“堪比香港”。
作家艾蕪在其《人生哲學的壹課》中對此描述:“滇越鐵路這條大動脈,不斷地註射著法國血,英國血……把這原是村姑娘面孔的山國都市(昆明),出落成壹個標致的摩登小姐了。”
工業起步
鐵路通車之後,由於大量廉價棉紡品的傾銷,使雲南傳統的耕織結合的家庭經濟備受沖擊,從而導致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的分離。同時,大米、紅糖、茶葉、火腿等土特產品出口數量的迅速上升,也改變著雲南農業結構;為了適應進出口貿易,壹些新興經濟實體如公司、公廠開始出現。與此相伴隨,傳統的商幫組織也開始為商會、新式會館所代替,金融體系也由票號、錢莊升級為銀行,金融資本開始滲入新興的工業領域。傳統的社會階層也隨之開始出現新的分化,民族企業家和新式知識分子逐漸成長起來。新式教育及新的思想觀念開始在雲南大地上廣泛傳播。
在這個過程中,鐵路沿線區域的城鎮建設快速發展。以碧色寨為例,這個在清末只有幾戶人家居住的荒僻小村,在鐵路開通後,成為交通樞紐。原由紅河水道運輸的貨物均在此轉運,結果在短短時間內讓這個邊遠小村奇跡般地繁榮起來。在這僅有4平方公裏的村落裏,匯集了法、英、美、德、日、希臘、越南等不同國籍不同語言的人,公司、洋行、酒店、咖啡館、郵局、稅務局等紛紛設立,壹時間,這裏成為冒險家的樂園。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自秦漢以來便成為雲南與外界主要交通運力的馬幫,因受鐵路沖擊而迅速衰落。這激起了當地百姓的不滿,在“阻洋修路”不成後,蒙自、個舊、石屏等地士紳商賈開始出資組建鐵路公司,並修建了中國第壹條主權最完整的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這條長達117公裏的鐵路把滇南最富饒的幾個城市連成壹片,並在碧色寨與滇越鐵路交匯。
從1910~1923年間,雲南先後興建各類工廠55家,同1909年比,企業數量增加了3.7倍。這其中,包括在世界上享有“錫都”盛譽的個舊錫礦公司。同時,中國第壹個水力發電站——昆明石龍壩水電站建成,其從歐洲進口的西門子發電機組便是通過滇越鐵路運至昆明。發電廠運轉後,昆明於1920年成立了自來水廠,從蒸汽時代步入了電力時代。
中國的“敦刻爾克”
1937年7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很快,中國半壁江山淪陷。在戰爭初期,滇越鐵路壹度成為西南大後方唯壹聯通海外的運輸線,大量軍用、工業生產、醫藥等物資靠此壹線運入中國後方。
昆明作為西南大後方雲南省的省會,吸引了許多企業遷移至此,大量的資金、設備和人才通過滇越鐵路進入昆明,不僅為中國的工業發展保存了力量,也有力地推動了昆明工業現代化的進程,從而壹舉奠定昆明現代工業的布局及發展基礎。
據國民政府經濟部的統計,1940年昆明地區主要的工廠企業已達80個,內遷數量僅次於重慶和川中地區,廠礦工人也從戰前的2000多人增加到3萬多人。
通過滇越鐵路內遷的還有包括被稱為“中國最好大學”的西南聯大的師生。南京淪陷後,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組成的臨時大學經過反復研究,決定遷往雲南昆明,之所以選擇雲南,而不是當時發出盛情邀請的廣西、重慶,壹是因為昆明地處西南,距前線較遠,同時又可以遠離陪都重慶,保持學術獨立性;另外壹個原因就是滇越鐵路的存在,學校可以借此與海外保持交通,便於采買圖書和設備。
1938年2月,臨時大學的師生離開長沙,進入雲南,大部分師生便是通過滇越鐵路到達昆明,建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聯大”的文法學院,也壹度落腳在滇越鐵路上蒙自城的歌臚士洋行、蒙自海關、周家住宅等處。
壹時間,當時中國最負盛名的作家學者大批雲集昆明,使之成為抗戰時期中國的文化堡壘。
1940年,因日軍侵入越南,為阻止日軍沿滇越鐵路入侵雲南,國民政府下令炸斷中越河口大橋,並拆除河口至碧色寨的鐵軌。1946年,經中法雙方交涉,法國將滇越鐵路雲南段主權和經營權移交給中國。新中國成立後,中斷十余年之久的滇越鐵路經過修復,於1957年恢復通車,並運行至今。
在滇越鐵路建成通車的前30年間,它成為雲南與外界交通的主要通道,不僅直接促進了雲南地區的近代化進程,甚至在抗日戰爭時期,壹度成為中國的“敦刻爾克”,成為民族抗戰的生命通道。
可以說,沒有滇越鐵路,雲南的近代史也許會是另壹種進程。